張紹城

張紹城

張紹城,1944年生,廣西合浦人。1963年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附中,1944年出生於廣西合浦縣,客籍,1963年廣州美術學院附中畢業。1993年至2004年任廣州畫院院長,1995年至2005年任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為廣州畫院藝術指導、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學術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廣東省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廣州文史館館員。1992年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2年由廣東省政協評為十位《廣東省當代國畫名家》之一。廣州市第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作品以水鄉人物為主,講究黑白對比。1965年起共有15件作品入選全國美展。1991年獲廣東省美展中國畫金牌獎,作品《五朵紅雲》、《護路鬥爭》、《廣闊天地新苗壯》、《我愛北京天安門》、《七二一大學展藍圖》、《孫中山創建興中會》、《巨大的蘊藏》、《草棚》、《愛·信仰與死》、《打工妹的問候》等入選全國美展,《貝多芬》、《杜甫》獲1988年西德多特蒙德美術交流展獎,《長夜漫漫》獲1991年廣東省美展金獎。作品還有《特區女經理》等。

基本信息

人物事跡

張紹城 張紹城

張紹城父母均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共地下黨員,父親還先後三次任縣委書記。但1959年的反地方主義,父母被開除黨籍,那一年,他考入廣州美術學院附中,但卻由於家庭問題失去了上大學的最佳時機。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張紹城的父母得到平反昭雪。第二年,這位“文革”期間的宣傳畫“大師”,被推薦為第五屆全國青聯委員。1982年,他被調入廣州畫院;11年後,出任院長;之後,在這個崗位一乾又是11年。1988年,他的力作《貝多芬、杜甫》在西德多特蒙德繪畫學校命題比賽中獲獎;1991年,他的國畫《長夜漫漫》以獨特的視角描畫了毛澤東在農講所的情景,一舉摘取了“廣東省紀念中國共產黨創建70周年畫展”中國畫金牌獎;2006年,他創作的歷史畫《淞滬抗戰》入選文化部《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張紹城有較高的繪畫天賦,且十分勤奮好學。早在讀美院附中時,他的專業成績就特別好,連高年級同學都不敢小看。那時,校園內外、街上、市場和車站碼頭,都可以見到這位不修邊幅、用破畫夾寫生的“附中仔”;無論課餘、節假日,畫室里總會出現他勤奮作畫的身影。這種信徒式的藝術修煉,加天生的繪畫細胞,使他比一般人成名都早。1963年,19歲的張紹城和同學王維寶的畢業作——木刻《擒鯊》在《人民日報》發表。20歲那年,他與同學陳衍寧、伍啟中、招熾挺共同創作了轟動一時的連環畫《南海長城》。

“文革”中,張紹城抓住從事裝潢美術設計和宣傳畫創作等機會,全面提升自己的繪畫能力。1968年,他應邀參加安源井岡山紀念館的創作活動,期間結識了當時我國一流的畫家,交往中悟到了努力的方向。1970年,他給春季“廣交會”繪製了題為《抗日戰歌》的油畫,第二年此畫發表在首期《解放軍畫報》中心頁。1973年,他大膽挑戰當時占主導地位的“紅、光、亮”畫法,標新立異,用冷色調描繪三個朝氣蓬勃的知識青年,令人眼前一亮。1974年元旦當天的《人民日報》在彩色版中刊發了這幅名為《廣闊天地新苗壯》的宣傳畫,隨後又給這幅作品發出了參加當年全國美展的“通行證”。張紹城的這一創新之作,給“文革”沉悶的畫壇帶來了一縷清新,各種刊物爭相發表,成了風行全國的招貼畫,後來還被列入《新中國美術圖史》。

改革開放期間,張紹城對繪畫藝術又有了新的認知。他覺得雖經多年曆練,但自己還是沒有從前輩的影子中“走出來”。他認為,超越前輩必須反覆追尋自己的個性語言,形成特例的繪畫風格。1985年深圳美術展,他與吳冠中等畫壇老前輩和周思聰、賈又福、劉國輝等中年畫家,交流繪畫的心得,交換對美術思潮的看法。這次機緣,令他大徹大悟。一年後,歷經20年探索的張紹城繪畫風格成型。這是一種以明礬為主的兩面著色畫法,用明礬水畫在宣紙上,雙面著色、反白為黑,既像水印木刻、又是國畫,層次豐富、又富有現代平面化美感。1987年,張紹城使用這一創新畫法,創作了一組反映珠江三角洲水鄉的畫在“星河畫展”展出,引起了巨大轟動,被譽為是新型國畫、是國畫變革的“現代版”。

主要作品

連環畫《南海長城》、國畫《長夜漫漫》。

作品賞析

張紹城 張紹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