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登賢

張登賢(1888~1971),陽信縣崇德區前閻張家(今溫店鎮前閻張村)人。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少年喪父,與母弟3人度日,18歲拜高浪頭村王炳祿為師,學熟皮,做皮貨,藝成,自營車馬挽具。

個人經歷

1923年與師王炳祿、王炳貞3人去哈爾濱做工。1925年回家,子侄4人繼續以製作花鞭為業,同時做皮包、錢夾、皮帶之類。不久學會自製紅革工藝,由日用品發展到做武裝帶、槍套等軍需品,立字號“恆泰昌”。產品由樂陵縣的“福興順”、柴胡店的“文寶齋”、惠民縣的“文盛祥”定點銷售,知名度日高,店堂若市。“七·七”事變後,日軍占領陽信縣境,張令3個兒子去桓台縣岔河避難,招攬點零活謀生,張歇業在家務農。

1938年肖華司令員慕名派偵察排長趙雷登門協商做軍需品,張當即承諾。為防止日偽騷擾,在閒院內蓋了3間有門無窗的小作坊,日夜為人民軍隊趕製軍需品。

1945年縣境解放後,張送技術精幹的二兒子去樂陵縣被服廠工作,自己仍在家中從事製革工藝。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命兩兒、兩女帶著全部(計5大馬車)器械加入縣皮革生產合作社。張雖因年老未入社,但對開創的事業極為關心。得知皮革生產合作社開發皮鞋產品,技術人員不足時,親自赴天津動員好友薄金亭、李振國以及旅居北京的女婿王修金、女兒張桂芝(皆為皮鞋專業)來陽信縣入社。並命正在北京經商的四子安太,賣掉馬車,買一台專做皮鞋用的縫紉機,回縣參加合營。陽信縣皮革生產合作社,以其子女、親友9人為班底組成。皮革社初辦,資金受限,張主動將家中準備建房的房梁,找工匠做成模具、案板送到皮革社,工料分文不取。張經常教育子女樹立敬業精神,恪守產品質量第一,以質量求生存的信條。

張登賢為人耿直,對人謙和,為鄉里所敬佩。1971年去世,時年83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