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璁文化遺址

張璁文化遺址

張璁文化遺址是明代首輔張璁在瑤溪一帶留下的治學活動遺址,御賜主要有貞義書院、萬竹亭等一些園林,分布在鍾秀園內,歷經滄桑,遺存不多;部分詩碑、刻字及石橋仍存。

遺址簡介

張璁文化遺址是明代首輔張璁在瑤溪一帶留下的治學活動遺址,御賜主要有貞義書院(前身羅峰書院)、萬竹亭等一些園林,分布在鍾秀園內,歷經滄桑,遺存不多;部分詩碑、刻字及石橋仍存。其中“兄弟岩詩碑”和“觀荷亭記碑文”存在瑤溪張氏宗祠內。

人物簡介

張璁(1475-1539),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人稱張閣老,字秉用,號羅峰,明世宗賜名孚敬,字茂恭,更號羅山,永嘉三都(今溫州市普門村)人。張璁在嘉靖前期秉政期間,改革科舉制度、倡行三途並用之法、整肅學政、整飭言路、更新憲綱、清除翰林院積弊、強化內閣職能、裁革冗濫、革除鎮守中官、除去外戚世封、清理勛戚莊田等,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掃除了百餘年來的明代積弊。
昭代典則》卷二十六:張璁請沙汰錦衣旗校冗官冗兵。凡革旗校三萬一千八百餘人,歲省糧儲數十萬;革冗官冗兵四萬餘人,歲省京儲一百六十八萬石。張璁奏革各省鎮守內臣及清皇親莊田。
明實錄》卷二百二十一:張璁“剛明峻潔,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其掌都察院,不終歲而一時風紀肅清,積弊頓改。在內閣,自以受上特知,知無不言。密謀廟議,既同事諸臣,多不與聞者。至於清勛戚莊田,罷鎮守內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絕,海內治矣。至其持議守正,雖嚴諭屢下,陳辭益剴切不撓。上察其誠,久久益敬信之,常以元輔羅山呼之而不名。”
浪跡續談》卷五:前明有兩張文忠,時論皆以權相目之,其實皆濟時之賢相,未可厚非。竊以心跡論之,則永嘉(張璁)又似勝江陵(張居正)一籌。永嘉之議大禮,出所真見,非以阿世,其遭際之盛,亦非所逆料。而其剛明峻潔,始終不渝,則非江陵所能及。
耳談類增》卷一:張璁“殫精悉慮,體國不私。在吏、兵二部,時人所指為美莊肥庫,絕不私黨。革鎮守,裁閹寺,清政本。日與天子爭可否,一言不允,即乞休,立乘車出張家灣,行李瀟然無長物,必中旨懇留,遣使數回,乃返。屢屢如此,曾不以遇合固寵順旨,植黨營私。其廉潔忠耿,匡弼輔翊,亦可謂社稷之臣。”
名山藏》卷七三:勵精化理,湔濯海內觀聽,挈清政本,杜塞旁落,奮武揆文,網羅才實。至於稽古禮典,取次厘毖一切,創必表章,軼往憲來,赫然中興,多孚敬(張璁)所翼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