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與七錄齋

“七錄齋”是明代江蘇太倉人張溥的作品。張溥,曾中進士,明朝著名文學家,為東林黨成員。

張溥介紹

張溥(1602~1641)明代文學家。初字乾度,後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崇禎進士,選庶吉士,自幼發奮讀書,明史上記有他“七錄七焚”的佳話。與同鄉張采齊名,合稱“婁東二張”。張溥曾與郡中名士結為復社,評議時政,是東林黨與閹黨鬥爭的繼續。張溥在文學方面,推崇前後七子的理論,主張復古,又以“務為有用”相號召。一生著作宏豐,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代表作有《五人墓碑記》。

張溥與七錄齋 張溥與七錄齋

原文

明人張溥,名高一時。其幼 即嗜 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 ,朗讀一過,即 焚之。又抄,如是 者六七始 已。右手握管 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 ,日沃湯 數次。後名 讀書之齋 曰“七錄”。溥詩文 敏捷,四方征索 者,不起草,對客揮毫 ,俄頃 立就 ,以故名高一時 。

譯文

張溥小的時候就很好學,所讀的書必定要手抄下來,抄完了,朗讀過一遍,立刻將紙焚燒掉,然後又抄,像這樣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握筆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繭。冬天手的皮膚都凍皺裂了,每天用熱水浸泡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命名為“七錄”。張溥作詩寫文章思路敏捷,各地有人向他索取詩文,他不用寫草稿,當著客人面揮筆寫作,馬上就寫成了。所以當時他的名聲最響。

注釋

1.嗜:特別喜歡

2.已:畢,完。(止、罷了) 始已:文中指才停止

3.是:這樣

4..管:毛筆管。(毛筆桿)

5.皸(jūn):皮膚因受凍而開裂。

6.沃湯:用熱水浸。沃,潤澤。湯,古代指熱水。

7.齋:書房。

8.索:索取。(討取、要)

9.立就:馬上完成。

10.名高一時:名聲在當時最響。

11.即:立刻。

12.名:命名。

13.俄頃:時間詞,一會兒。

14.毫:毛筆。

15.始:才。

16.文:同"紋",思路

17.幼:小時候

18.張溥:明朝著明文學家

啟示

告訴我們在學習上要一絲不苟,認真思考,只有勤奮才能出天才。

“抄”也是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