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楊家鎮

楊家鎮起源的另一個版本,在地方志史書上是有案可查的。 楊家鎮曾名新興鎮,是原張江鎮境內第二大集鎮,地處張江、花木、金橋三鎮的交界處。 其實,楊家鎮還沒有出中環線,距離繁華的都市只是咫尺之遙。

張江楊家鎮

楊家鎮位於上海浦東新區張江鎮最北端,毗鄰金橋三橋社區,南邊緊挨龍東大道,背靠東郊賓館,面對張江高科,是張江地區離張江高科最近的社區,也是廣大張江男、IT 盧瑟、外地硬碟在張江工作租房、群居的首選之地。而網上關於該小區最多的信息當然是租房賣房了。楊家鎮小區規模不小,常住人口約2000左右,小區分東西兩塊,一條小河將小區分開,小河上一條石橋將小區東西聯通。

楊家鎮的起源

楊家鎮起源的歷史有二個版本,一個是民間傳說,說是有個楊呆大的窮漢,被其丈人,阿舅看不起,楊呆大說要造房子,丈人說他在做夢,阿舅說他造得起房子除非太陽西天出。楊呆大說:“不要把人看死,如果我真的發財造房子,哪能辦?”丈人說:“地基用我的。”阿舅說:“吃場我來包!”楊呆大和人打賭,贏了許多木排、磚瓦。他請了一百八十個泥水匠,用了十八個月造起了一個新鎮。因此鎮是姓楊造的,故名“楊家鎮”。
楊家鎮起源的另一個版本,在地方志史書上是有案可查的。據《光緒南匯縣誌》記載,楊家鎮的祖先來自蘇州東山,始遷祖是一個名叫楊永昌的商人。
楊永昌,字克俊。原是蘇州洞庭東山人,清初乾隆年間遷居張江長人鄉二十保二十三圖,即後來的楊家鎮。到張江後偕同東山同族在此建屋列肆,招商引資,主要街市東西走向,長約半里。糧店、豆腐店、成衣鋪、茶館、藥店、木行、南北雜貨等商鋪排列成市。東市有一段南北走向長約百米的北街,集市成鎮,日漸繁榮。因鎮是楊氏所建,且有多家商號系楊家同族所開,楊家鎮由此得名。楊家鎮成市,使張江之北、金橋之南、北蔡之西的村郊又多了一個經濟中心點。楊永昌是清初浦東開發的先驅之一當之無愧。

歷史上的楊家鎮

楊永昌,字克俊。原是蘇州洞庭東山人,清初乾隆年間遷居張江長人鄉二十保二十三圖,即後來的楊家鎮。到張江後偕同東山同族在此建屋列肆,招商引資,主要街市東西走向,長約半里。糧店、豆腐店、成衣鋪、茶館、藥店、木行、南北雜貨等商鋪排列成市。東市有一段南北走向長約百米的北街,集市成鎮,日漸繁榮。因鎮是楊氏所建,且有多家商號系楊家同族所開,楊家鎮由此得名。楊家鎮成市,使張江之北、金橋之南、北蔡之西的村郊又多了一個經濟中心點。楊永昌是清初浦東開發的先驅之一當之無愧。
但是,江南水鄉,河道縱橫,楊家鎮三面環水,居民上鎮出行時過河是個極大的不便之事,或乘船擺渡,或從獨木橋上蹣跚而過,遇有風雨,稍有不稹,時有落水斃命之險。楊永昌急民所急,請來蘇州石匠,出資建造石橋,楊永昌建有“生溝橋”、“艾行橋”、而且在“生溝橋”橋的橋石上刻有“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的楹聯,以警示後代,據史料記載,楊永昌在楊家鎮附近共建了12座橋。極大方便了民眾的出行,也促進了楊家鎮的經濟繁榮。
乾隆二十年(1755年),浦東地區連遭淫雨,洪水滔天,農田被淹,禾稼盡爛,水災嚴重,地方官員上疏求救,但是,賑災的救濟糧一時到不了,眼見災民塞道,饑民嗷嗷待哺,而那些豪勢大戶,乘機抬高糧價,大發水災橫財。楊永昌見狀,心急如焚,急令家人打開家裡糧倉,向災民賑發救濟糧,計發每人一月口糧。以解災民度荒之急。鄉民感激不盡,讚譽如潮, 驛丞傳至京城,朝廷認為誠屬可嘉,於是頒下懿旨,賞賜楊永昌於八品銜的封贈,並詔告天下以資鼓勵,垂範世人。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楊永昌集資的楊家鎮北街口跨河的石橋建成,極大方便了楊家鎮河北岸人的出行。為橋起名時,原先定的是“護龍橋”,當地鄉親們不忘楊永昌開倉賑災,造橋便民的恩德,一致要求將“護龍橋”改為“謝龍橋”,一個謝字表達了鄉民們對楊永昌的感恩感德之情。於是,此橋有“護龍橋”又名“謝龍橋”之說。
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永昌臨終時的遺囑是焚毀賑災賬目,莫為子孫追討留有證據。楊永昌認為,苟有資產而傳之子孫,子孫尚賢,也只長其依賴之性而不求上進。子孫不賢,只能藉遺產以造孽。
可喜的是,楊永昌畢生致力於社會的發展精神在後代得到了傳承和發楊光大。至楊永昌第八代孫楊夢熊,為發展川沙縣的文化教育事業捐房辦學,在川沙縣教育界傳為美談。1957年,川沙縣財貿界構想辦一座財貿中學,準備為川沙縣的財貿事業培養人才,但是苦於沒有辦學基地,楊夢熊獲息後,慷慨承諾不收租金將川沙縣財貿中學辦在他家的私宅內,楊夢熊府第是一座氣宇軒昂的四合院大宅。廳堂的門窗都雕有百鳥百花圖案,楊夢熊將廳堂設為教室,將宅後的菜地闢為操場,甚至將自己的婚房也作為教師的辦公室,家人則蝸居一偏房也亳無怨言。真是楊家遺風,後繼有人。
楊家鎮西街有一株200年樹齡的古臘梅,據傳是當年楊永昌手植。梅花那種“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的精神,正是楊永昌風範的寫照。每當臘梅盛開,香氣四溢時,楊家後代及楊家鎮人總會懷念先人的無量功德。

革命時期的楊家鎮

歷史上楊家鎮曾有“小梁山”之稱,當年梁山泊的英雄好漢聚義而起,威振天下。楊家鎮的先民在宣統三年(1911年)也曾揭竿而起,爆發過一場反漁霸,反欺行霸市的抗暴鬥爭。因當地漁霸欺行霸市,大秤進,小秤出重利盤剝當地漁民,深受迫害和剝削之苦的當地漁民忍無可忍集體搗毀了魚行。
楊家鎮也是川沙境內早期共產黨開展革命活動的據點之一,上世紀20年代,中共南匯縣第一任縣委書記楊杏村就是楊家鎮人士。上世紀20年代初,川沙縣最早的共產黨員、上海早期共產黨領導人之一,林鈞同志(1897-1944),就是以楊家鎮為革命的據點。他參與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時寄居在楊家鎮東首周家宅周渭卿家,以楊家鎮新興國小以教員身份為掩護。林鈞宣傳革命道理,把周渭卿的兒子周學淵引領到革命道路上,使他成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忠誠戰士,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天翻地覆慨而慷,歷史的車輪進展到21世紀,楊家鎮的歷史也畫上了句號。在浦東開發開放的號角聲中,楊家鎮地區被征地拆遷後建起了東郊賓館。

解放初期的楊家鎮

楊家鎮曾名新興鎮,是原張江鎮境內第二大集鎮,地處張江、花木、金橋三鎮的交界處。曾是解放初的新立鄉鄉公所,人民公社後的中心大隊,及楊鎮村辦公所在地均在楊家鎮。

關於楊家鎮的回憶

伲娘舅是上門女婿,舅媽屋裡登拉張江楊家鎮。
楊家鎮想起來真正叫江南小集鎮,有好幾頂平石橋,據說都是乾隆年間造的;有彈街路,一條去陸家行,一條去龍王廟和塘橋,一條去洋涇格。
街東西走向,大約3米寬,二百米長,有很多清代的本地房子,都是紅木腰門;鎮占地也就是一百多畝,附近有郁家浜、聖塘浜等小河浜,有小木船載著西瓜、崩瓜、蔬菜、大米等到橋頭賣給鄉人;有小池塘里的龍蝦,有用竹窩籠順著漲潮跌潮總有收穫的漁網。鎮東頭的大隊革委會後場,是公社供銷社的殺豬作;街中心的供銷社有糧油、日用品、生產資料和小飯店四個門市部;櫃檯是老式的,有點昏暗;糧油門市部可以給顧客加工稻穀脫粒,做卷子面。小飯店是一個胖師傅掌勺,只做本地菜,點心也只做大餛飩和鍋貼生煎、牛肉包子,幾種澆頭面,真正入味;晚市則有羊肉小炒。
鎮口有幾家是用黃道婆機器彈棉花的,做的背面極好;四周村子的牧羊人牽著羊群在河溝的坡邊吃草。
小鎮的菜價很便宜,是市區的四分之一;小鎮僅有的機動車輛,只能到大隊革委會門口停下,因為街市上開不過。關帝廟改造成了鄉村國小,條件不比外地的希望國小好多少,那裡的年輕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舊時候大戶人家的進深院落,雕樑畫棟,都被貧農分割了,堆滿了雜物;糧油門市部的機械響動是鎮上唯一的噪聲。
錫箔攤頭是鎮上長久不衰的小生意;摸螺�、龍蝦和田雞癩團,以及蛇肉、水禽的攤頭,也都不叫賣,只是向著熟悉的鄉鄰點頭。鎮口有一家生產隊辦的冰塊廠,這是一種較為原始的降溫技術。80年代,這裡的村民年收入每人就有兩萬多元,靠的就是鎮邊的毛豆地、西瓜地和原始的大冰塊。
這樣的一個200來年歷史的小集鎮,現在已經被圈入高官的大湯沐邑了,最後一次去看還住在那裡的舅媽他們是2000年,之後一切都變化了。
其實,楊家鎮還沒有出中環線,距離繁華的都市只是咫尺之遙。

今日楊家鎮

今天的楊家鎮已成為廣大張江男、IT 盧瑟、外地硬碟在張江工作租房、群居的首選之地。很多外地硬碟在此棲身又匆匆離去。

小區交通

居住在這裡的居民大部分都是上海郊區動遷過來的農民。小區隨緊靠龍東大道、金科路,但交通不算方便,僅有方川專線、989停靠。1029隨停靠在小區東門口,但所過路線不很實用,乘坐的人較少。

小區生活

小區最北邊有個菜市場,僅有5、6家賣菜的攤位,每到傍晚,廣大張江男、IT 盧瑟、外地硬碟下班後,小區入口100多米的小路兩旁便擺滿了地攤,有賣菜的、賣水果的、賣書的、賣衣服的、燒烤的,好不熱鬧。
小區入口兩旁北十幾家小飯館包圍,每到吃飯時間,由於廣大張江男、IT 盧瑟、外地硬碟、本地大媽的加入,生意好個紅紅,炒菜的濃煙、各種味道充斥了街道。
小區東邊有個夏利超市、西邊入口有個聯華超市,其他都是些飯館、百貨小店、水果攤,諸如此類。
小區停車免費,無人管理,但也有居委會和保全廳,所謂的物業也就一人,近年來想做些事情收點物業費,無奈居民們不買賬。這樣一個地方在魔也算是一個奇葩吧。

小區文化

小區雖小,但每年也有幾場露天電影、文藝演出。
每到夜晚小區南邊三聯工貿樓里的大院裡有廣場舞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