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風箏

張氏風箏

西安“張氏風箏”是在繼承祖輩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增加了機械裝置,依靠風為動力使風箏許多部位會活動。將千百年來靜止的風箏畫面變成妙趣橫生的活動畫面,形成別具一格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西安“張氏風箏”。不僅在當地乃至全國及海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西安“張氏風箏”經張家幾代人創新至今已發展到數十種不同類型系列。其中龍風箏僅龍頭部位就有三至九處動態。西安“張氏風箏”響譽國內外,其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包括一定的科技含量,並且有極高的收藏價格及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是促進當地經濟和旅遊業發展,增加就業(包括殘疾人)機會,為國創匯的有發展前途的極好項目。

簡介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二批省級保護項目名錄

..

大約唐、五代時風箏進入民間,成為人們娛樂遊戲的玩具,同時它還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鍊項目。明清時期,清明放風箏已成為一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

..

西安“張氏風箏”是在繼承祖輩傳統風箏的基礎上增加了機械裝置,依靠風為動力使風箏許多部位會活動。將千百年來靜止的風箏畫面變成妙趣橫生的活動畫面,形成別具一格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西安“張氏風箏”。不僅在當地乃至全國及海內外都有很大的影響。西安“張氏風箏”經張家幾代人創新至今已發展到數十種不同類型系列。其中龍風箏僅龍頭部位就有三至九處動態。如:眼、眼皮、眉、須、下巴、舌、腮、耳等部位會動;還有轉脖張嘴會叫的仙鶴、蝙蝠、翼龍;搖頭擺尾的烏龜;張牙舞爪的蜈蚣、蠍子、龍蝦、螳螂;橫行霸道的螃蟹;喜怒無常的“芝麻官”;會變化的“豬八戒背媳婦”;滑稽的“卓別林”等。最具代表的是展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始皇銅車馬秦俑軍陣”風箏及“秦始皇萬里長城奧運”風箏,這兩件動態風箏不僅再現了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雄姿,並且進一步展示宣傳了陝西古代人文地理,被國內外眾多媒體、報紙、電視台包括中央新聞聯播均予以爭相報導。風箏界權威人士稱讚為最複雜的頂尖級風箏作品。西安“張氏風箏”響譽國內外,其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包括一定的科技含量,並且有極高的收藏價格及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是促進當地經濟和旅遊業發展,增加就業(包括殘疾人)機會,為國創匯的有發展前途的極好項目。

歷史淵源

..
風箏起源於我國,傳說是墨子發明的,也有說是魯班“削木為鳶、三日不下”。據說韓信乘風箏飛臨敵營上空偵察敵情並高唱楚歌以瓦解軍心,這是世界上首次將風箏用於軍事目的;美國富蘭克林曾利用風箏做雷電試驗;萊特兄弟根據風箏原理髮明了飛機;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一塊展示牌上寫到:“中國風箏是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所以說,風箏的出現對科學技術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陝西三原縣的風箏在過去很有名。並且以人物風箏為主,畫的主要是判官、鍾馗之類。因此有人說,中國風箏發源於陝西也許是有道理的。如果考證屬實,那不僅是陝西的驕傲,做為陝西人沒有理由不去保護它,而且應該珍惜它,把它發揚光大。
..

風箏的出現長期以來都是以絲綢絹綿為主要蒙面材料,歷來都是宮廷、達官顯貴的玩物。曹雪芹曾對風箏有過研究,著有“南鷂北鳶考工誌”,並留下了許多風箏圖譜。蔡倫發明造紙術後,風箏才傳到民間,逐漸成為老百姓春日踏青放飛的玩具。其後很長時間沒有多大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風箏這項活動。1984年山東濰坊市首次舉辦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濰坊市長邵桂芳當時說:“我們醉翁之意不在風箏”,我們是“風箏搭台,經濟唱戲”,“一線連五洲,風箏傳友誼。”其目的是招商引資,搞活經濟。1986年濰坊在舉辦第三屆國際風箏會時同時舉辦第一屆全國風箏邀請賽。緊接著一年一屆的國際國內風箏盛會在濰坊大張旗鼓舉行,國家體委於1991年也正式將風箏比賽納入了全國體育競賽項目。隨後全國各大城市也像爭辦奧運一樣爭辦風箏盛會。濰坊市開了先例,幾乎一夜之間舉世聞名,並被評為“世界風箏之都”,當地的風箏工廠、店鋪像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風箏不僅搞活了經濟,也架起了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橋樑、增進了友誼。至今,濰坊已舉辦了二十五屆國際風箏會。其他城市每年也相繼舉辦各種形式風箏活動和賽事,有力地提高了舉辦方的知名度,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活躍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所以說,風箏這項活動不僅可以廣交天下朋友,擴大文化交流,增進友誼,還可以醫病健身,老幼皆宜,陶冶人們的情操,確是一項有益的活動。我們不但要繼承傳統,更要創新發展。
張天偉從小受家庭影響酷愛風箏。曾祖父張洪聲是清朝舉人,每逢清明時節都要扎制一些風箏供親友玩。祖父張兆機更是喜愛自製風箏,曾做過“八卦、雙魚、蝴蝶”等風箏。父親張煥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西安的風箏名人,畢業於上海“藝術專科學校”多才多藝,不僅精通音樂、美術、修表、無線電、種花、養魚,還織得一手好毛衣,尤其是擅長扎制風箏。1930年曾扎制過當時西安最大的鐘馗風箏,風箏骨架中間的立柱竟用了整根毛竹,足有三丈高(10米),
..
光糊這隻風箏用去五六刀(數百張)白麻紙,顏料用松墨和紅土,以掃帚代筆,風箏做好後院內大門出不去,發動眾人架上梯子從房頂抬出,放飛麻繩有拇指粗,需四個人輪換抬繩,另一個人提漿糊桶以備風箏破損修補之用。大風箏上裝了七隻響弓,數里之外都聽見嗡嗡叫聲,有時在風箏下吊掛萬字頭鞭炮,從地面一直響徹雲霄。五十年代街坊鄰里都稱張家為“風箏世家”。張天偉由於從小受父親耳濡目染,不但特別喜愛風筍,也愛鼓搗鐘錶,留聲機等,為後來製作張氏風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在工廠任技術員,專門從事工藝、工裝、模具、技術革新、專機設計等工作。職業的習慣與對風箏濃厚的興趣,他將機械傳動與古老的風箏結合起來,二十餘年來,先後製作了數十種與眾不同的“張氏風箏”。

基本內容

1、材料的選用:(1)風箏骨架以傳統的竹材為主,但對竹材的選用上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有三至五年生長期,密度好,有很好彈性,竹節要長,扎線以細線或麻為主:(2)蒙面材料以洋紡綢、絲絹、薄尼龍綢,但事先必須經上漿處理。(3)繪畫顏料:根據風箏題材大小不同,可選用炳烯、品色(鹼性染料)螢光色等。(4)因增加了機械傳動裝置,在材料選用上又增加了一些鋁合金,銅或不鏽鋼薄板、各種金屬絲、膠木板等。(5)粘結劑目前主要採用優質白乳膠、502、AB膠、萬能膠等。
..

2、主要工具:劈竹刀、各種刀剪、各種鋸、酒精燈、各種鉗子、台虎鉗、各種銼刀、手電鑽、台鑽、繪圖儀器等。
3、基本操作過程:具備以上起碼條件,方可驟步如下進行:(1)根據構想的題材按比例畫出圖紙,設計動態部位,並畫出另部件圖。(2)根據風箏骨架各部分要求劈出不同粗細薄厚的竹條,依照圖紙將各部位竹條,在酒精燈上烤彎成所需形狀,然後挷紮成形;同時要進行機械傳動另部件的精細加工,最後將二者合一,方完成風箏骨架的製作。(3)逐塊將絲綢面料精心裱糊到風箏骨架上。(4)根據風箏類別用顏料加以美化(有些風箏是先畫後糊)。(5)最後一道工序是拴好風箏的引線(提線)。

主要特徵

“張氏風箏”主要特徵就是在傳統風箏的基礎上突破性地增加了“風力機構傳動裝置”,將千百年來傳統風箏的靜止畫面變成會活動的畫面,給傳統風箏賦予以了新的生命,增加了趣味。

主要價值

“張氏風箏”響譽國內外,其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包括一定科技含量,並且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及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是促進當地經濟和旅遊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包括殘疾人)為國創匯的有發展前途的極好項目。

瀕危狀況

“張氏風箏”系全國首創,全部手工製作、設計難度大,結構複雜,製作周期長,品種繁雜,很少重複,因不是批量生產,難以定型。當前面臨的嚴重問題是“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境況。

保護計畫

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為保護“張氏風箏”能有效地得到繼承和發展,首先採取了不再出售的自我保護措施,因為每件作品耗時少則數月,多則幾年,方能完成,另外幾乎沒有重複作品,如果賣掉一件就少一
..
件,作者年事已高。不可能再做出大量的作品。舉例說:2005年在廣東陽江舉行的“首屆世界華人風箏錦標賽”期間,一位韓國風箏愛好者想收藏“銅車馬風箏”給價20萬人民幣,作者都未同意,主要是全世界只此一件會動的“銅車馬”作品,暫不想流傳國外,這也是自我保護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其次,作者目前能夠自我保護的另一措施也就是抓緊時間將二十餘年來的所有“動態風箏”作品重新整理、歸類,每件作品繪成正式圖紙,並付詳細文字說明其整個製作過程,特別是“風力機構傳動部分”更要繪製l:1的所有零部件及總裝圖,正確標明公差、配合、及工藝要求。必要時出版成專門書刊。
資金投入情況:
“張氏風箏”的所有作品,目前只限於參加各類國際國內比賽及展示,資金來源全靠自費。僅舉“秦始皇萬里長城風箏”一例,光材料成本費已近3000元。

保護內容:

“張氏風箏”主要以保護“風力機械傳動裝置”為主,並申請專利。關鍵是希望培養接班人,擴大生產,尋求投資方。並計畫興辦全國唯一的“張氏風箏”作坊或工廠。只有批量化、產業化,才能降低成本和價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