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芝

張樹芝

張樹芝(1915~2001),湖南省華容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中央委員,2001年12月23日在鄭州逝世,享年86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樹芝,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任戰士、班長、連長、營長等職,參加了湘鄂西根據地歷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還先後參加了龍家寨、陳家河、忠堡、板栗園、漆家河、龍漆口、跑馬嶺、小川鎮等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他任副營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百團大戰”

和滑石片、黑馬張莊、齊會、陳莊、米峪鎮、硯灣、蘆家莊等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他曾任晉綏軍區第十一分區司令員、師長等職,先後參加了卓資山、包頭、大同、集寧、延安保衛戰、西華池、青化砭、羊馬河、潘龍等戰鬥,繳獲大批戰鬥物資,多次率部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

中國成立後,他歷任野戰軍師長兼西安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公安四師師長兼西安警備司令部司令員、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第三副司令員兼西安警備司令部司令員,西安市市政府委員,副軍長,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經常深入部隊調查研究,高標準高質量地訓練部隊,為部隊正規化建設和民兵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

張樹芝同志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中央委員。

主要經歷

張樹芝同志1915年4月出生於湖南省華容縣前鋒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歷任班長、排長、連長、營長、團長、軍分區司令員、師長、西安警備區司令員,西北軍區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公安幹部學校校長,副軍長、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兼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

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並曾任河南省委書記,河南省軍區黨委副書記、書記。1984

年5月離職休養。

革命戰爭年代,他身經百戰、出生入死,作戰英勇頑強、不怕流血犧牲,曾先後六次十七處負傷。參加了湘鄂西根據地歷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以及百團大戰、陝甘寧邊區保衛戰等著名戰役,還先後參加了龍家寨、陳家河、忠堡、板栗園、漆家河、龍漆口、跑馬嶺、小川鎮、滑石片、黑馬張莊、齊會、陳莊、米裕鎮、硯灣、蘆家莊、卓資山、包頭、大同、集寧、西華池、青化砭、羊馬河、潘龍等戰鬥。

土地革命時期,他領導的營被授予“戰鬥模範營”稱號。

抗日戰爭時期,他指揮的硯灣戰鬥被列為伏擊戰的典範。

解放戰爭時期,他多次率部創造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受到軍委首長的表彰。1954年參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曾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張樹芝 張樹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六軍十八師師長、西安警備區司令員、西北公安部隊副司令員兼公安幹部學校校長。1952年8月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4年畢業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一軍副軍長,率部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1年任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1963年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7年兼河南省生產第一線指揮長,分管全省工農業生產、三線建設和外事工作。1969年當選為中共九大代表。1970年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情況下,他抓生產建設取得成績。河南省糧食生產上了台階,實現自給有餘。先後任焦枝鐵路、平午鋼鐵工程指揮長,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任務,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肯定。1973年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在中共十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和平時期,張樹芝同志作為一名高級軍事指揮員,堅持認真學習政治和軍事理論,經常深入部隊調查研究,用我軍的優良傳統教育部隊,按條令條例嚴格管理部隊,以幾十年如一日的模範作用和自身形象影響帶動部隊,高標準、高質量地訓練部隊,為部隊正規化建設和民兵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他曾負責河南省工農業生產、國防工業和外事工作,先後領導了焦枝鐵路、平舞鋼鐵工程等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和“75、8”抗洪救災工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多次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離休後,他積極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擁護改革開放,擁護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繼續關心國家大事和部隊建設,關心人民生活,愛護下一代,先後向災區和希望工程捐款四萬多元。

逝世追念

離休幹部、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張樹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12月23日13時5分,在鄭州逝世,享年86歲。

張樹芝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於12月29日上午9時在鄭州市殯儀館舉行。在莊嚴肅穆的哀樂中,中共河南省委書記陳奎元,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克強,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趙勝一等領導同志向這位參加革命70多年的老黨員、老戰士深深鞠躬,作最後的告別。

胡錦濤、李長春、張萬年、遲浩田、劉華清、張震、肖克、楊成武、薛明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張樹芝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濟南軍區,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湖南省委、省政府,海軍司令部、裝備部,濟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裝備部,海軍航空兵司令部,河南、湖南、山東、山西省軍區,張樹芝同志曾經工作過的河南、山東、浙江、福建省的有關軍隊單位,河南、湖北省武警總隊及省直有關單位,鄭州市委、市政府等共90多個單位送了花圈或發了唁電。張樹芝同志故鄉湖南省岳陽市市委、市政府、軍分區,華容縣縣委、縣政府、縣人武部也向張樹芝同志敬獻了花圈。

人物評價

張樹芝同志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無私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具有豐富的軍事工作經驗和組織領導才能。他始終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寬大胸懷和頑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他堅持原則,顧全大局,襟懷坦蕩,作風正派,他剛直不阿,一身

正氣,光明磊落,辦事公道,他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生活簡樸,嚴格要求子女,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深受部隊官兵和地方幹部民眾的敬重和愛戴。張樹芝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指揮員,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逝世追念

離休幹部、原武漢軍區副司令員兼河南省軍區司令員張樹芝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12月23日13時5分,在鄭州逝世,享年86歲。

張樹芝同志的遺體告別儀式於12月29日上午9時在鄭州市殯儀館舉行。在莊嚴肅穆的哀樂中,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省委副書記、省長李克強,濟南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趙勝一等領導同志向這位參加革命70多年的老黨員、老戰士深深鞠躬,作最後的告別。

胡錦濤、李長春、張萬年、遲浩田、劉華清、張震、肖克、楊成武、薛明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對張樹芝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

濟南軍區,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協,湖南省委、省政府,海軍司令部、裝備部,濟南軍區司令部、政治部、聯勤部、裝備部,海軍航空兵司令部,河南、湖南、山東、山西省軍區,張樹芝同志曾經工作過的河南、山東、浙江、福建省的有關軍隊單位,河南、湖北省武警總隊及省直有關單位,鄭州市委、市政府等共90多個單位送了花圈或發了唁電。張樹芝同志故鄉湖南省岳陽市市委、市政府、軍分區,華容縣縣委、縣政府、縣人武部也向張樹芝同志敬獻了花圈。

人物評價

張樹芝同志在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建設事業無私奉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具有豐富的軍事工作經驗和組織領導才能。他始終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寬大胸懷和頑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他堅持原則,顧全大局,襟懷坦蕩,作風正派,他剛直不阿,一身正氣,光明磊落,辦事公道,他嚴於律己,廉潔奉公,生活簡樸,嚴格要求子女,始終保持了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深受部隊官兵和地方幹部民眾的敬重和愛戴。

張樹芝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秀指揮員,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