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號郘亭,又號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家世傳業,通文字訓詁之學,與遵義鄭珍並稱“西南巨儒”。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晚號眲叟,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時降生貴州獨山州(今獨山縣)城北三十里的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上街家中。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及附錄、《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為目錄版本學者所重視;《韻學源流》、《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一卷等,為聲韻、訓詁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的文學作品格調高,產量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莫友芝為莫與儔第五子。父親莫與儔(字猶人),清代嘉慶四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鹽源知縣和貴州遵義府學教授,著有《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貞定先生遺集》等書。莫友芝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親職教育,3歲識字,7歲讀《毛詩》、《尚書》。他有感於元暉“竹外山猶影”的詩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讀書的草屋。道光三年(1823),友芝隨父到遵義,在湘川書院就讀。當時,遵義府鄭珍(字子尹)與友芝同窗共學,從事文字學、經學的研究,志同道合,成為莫逆之交。道光八年(1828),友芝考取秀才。道光十一年(1831),在省應辛卯恩科鄉試,考取第十一名舉人。以後屢試不第。道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1838-1841),友芝和鄭珍合作受聘修纂《遵義府志》,歷時4年而成,該志被梁啓超稱為“天下笫一府志”。在編纂中因疏忽原漢晉時遵義所屬地名“郘亭”未作認真考證,他為警醒自己“郘亭”,以示終身不忘。《遵義府志》共48卷,33目,附目14,共80餘萬字。修撰《遵義府志》完稿後,道光二十一年(1841),父親去世。次年,友芝繼承父業,主講遵義湘川書院。鹹豐元年(1851),全家搬到城西南山下,自建草屋,屋名"影山草堂"。鹹豐八年(1858),離家去京。鹹豐十年(1860),友芝離開北京,隨胡林翼去太湖。次年,隨曾國藩到安慶,充幕賓,全家隨遷安慶,代曾氏收購江南遺書,後又為曾國藩督領江南官書局,以校勘經史為任。江南訪書時,與江浙一些大藏書家過往甚密,特別是與郁松年、丁日昌友好,經常在一起討論藏書、研究版本。當時正值動亂初定,江南故家藏書多流於上海,莫友芝雖因財力所限,不能盡購,然此間過目善本無數,由此更豐富了他的版本目錄之學。(莫友芝目錄學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舊本書經眼錄》,這是他從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數年間客游上海等地時所見宋、金、元、明槧本及舊抄本、稿本的記錄,後由其子莫繩孫彙編成冊;一是《<呂右加鄧的右部分>亭知見傳本書目》,這是他在《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上所作的版本箋注,是為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扛鼎之作。此外,還曾為丁日昌編有《持靜齋藏書紀要》二卷。)同治二年(1863),獲《唐寫本說文》殘卷,經校勘,寫成《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對文字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治四年(1865),友芝任金陵書局總編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名其書屋。影山草堂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為多,尤以唐寫本《說文解字》殘本最為珍貴,是為唐憲宗元和年間遺物,曾國藩見此書後,讚嘆不已,即命刻板傳世,並為之題詞:“插架森森多於筍,世上何曾見唐本!”二者均為稿本,不分卷。前者為藏書總目,後者為客游東南時的行篋書目。九年(1870),任揚州書局主校刊,李鴻章、張之洞邀友芝為武昌書院主講,以衰老為由推辭不就。長子彝孫病逝,友芝遭重大刺激,身體日漸衰弱。次年,到江蘇揚州及里下河地區尋找文宗、文匯兩閣被焚後散失的圖書,病疾發,不及醫治,逝於船中。去世後,靈柩停在南京莫愁湖畔。後來,弟祥芝辭去江寧知縣,護送靈柩返回遵義東鄉青田山墓地。

文學成就

莫友芝研究文字訓詁、名物制度,愛好藏書,精通目錄學,善書法。他作詩主要學黃庭堅、陳師道。在道光年間的作品佳篇較多。鹹豐後作品大都敵視太平天國和苗民起義、諛頌曾國藩等人。他好以議論考訂入詩,詩風較質樸,但有時不免呆鈍。莫友芝生平志存文獻,思為《黔志》一書,潤色邊裔。道光中,偕鄭珍同撰《遵義府志》,博採漢唐以來圖書地誌,荒經野史,援證精確,體例謹核,成書四十八卷。時論以配《水經注》《華陽國志》。又輯明代黔人詩歌,因事存人,因人考事,為《黔詩紀略》三十二卷。貴州文獻始爛然可述。居金陵,得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自謂“此吾西州漆書也”。以舉正段、嚴二家校注,撰《籌異》一卷。至句容山中,搜討《梁碑》,躬自監拓,惟恐一字見遺,撰《梁石記》一卷。其餘有《聲韻考略》四卷,《過庭碎錄》十二卷,《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三卷,《附錄》一卷,《樗萌譜注》一卷,《郘亭詩抄》六卷,《郘亭遺文》八卷,遺詩人卷。編訂未竟者,則《郘亭經說》、《書典經眼錄》、《舊本未見書經眼錄》、《影山詞》各若干卷。

莫友芝著述甚多,他的《宋元舊本書經眼錄》及附錄、《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為目錄版本學者所重視;《韻學源流》、《唐寫本說文木部箋異》一卷等,為聲韻、訓詁研究作出了貢獻;他的文學作品格調高,產量多,反映了當時社會各方面的現實生活。他的《郘亭遺詩》八卷,收集詩作546首,《郘亭詩抄》六卷,收401首,《影山詞》二卷,外集一卷,收集詞作百餘闋,另有《素陰雜記》一卷,《樗繭譜注》一卷(按:《樗繭譜》一卷,鄭珍著。),《資治通鑑索隱》等。此外,他還收集了貴州266家詩人的詩2290餘首,編成《黔詩紀略》三十三卷。這些著作,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

由於生前所刊著作極少,大量日記、書信、稿本、鈔本分散於全國各地,今人對莫友芝生平及學術成就缺乏基本準確的了解。中華書局《莫友芝年譜長編》(張劍編著)編入存世的所有《郘亭日記》及200餘封郘亭書信,吸收近百種莫友芝刊本、稿本和鈔本文獻,對莫友芝的事跡、著述作了詳細編年,對全面了解莫友芝應有幫助。引

其次子莫繩孫編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可說是補邵懿辰《四庫簡明目錄標註》之不足。

詩作欣賞

怡軒歌

湛湛良秋,煜煜佳樹。開我怡軒,兄弟既具。千里同心,吹蘭斷金。矧我連氣,後裾前襟。鴻飛自南,有肅其行。顧念徒侶,悲鳴徬徨。浮雲東西,頃刻萬熊。脂車在門,莫知所屆。圖書四陳,短檠二尺。秋風相提,夜以繼日。雀鼠營營,風雨淒其。一隙不塗,摧傾繼之。虎豹墮地,氣能食牛。松柏盈尺,歲寒不憂。來日大難,去日苦多。今日何日,勖哉短歌。

天池留似尹雲帆兄弟

眾山環蒼池,九里蓄清境。呀然崢嶸間,趣與江湖永。分源道雙壑,積氣孕九井。汪茫浸空翠,褭窕陷雲影。來游例經宿,隨候有佳騁。殘炎東洞豁,澂慮西龕靜。攬要失新疲,鉤遺補前領。斜風淺深皺,落月參差商。過雨續圓紋,浮煙冒長王景。山人足蝦蜆,盤飣錯菱荇。早稻撲初香,遲荷駐余靚。灌輸啟駢門,唐宋此封埂。盜田惜舊葑,壞磡冀新整。來情約群鷗,別緒綰諸嶺。回首謝主人,乘間復來省。

桃溪石壁

颼颼林風換,竦竦石氣鮮。絕壁界白日,修蘿纏青天。溪隨松根斷,徑與石角鏇。柔芳集低秀,軟翠搖高妍。引新神逾奮,惜勝頸屢延。薄游笑曩昔,於道尚茫然。幽庭失咫尺,淺涉漫洄沿。此來喜彊侶,極境爭所宣。憑虛鳥共集,度險猿相連。抱履花漠漠,拂袂雲娟娟。微看隔溪路,橫絕西崖巔。隱見遞茅屋,迆邐開上田。機輪轉洑港,雲碓翻余涓。雜樹春易永,高蹤俗難緣。安得避世士,與之巢飛煙。

羊崖關

溫酣逐延東,忽作西南枉。回崖逼之會,削立插深泱。太古無寸土,萬仞矗銀榜。但容風雲度,未許草木長。通道者誰子,初意亦鹵莽。降傳踵壓肩,登說磴拄顙。夙聞茲斗絕,未至積惝恍。俯關難自由,放膽拌一往。渡江茫何來,共指白壁朗。暮投北關宿,陟嶺稍平敞。夜潮舂客魂,夢醒猶惘惘。

自施秉放舟至鎮遠

眼謝飛電激,耳續怒雷閧。前山戢首揖,後嶺折腰送。隆冬江益清,妙轉勢逾縱。石門重百關,天影割一縫。去來訝無路,大笑落深瓮。幽奇幻神怪,鞭箠雜麟鳳。高岩削仍皴,清籟斷還弄。經雪萬松花,懸泉一川雺。昨來困泥淖,竟日積愁恐。舟行如釋負,快意詫難共。同儕競歌賞,登岸惜倥傯。追逋失已多,回首如一夢。

荊門雨後謁陸子靜祠觀蒙泉

劇暑暫以收,晴鳩喚猶澀。人侵野潦去,樹抱殘雲濕。幽幽叩藤蘿,踽踽愜間寂。山光落戶牖,空翠若可摘。我行發隆冬,徂夏不遑息。寧知靜翁靜,適與勞者適。溪流何渾渾,山泉自清激。遙遙宇宙內,心理儼可識。當時牛刀手,游仞乃餘力。物情各懷新,猶疑奉顏色。

巢經巢觀李少溫篆書元次山浯溪銘拓本用皇甫持正題浯溪石韻

道州山水篇,刻劃固瑣碎。疏花透凝寒,落落自真熊。名流必好事,矧以生聚外。隱於柳諸記,舉幟作先隊。少溫六書學,醇駁難互蓋。平生斯翁後,筆跡負精裁。居然參中興,千載兩無對。斯銘在乾嘉,譚者莫能。眼明經巢生,剜剔功實大。雙胼飽群■,萬本匈流輩。晴窗檢奇蹤,幽夢入秋瀨。巉巉雙石門,向我寧有待。

訪溪上故人已出遂過禹門山

落花村已歸,密篠溪自媚。水禽借柔芳,宛轉鳴得意。所思在何許,惜此時節異。側側木蘭舟,洄沿一愁思。

重門啟交樹,初地入幽敻。疏光延青崖,散落巾袂瑩。蘿風吹不已,沙靄低將暝。來往寂無人,遙遙墮疏磬。

潛江阻風寄柏容

風聲斷潛江,雨氣暗雲夢。千帆一時落,寸步不得送。椓柯搖自拔,束柁穩猶弄。擺簸徹深宵,伊鴉雜喧凍。我舟倚輕裝,開頭強違眾。尺進退且尋,泊晨晚仍共。此行已淹滯,及舟意舒縱。寧爭百里速,惜此一程空。故人勞久遲,願嚏觸倉傯。明約武昌樓,晴川看飛羽蟲。

寄子尹鎮遠

貴西遠卸三日宮,奚囊剩貯朱提山。歸鞍未解檄東去,去傍潕溪溪上路。校官如此那可說,笑爾此時真木舌。代耕得似上農無,殘秋定補春鐙缺。歲暮風光不可親,還愁白髮對春春。遙知一老荒江上,滿目寒雲憶故人。

公安縣

頻年虛井稅,結網當春耕。天地此窪縣,江湖非呂營。北風吹野水,寒日下孤城。莽莽無人徑,蕭蕭蘆荻聲。

飲謫仙樓有懷昔游

相看近郭二里許,不上高樓三歲來。剔碣記曾當砌讀,款門驚換對江開。蒲關蕩蕩空雲影,溫水迢迢送酒杯。飽罷不堪仍極目,支離飄泊古今哀。

簡趙曉峰

郘亭隔歲一杯酒,風雨狼山北望昏。憎命文章隨手是,破荒耆舊幾人存。青精可服難真訣,黃獨無情只閉門。何事向人將歲晚,不來重醉老楓根。

草堂

僦得城隅半畝園,茅檐小巷似深村。間雲帶鳥常依樹,清風隨風直到門。便買溪山終作寄,得將妻子已稱尊。床頭剩有重陽酒,判倒花前老瓦盆。

送子尹權古州廳訓導

早算開鐙虛舊約,逢春送客果愁顏。老虔才譽應初館,小尹師承得好還。毋斂鶯花下剛水,鐔成煙月待王山。瓜期盼汝青田舍,酈注《桑經》細檢刪。

葛鏡橋

夾立兩崖如削成,俯窺江水黯無情。浮梁喜踏黿鼉出,絕岸仍穿虎豹行。雲貴即今添小驛,偏沅自昔苦南征。獨憐仗節題橋客,翻讓區區葛鏡名。

辰州立春

彩勝雲翹映碧汀,春聲殘歲訝先聽。風縈臘雪披仍怯,山抹晴霞睡漸醒。獨老客顏渾自厭,前途化鳥基相形。伏波營畔揚舲晚,愁對生盤細菜青。

人日夜抵樊城

羊叔祠前見月升,樊侯城裡亂春鐙。隔江簫鼓鳴相屬,來水魚龍變幾層。長驛兩頭侵夜分,疲輿一覺下山稜。那知今日為人日,官渡昏昏喚不應。

南陽道中

白水南流送客行,西移沙岸復東傾。十年村落生興廢,百里蒹葭管送迎。疆里久荒申伯國,夕陽誰問漢家營。草廬一片躬耕地,盡與途人說大名。

戲書眼中草木

盈盈金錢花,帖地不可拾。婉婉燕支花,含香待秋入。

若榴葉披蕤,商陸花懶散。榮落無人憐,伴我蕭齋晚。

吳淞江舟行

茅葴穟穟復橫洲,篠籪層層不礙舟。隨例蓴鱸渾忘卻,黃花魚上早{艹瓜}秋。

江流曲曲深村深,狎漚丈人無世心。東去歸來儻逃暑,借爾疏疏斑竹林。

滿門風華

莫友芝莫友芝

莫友芝家族多出文化名人,其父莫與儔,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舉人,次年進士。嘉慶六年(1801),由庶吉士出任四川鹽源縣知縣,多有政績。莫與儔在遵義教授19年,以許慎、

鄭玄為宗、兼及南宋理學,莫友芝、鄭珍等“西南巨儒”都是他的弟子。他擅長考據學,對貴州歷史地理很有研究,著有《都勻南齊以上地理考》、《二南近說》、《仁本事韻》、《詩文雜稿》等。他去世後,曾國藩親自為他作《莫與儔墓表》,“曾門四弟子”之一的著名外交家、散文家貴州人黎庶昌也為他作墓志銘,稱他“以樸學倡導士林,洗南中之陋”。

莫庭芝,莫友芝之弟。從小受父兄和鄭珍之教,擅長詩詞古文,以教育文學名世。道光廿九年(公元1849年)拔貢生,次年參加京城應禮部試落第。便絕意仕途,專心研究學問。他和黎汝謙編輯了《黔詩紀略後編》33卷,為貴州清代詩歌總集,與莫友芝所輯的《黔詩紀略》有雙璧之譽。著有《青田山廬詩鈔》、《青田山廬詞鈔》,黎蓴齋在日本為他刻印,風致真朴。工小篆及八分書,自得天趣。

莫祥芝,莫友芝之弟。在江浙為官20年,有政績,曾任上海知縣。沈寶楨以“風骨遒勁”向朝廷舉薦他。後主修《上元縣誌》和《江寧縣誌》。

莫繩孫,莫友芝次子。知府銜。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隨劉瑞芬出使俄國與法國,任參贊。因剛直不阿受責去職,長期獨居揚州,整理和刻印祖父與父親遺著,集成《獨山莫氏遺書》66卷。自編有《影山草堂書目》。

莫棠,莫祥芝之子。早年遊宦兩廣十餘年,與我國最早介紹“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人黎汝謙情誼深篤。莫棠晚年家住蘇州,嫻於目錄版本之學,喜好收錄刊刻家鄉人的著述,收集鄭子尹《巢經巢遺詩》,編輯《巢經巢遺集》24卷,勘定遵義趙嵩《含光石室詩草》等,自編有《文淵樓藏書目》,著有《銅井文房書跋》一書。

個人書法

莫友芝篆書軸莫友芝篆書軸

莫友芝精於書法,為有清一代十大書法家之一。黎庶昌評其書“分篆高騫,冰斯雄睨”。 當代書壇

泰斗沙孟海先生在其《近三百年書學》一文中評道:“學鄧石如篆書的莫友芝最好,趙之謙、吳熙載其次”。浙江美術學院教授陳振濂先生對其書評道:“貴州曾出了一個莫友芝,其作品精到之處,不在趙之謙,楊守敬、張裕釗之下而或有勝之”。不同時代的學者、這樣高規格的書家,如此異口同聲的盛讚,可見莫友芝的書法成就決非浪得虛名。民國八年上海有正書局曾有《莫友芝真草隸篆墨跡》出版發行,並多次再版。在國家文物局限制出境的書畫家作品中,莫友芝名列其中。在現當代書法和篆刻名家中,姚華、陳子奮、王朝瑞均受過其書風影響。

莫友芝書法四體皆精,而最為人稱道者是他的篆書。他的篆書,取法頗豐。楊守敬評:“子偲書 學《少室碑》取法甚高”。他也“……嘗集漢碑頭篆刻百餘通,所作篆書 多從此出。”。

篆書四條屏篆書四條屏

在清代以篆書名世者,如錢坫、王澍、孫星衍、洪亮吉等人皆以硬筆、短毫、枯墨作篆,用筆結體專以工穩、勻稱為能事。而莫友芝繼承了鄧石如以長鋒羊毫,濃墨懸腕作書的方法。用筆舒徐流走,一波三折,遒麗厚重甚為精到;結體上緊下松;章法、行列有致,風格平和簡靜,氣宇軒然,遒麗天成。於名家林立的清代書壇中獨樹一幟。在隸書方面,莫友芝也是頗有成就的。其風格高古,喻巧於拙,筆勢方圓互用,結體因字立形,一掃長期以來隸必扁長的積習。其章法,多以縱向取勢而氣韻生動,顯得格調高古,氣象渾穆。由於莫友芝喜收藏,眼界所及異乎常人,故從其書中無不打下許多名碑的印記,如《禮器碑》的飄逸、《張遷碑》的古拙、《衡方碑》的渾穆、《夏承碑》的使轉以及《天發神讖碑》的用筆、《白石神君碑》的結體。其成就當頡頏於汀州和子貞。在行、楷方面,雖然他的影響遠不及其篆、隸書那

樣巨大。但他在以魏入行的探索上似有篳路藍縷之功。由於其作品遺留較少,我們只能從他的一些書信,題跋等手扎中去管窺其成就。其蒼率用筆似漫不經心,卻有自然飛動之妙。章法行氣一氣呵成,大小相間參差錯落。既有山重水複之跌宕,復具柳暗花明之開朗。得魚忘筌,神完氣足,韻味幽長。其楷書以魯公為根底,融會漢、魏顯得氣象渾樸,自出機紓,書卷氣實足。莫友芝雖然出生僻壤,但他勤於學術、長於詩詞、精於收藏,朋輩中又多社會賢達、學界泰斗,故而能夠“學”“識”相長,使其得以雄視闊步,特立獨行書壇。他也曾云:“書本心畫,可以觀人;書家但筆墨專精取勝,而昔人道德文章政事風節著者,雖書不名家,而一種真氣流溢,每每在書家之上”。莫友芝一生甘於淡泊,專於學問。書法上無意名家,卻備受後世推崇。有清一代論書者多以鄧石如為書壇冠冕,卻又不約而同把莫友芝與其相提並論,使莫友芝成為一面旗幟,在書壇的制高點上高高的飄揚,讓後人有高山仰止之嘆!

藏書大家

清著名藏書家、版本學家。領江南書局數年,並往文宗閣、文匯閣觀覽所藏古今書籍。與江南藏書家張文虎、劉履芬、汪士鐸、郁松年、丁日昌等往來密切,並多遍覽各藏家藏書。博學多通,善書法,精文學,與鄭珍有“鄭莫”之稱。藏書極富,太平天國時,遍游江、淮、吳、越,結交名士,搜訪奇書,所藏宋、元、金、明清刻本、抄校本、稿本極多,計有165箱,精品有《唐寫本說文木部殘卷》,此本寫於唐元和十五年(820),乃驚世秘籍,為此他著有《唐寫本說文解字木部箋異》一書。藏書處有“郘亭”、“影山草堂”,取晉代詩人謝眺詩“竹外山猶影”意景,將書齋名為“影山草堂”。藏書印有“莫氏秘籍之印”、“影山草堂藏”、“遊方之外”等10數枚。校勘精善。於版本、目錄學有深研,編著有《郘亭知見傳本書目》16卷,敘述鑑別古籍版本真偽及源流,對鑑定古書有獨到見解。其《宋元舊本經眼錄》3卷附錄2卷,是他在同治年間記其所見宋、金、元、明各代槧本、抄本和稿本,共130種,除考證優劣外,在書中附有解題,可作為考訂善本時參考,對後人剖析源流及研究金石碑帖有幫助。另有家藏書目《影山草堂書目》稿本2冊,著錄2 600餘種,《郘亭行篋書目》著錄圖書3 000餘種。子莫繩孫,字仲武,號省教,繼承其影山草堂藏書,並陸續有書購進。莫友芝著述有《郘亭書畫經眼錄》、《資治通鑑索隱》、《郘亭詩抄》、《郘亭遺文》、《黔詩紀略》、《過庭碎錄》、《影山詞》、《聲韻考略》、《樗繭譜志》、《石樑記》等多種,與鄭珍合纂有《遵義府志》。為丁日昌編撰有《持靜齋藏書紀要》上下卷,是丁日昌所藏宋元善本的書目解題。

個人軼事

一、祖居兔場

莫友芝像莫友芝像

莫氏祖居獨山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自六世莫佳能始,為莫友芝曾祖父。友芝父莫與儔(字猶人)

,於嘉慶十年(1805年)離四川鹽源知縣任返家復喪,後以奉養高齡老母為由不復職,在家鄉以授徒講學為業,並主講獨山紫泉書院。

二、友芝出世

莫友芝,字子偲,號郘亭,晚號眲叟,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五月初三時降生貴州獨山州(今獨山縣)城北三十里的兔場(現更名為影山鎮)上街家中。

三、耕讀傳家

友芝降生時,家中有祖母及三個兄長,三個姐姐,加上長嫂,全家總計十二口人,耕讀傳家,頗為興旺。

四、草堂春暖

友芝自幼聰慧,三歲能識字。其課讀的草堂在住宅後院,環境優美。有時父親赴獨山書院講學時,家中便由三哥方芝代為教讀。

影山得意

友芝七歲時已能背誦不少詩詞。一天,他看到草堂外竹林深處,隱現出遠山的影子,忽然想起晉代詩人謝眺(字元暉)竹外山猶影的詩句,便請父親將他們讀書的草屋取名影山草堂。從此影山草堂遠近聞名。

六、就學紫泉

友芝九歲時,祖母去逝。父與儔仍在紫泉書院講學,友芝隨讀,結識不少師友,受益匪淺。

七、八歲出眾

八歲時,除《六經》外,增讀《四書》並開始學《蒼雅》文字之學,由於他聰慧,記憶力強,進步很快,常受到長輩嘉獎。加上自小尊老愛幼,深得鄉里好評。

八、囑咐訂親

一天,父親的同年好友夏鴻時來訪,見友芝在讀《尚書》,於是舉書中成語命對。友芝所答深稱夏意,當即答應將其三女許配給友芝為妻。這年,友芝十一歲。

九、移家遵義

友芝十三歲,父莫與儔被選區為遵義府學教授,友芝與母親及弟妹共八口人隨父到遵義上任。嫡母及兄長仍留在兔場家中。

棠蔭攻讀

教授署內有一“堂蔭書屋”,友芝在這裡讀書時結識了比他大五歲的鄭珍(字子尹),在父親提倡樸學精神,實事求是研究文化遺產的嚴格教育下,飽覽群書,打下了做學問的基礎。

十一、回鄉考學

道光六年(1826年)春,友芝回獨山,考補州學弟子員(秀才),頗有文名。在家鄉拜望親人和學友後,友芝仍返回遵義繼續攻讀。

十二、鄉試中舉

1831年,友芝21歲,在省城貴陽參加辛卯科鄉試,考取第十一名舉人。其試卷深受薦卷房師胡芸閣(字達源)同考官吳雪蘭(字蒿梁)的賞識。

十三、迎取芙衣

1832年春,友芝與夏鴻時季女夏芙衣結婚。在父親影響下,淡漠科舉功名,著力鑽研許、鄭之學,勞及列史,諸子百家,詩古文辭。

十四、初次授徒

遵義縣學訓導胡秉鈞(字退思,號理軒)是友芝父親同年舉人,因十分賞識友芝的學問,故特將兒子胡長新送到莫家拜友芝為師,友芝時年24年。

十五、鄭莫齊名

鄭珍、莫友芝常在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尤其在樸學方面,互相砥勵。“由是,遐爾知名,道光中,黔中言學者,人以鄭、莫兩名並稱。”

十六、會試落第

道光十六年(1836年),友芝在京參加恩科春試不中。落第歸來後,父不在意,鼓勵他應潛心治學,方成大器。

十七、兩次進京

道光十八年(1838年)鄭珍、莫友芝再次進京,參加戊戌春試,由於不願奔走鑽營,而雙雙落榜,通過這場考試,增加了他們對科舉制度不滿。

十八、編著生涯

回到遵義後,適逢貴州巡撫倡議各府州修志。遵義知府平翰久慕鄭、莫之名,特聘請兩人共同主編《遵義府志》。由此友芝才過了幾年既繁忙,又安定的採訪編纂生涯。

十九、禹門題壁

1839年秋,友芝,鄭珍等人採訪資料時到遵義沙灘禹門寺內小坐,受到寺僧的熱情招待,應邀在崖壁上作書。友芝寫的是隸書,落款“紫泉莫友芝”(此摩崖至今尚在)

憂國憂民

鴉片戰爭中方的失敗,表露了清廷的腐敗無能。友芝在一篇文中說:“庚辛以降,海波方揚,水衡告匱,半壁東南, 無寧日”。可見其憂國憂民之心。

二十一、友芝執教

1841年,友芝與鄭珍合纂的《遵義府志》完稿付刻。而友芝父、母也相繼去逝,全家生活重擔落在友芝肩上。1832年秋,友芝受聘繼其父主講湘川書院,步入執教生涯。

二十二、麻哈省親

1845年冬,友芝夫婦回到麻哈(今麻江)高梘探望久別十年的岳父母,愉快地直坐到次年春節後方依依不捨地返回遵義。

二十三、曾莫訂交

1847年春,友芝第三次在京參加春試,仍未考上。一天,在琉璃廠書肆跟翰林院侍講學士曾國藩(字滌生)相遇,偶然談起漢學門徑,國藩大驚,嘆道:黔中固有此宿學耶逐訂交結為友好。

二十四、建設新居

1850年夏,友芝一家被迫搬出租賃十年的破舊官屋,在遵義碧雲山下借貸另建幾間茅屋居住。新屋落成後,友芝仍用“影山草堂”之名並親書匾額懸於檐下,表達了對家鄉的一種懷念。

二十五、高梘弔唁

1852年,友芝岳母、岳父相繼去逝,友芝兩下高梘祭奠,感慨良多,是年,友芝的《郘亭詩鈔》和鄭珍的《里經巢詩鈔》問世。

二十六、誦讀圍城

鹹豐四年(1854年),桐梓縣齋教領袖楊風起義,攻占桐梓,仁懷後,大舉圍攻遵義城。“圍城數月,友芝讀書其中,鎮定自若。”他在《遵亂紀事》二十六首詩中,對官兵殘害百姓,腐敗無能和對起義軍的軍紀嚴明,作了如實的反映。

二十七、草堂被毀

鹹豐五年(1855年),貴州各地農民起義相繼爆發,友芝家鄉兔場於八月被焚燒,影山草堂及房屋均化為灰燼。友芝次年方得信息,悲痛不已。

二十八、執教貴陽

1857年,貴陽知府劉書年經鄭珍介紹,聘請友芝到貴陽府署當家庭教師。其時,六弟庭芝也在貴陽教私塾,友芝隻身到貴陽後,和六弟共住,加上東家的敬重,心情感到很舒暢

二十九、京師會友

家教一年半後,友芝攜次子繩孫再次進京參加春試,此次雖未錄取,但其文章才華都震動了京師,不少當代名人如翁同龢,張之洞、郭嵩燾等爭相與友芝交往。

避亂出都

友芝在京一年,目睹內憂外患日深,英法聯軍又已進逼天津塘沽,時局緊張。打聽到九弟祥芝正在安徽懷寧任職,遂題詩贈眾師友離京南下。

三十一、獨樹懷人

友芝父子出京後,途宿河南獨樹驛站,沿途見村村綠林中結滿金黃柿子,繩孫不識,誤以為江南桔,引發了友芝思鄉懷人之情。寫下了《獨樹寄芙衣》五絕六首,以寄託相思之情。

三十二、兄弟相聚

1860年11月,友芝於大雪節到達懷寧縣臨時治所石牌,見到了一別三年的九弟祥芝。看到治所社會秩序穩定,足見祥芝治理有方,感到十分欣慰。

三十三、太湖敘舊

湖北巡撫胡林翼,早年曾在貴州作官,嚮慕鄭、莫之名。知友芝在懷寧祥芝處,遂相邀到太湖作客,友芝只好將次子繩孫留在懷寧,隻身來到太湖行營與胡共敘離別之情。

三十四、武昌校書

數月後,友芝隨胡林翼回到武昌,應胡之邀請入住撫暑叢桂園,為胡校刊《讀史兵略》。先編成先秦至五代部分共四十六卷,交付工匠刻印成書。

三十五、曾幕作客

1861年7月初,友芝父子由武昌乘船沿江東下,到達東流大營,會見闊別十年的老友曾國藩。曾因友芝不願為其撰文稿,故留友芝在幕府作客卿 ,以便早晚得時相見。

三十六、夫妻重會

同治元年(1862年)秋,友芝移居安慶,十月初,長子彝孫奉其母、嬸、攜弟、妹逃亂,經重慶沿江東下,輾轉抵達安慶,友芝終於會見了闊別多年的妻小。

三十七、安慶團圓

祥芝家小也同時抵達安慶,從此,友芝,祥芝兩家妻子兒女得以團聚,皆大歡喜。十月中旬,友芝妹婿黎庶昌(字純齋)也來到安慶大營,得以與友芝相聚,令友芝喜出望外。

三十八、寄寓金陵

同治三年(1864年)秋,友芝一家遷居金陵,並將他的書齋仍題名《影山草堂》,以示對故鄉的懷念,安靜地過讀書寫作的青燈黃卷生涯。友芝同時被曾國藩聘為金陵書局總校勘。

三十九焦山感世

友芝安居金陵後,即到鎮江、楊州兩地搜尋遺書,途中遊覽了飽受戰火摧殘的金山市以及林木蔥鬱,寺廟未遭破壞的焦山遊覽勝地感慨良多,寫下了《金山》、《焦山》懷古長詩,以揚情懷。

遍歷蘇杭

在尋訪古舊遺書中,友芝數次歷經鎮江、揚州、泰州、南通、常熟、蘇州、上海、杭州等地,收穫不小。同時也留下了幾十首記游詩篇。

四一、失子傷懷

1869年冬,湖北巡撫何璟及學使張之洞在武昌創建“文昌書院”,來信邀友芝任山長。次車春,友芝到武昌,謝絕了擔任文昌書院主講的相邀。返回金陵後,得知長子彝孫已於半月前病故,年僅28歲。致使年邁體弱的友芝在精神上受到極大的打擊。

四二、病逝興化

同治十年(1871年)秋,友芝感冒風寒,醫藥不治,遂於九月十四日末時卒於舟中,享年61年。

四三、魂歸青山

友芝逝後,靈樞暫停金陵莫愁湖畔,曾國藩等好友親到靈前祭奠。次年春,弟祥芝辭去江寧縣令,偕侄兒繩孫扶樞親送到遵義青山歸葬。

四四、名垂青史

友芝在學術和文學藝術上多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影山文化,對貴州文化的開拓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被後人譽人“西南巨儒”而名垂青史。

代表詩作

【戲書眼中草木】

盈盈金錢花,帖地不可拾。

婉婉燕支花,含香待秋入。

若榴葉披蕤,商陸花懶散。

榮落無人憐,伴我蕭齋晚。

【有感二首選一】

海腥吹入漢宮牆,無復門關亦可傷。

雜種古來憂社稷,深仁今日太包荒。

羽林說衛存文物,車駕巡秋冒雪霜。

臥榻事殊南越遠,可容鱗介溷冠裳。

【南陽道中】

白水南流送客行,西移沙岸復東傾。

十年村落生興廢,百里蒹葭管送迎。

疆里久荒申伯國,夕陽誰問漢家營。

草廬一片躬耕地,盡與途人說大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