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暉[青年學者]

張暉[青年學者]

張暉(1977.11—2013.03),傑出青年學者。1977年11月14日生,上海崇明人,南京大學文學學士、碩士,香港科技大學中文系博士、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生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因患急性白血病,於2013年3月15日下午4時26分,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不幸辭世,年僅36歲。

基本信息

簡介

張暉張暉
張暉,已婚,妻子張霖,兒子兒子張貞觀。張暉出身農村,200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當時工資僅有一千多元,憑一己之力在北京購房,2011年有了兒子,2012年獲得副研究員制職稱。

張暉在中國詩學、詞學、清代文學和古典文學理論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和系列撰述,是古代文學研究領域公認的優秀青年學者。著有《龍榆生先生年譜》(學林出版社,2001年)、《詩史》(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清詞的傳承與開拓》(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中國“詩史”傳統》(三聯書店,2012年)、《無聲無光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整理作品《施淑儀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編有《量守廬學記續編:黃侃的生平和學術》(三聯書店,2006年)、《中國韻文史》(商務印書館,2010年)、《龍榆生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未刊稿有《帝國的流亡——南明詩歌與戰亂》。

去世

2013年3月12日,周二,張暉去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古代室上班時,感覺身體有些不適:牙齦出血低燒,於是請了假早早回去休息。周四,因為眼睛疼痛,他去醫院看眼科,大夫說他眼底已經充血,而抽血化驗時,他的血也開始往外直涌,於是讓他趕緊轉院。而當轉到北大人民醫院時,他已經昏迷。

3月15日下午4點,因患腦出血急性白血病,他作別人世,年僅36歲。

張貞觀教育捐款

張暉與兒子張貞觀
張暉與兒子張貞觀
張暉36歲早逝的訊息引發很多人的感慨和關注。因顧念其膝下尚有兩歲幼子,很多人傾囊相助。布衣書局於2013年3月20日發起的義賣活動也源於此。發起兩天后,訂購總數就已達567冊,是布衣書局有史以來單品種銷售之冠。

布衣書局的創辦人胡同表示,因為收書,自己從2007年就和張暉得以相識。在聞聽他故去的訊息後,他發起了義賣的活動,該書的所有毛利(每一冊有11.6元的毛利)將捐給“張貞觀教育捐款”。據了解,“張貞觀教育捐款”由張暉在中國社科院文學所以及三聯書店、南京大學、北京大學的同事朋友自發組織,主要為張暉兩歲的幼子張貞觀進行捐助。據聯絡人之一馬麗介紹,24日由他們接手的捐款活動已經截止。26日,他們將和張暉的夫人張霖完成交接,之後的募捐他們將直接交接給張霖本人。

人物評價

台灣“中研院”研究員嚴志雄

張暉追悼會張暉追悼會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嚴志雄是張暉攻讀博士後期間的指導老師,在他的印象里,張暉總是“一直微笑,是個非常溫柔敦厚的讀書人”,而且學術背景汲取了華人地區的精粹。張暉先是在國內師從南京大學張宏生老師攻讀本碩,後師從香港科技大學陳國球老師,之後又前往台灣“中研院”攻讀博士後。嚴志雄說,張暉所凝聚的不同體系已經具備了做大學問的基礎。

南京大學副教授卞東波

據張暉的生前好友,南京大學副教授卞東波介紹,張暉是當年南京大學文史哲強化班第一批學生,大三時,就寫出了《龍榆生先生年譜》一文。當張暉把論文寄給歷史學家吳小如後,吳先生表示:“我不禁驚詫,以這部《年譜》的功力而論,我看即使此日其他名牌大學的博士論文也未必能達到這個水平。”

博士生導師陳國球

張暉的博士生導師陳國球說,張暉初到香港時,曾因為兩地學風差異,花了一段時間來適應和調整。他愛逛書店,泡圖書館,而且對學問有著整體性的掌控。他覺得張暉的未來,不僅僅是一個熟悉課題的專家型學者,而是一個大學問家。張暉曾多次提出自己的問題:我們的學問能否回應當下的現實問題。陳國球認為,在古代文學專業做學問是很容易成為書齋式學者的,但張暉顯然不是。他很像一些西方的學者,把生命和生活經驗相聯繫,和他完全投入的學術相連線。這次來參加告別式,他也收到哈佛大學王德威和台大等很多知名教授的郵件,希望表達慰問之意。王德威在信件中說,他和張暉有過一面之交,張暉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者,他經常會引用到張暉所著寫的《詩史》,所以張暉的早逝讓他非常難過。

龍榆生孫女

張暉寫就的《龍榆生先生年譜》中龍榆生的後人,他的孫女在看到此文後,在豆瓣上的留言,更讓人感念。這個豆瓣id為“水弓”的女孩寫到:在微博上看到這篇文章,看完全文後淚不自禁。我是龍廈材(龍榆生之子)的女兒,也是陳乃文的外孫女,感謝維舟先生的這篇懷念文章,讓我從另一方面了解到更多張暉的為人和情懷。張暉十多年前來我家拜訪後我就經常聽父母說起他,這位研究我爺爺的專家,投身古典文學的年輕學者,和我同歲,讓我這毫無繼承衣缽意願的後人慚愧不已。可惜我自己一直奔波忙碌,始終沒能見到本人,直到去年春天回上海為父親辦理後事時才有幸和他匆匆會晤……張暉他是我父親的忘年交,又因我外婆和他同鄉,我母親更看他親切,我家早已把他視若家人。他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如此純正,執著,勇敢,高貴,世間難尋。張暉先生,RestInPeace。

同事緬懷

張暉的一個女同事則表示,張暉應該不僅僅有物質層面的壓力,還有精神層面的肯定、榮譽,以及在學術體系晉升的困難讓他焦灼。據高建平介紹,拘於指標的限制,儘管張暉學術成果卓異,但他的副研究員職稱去年才得以解決。他的博士後指導老師嚴志雄稱,張暉為了獲得物質保障,曾勞心勞力去做額外的勞動,這讓他很痛心,當下的體制應該為青年學人提供更好的安心做學問的環境。

最後,一​​個同事更是複雜地說:“張暉一向遵守學術規範,只是這次,在活著這件事兒上,他違規了。”

論文

1.《“商略”創造的情境》,《文史知識》2001年第6期(2001年6月),頁41-42。
2.《張東蓀論詞手札》,《文獻》2001年第4期(2001年8月),頁229-235。
3.《〈蕙風詞話〉考》,《中國詩學》第7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頁75-79。
4.《新時代與舊文學——以民初〈小說月報〉刊登的詩詞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4期(2005年8月),頁42-56。
5.《從〈宋詞三百首〉看朱祖謀的詞學思想》,《中國詩學》第11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221-243。
6.《我們怎樣理解黃侃》,《讀書》2006年第10期(2006年10月),頁149-157。
7.《慢慢經典化的〈中國文學批評〉》,《書城》2006年第10期(2006年10月),頁30-32。
8.《論王夫之的“詩史”理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4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頁191-211。
9.《明代復古詩論中的“詩史”論爭》,載《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頁393-440。
10.《重讀〈本事詩〉:“詩史”概念產生的背景與理論內涵》,《江海學刊》2007年人文綜合版(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文科強化班本科生學術特刊,2007年5月),頁29-33。
11.《唐詩的傳承》,《讀書》2007年第5期,頁66-71。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