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浩[畫家]

張文浩[畫家]

張文浩,1940年生,號長人、松齋主人,江蘇常州人。1960年入揚州大學攻讀中文。為人耿直,性情豪放,處世淡然,被譽為江南書畫界的“隱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刀潔爽利,布白別趣。

縱觀張文浩先生的書畫藝術,會強烈感到一股濃厚的金石之美,這是一種壯美或陽剛美,也就是一種雄壯、奔放、厚朴的美,它體現了張文浩先生精神上的剛健和豪邁的氣概。金石氣,是一個具有豐富美學內涵的範疇。它既是一種壯美,也是陽剛之美。它是被一種具有倫理價值的內涵所充滿,是一種明朗而又高貴的人格精神。張文浩先生的藝術作品中的金石氣實在煥發出的一種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他的魏碑作品以及繪畫中的蘭草、樹幹等用筆給人以凌厲駿爽的震撼力。其書法的點畫,如險峻的山峰、突兀的山石,顯得犀利而有骨力,果斷而不矯揉造作。正合乎六朝造像碑誌之態,其工匠刊鑿,刀鋒乾脆利落,多形成奇異之態,這樣的作品總能振奮觀者的精神,配合飛白的靈活運用,則更顯神韻,意態盎然。

2.葉鵬飛(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劉海粟美術館館長)

從張文浩先生的行草書作品中看到,他對線條的把握能力是得心應手的:書法線條的流動具有奔駟走壙的縱橫氣勢,繚繞牽絲、隨筆變化,他似乎將傳統的意識變成了自己的意識,找到了符合自己審美的、符合自己所追求的線條。

他的行草書,更顯示出了作為一個美術家的創造意識,即強化了造型功能,讓字勢隨心中氣而盡情奔放,產生出意象效果。他最成功處是不像許多美術家參與書法後,故意割裂字形,扭曲線條,做出搔首弄姿的俗態,而他多的是自然的發揮,強化了抒情功能。

清初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筆意貴淡不貴艷,貴暢不貴緊”,張文浩先生的書法即體現了這一點。他利用墨色的輕重調和,追求“淡”、“暢”,用墨如果濃重,要達到這一點並非易事,而他卻能以濃墨寫出了“淡”、“暢”的效果,顯得更有難度,這正是其幾十年的耕耘的結晶。

因而,他的行草書作品給人以整篇布白的通暢、一瀉千里的氣勢。不論是長條大軸,還是扇面小幀,在視覺上總是體現了通暢、體現出氣勢來。

3.劉秋農(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常州書法家協會主席)

4.陸路晴(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協敦煌創作中心委員、劉海粟美術館特聘研究員)

張文浩先生所畫之竹,多取一、二形象,少有千竿、萬竿之繁。藝之“以少少許勝多多許”之理,先生定深明之。試以先生所作《鄭板橋詩意》圖觀之。此圖畫修竹兩竿,枝葉少許,可謂形象極簡。然細觀之,內容頗足。就形象而言,兩乾粗、細有異,枝葉多、少有別。就用筆而言,竹乾存篆法,枝、葉具隸意。就用墨而言,墨色濃、淡分明,黑、白對比強烈;前濃後淡,近實遠虛。總而觀之,竹之物理、畫理,文浩先生皆得之矣。圖畫之外,更題板橋“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魚竿。”詩句。以此觀之,文浩先生頗具文人正直、孤傲之品性。

8.孟宇(南京師範大學書法理論系碩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