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桐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慶桐從聖彼得堡大學畢業。 1906年回到中國後,張慶桐曾任分省道北洋工務局會辦。 民國九年(1920年)3月20日,北京政府撤銷了張慶桐的職務。

張慶桐(1872年-?)字鳳輝,江蘇上海人,民國政治人物。
張慶桐早年在江陰遊學。甲午戰爭後,放棄舊學改學新學,決心學習俄語。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慶桐考入同文館選學俄文,師從中國教習王季同和俄國教習光柯壁確甫。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同文館派張慶桐、傅仰賢(字肄三) 、陳瀚(字飛青)和郝樹基(字緒初)赴俄國留學。張慶桐和陳瀚、郝樹基以及同文館學生范其光(字賓臣、冰澄)同船自上海航抵敖德薩港。到俄國後,張慶桐等人成為第二批清朝派往俄國的駐館學生,被中國駐俄國公使楊儒安排入彼得堡藝文學堂學習。畢業後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政法科。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慶桐從聖彼得堡大學畢業。
張慶桐在聖彼得堡大學結識了許多朋友,如日後的俄國漢學家威西納、日本學者上田仙太郎;國際公法學家馬爾騰斯是他在聖彼得堡大學的老師之一。在俄國留學期間,張慶桐曾經在俄國四處遊覽,曾遊覽伏爾加河,還曾去法國英國義大利芬蘭等國參觀旅遊。1900年,曾隨老師回到老師的家鄉沃洛格達(時譯為“哇勞革帶”),聽房東妻子講述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事跡。1902年,張慶桐曾協助中國駐俄國公使楊儒參與《交收東三省條約》的談判。1903年前後,因為上海一家報紙撰寫議約經過,恰逢沈藎因披露中俄密約而被慈禧太后下令殺害,張慶桐感到後怕,遂對俄國的刊印文字律(即書報檢查制度)產生興趣並進行了和西歐相關制度的對比研究。
在俄國期間,張慶桐還和阿爾謝尼・尼古拉耶維奇・沃茲涅辛斯基合作將梁啓超的《李鴻章》(又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一書翻譯為俄文。1905年春,經過軍官兼作家亞歷山大・維列夏金的推薦,張慶桐和沃茲涅辛斯基將該書著作權售予軍事圖書出版商別列佐夫斯基(1852年-1917年)。張慶桐後來將該書贈給了俄國內外政要、報界及文化界的諸多名流(張慶桐稱“一贈內外權要,一贈報界,一贈詩文巨子”)。收到贈書的“內外權要”包括俄國財政大臣謝爾蓋・維特(1849年-1915年)、外交大臣拉姆茲多夫(1844年-1907年)、 駐華公使廓索維慈(1862年-1933年)、駐華代辦柏蘭蓀(1852年-?)、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老師、原華俄道勝銀行總辦吳克托穆(1861年-1921年)。其中維特親自將該書呈送給沙皇尼古拉二世。尼古拉二世在收到該書後,下旨為張慶桐頒發了斯坦尼斯拉夫三級勳章。收到贈書的“報界”主要是聖彼得堡莫斯科的報刊。收到贈書的“詩文巨子”主要是列夫・托爾斯泰(張慶桐稱其為“托爾斯托氏”,1905年冬他將該書寄贈托爾斯泰)和馬爾騰斯(張慶桐稱其為“馬頓氏”)。他也成為第一位和列夫・托爾斯泰通信的中國人。
從聖彼得堡大學畢業時,好友陸征祥正好被任命為中國駐荷蘭公使,被陸征祥邀請“前往參贊其事”。後來,因為其家人多次促其歸家,張慶桐遂請假回中國省親。1905年12月,張慶桐自聖彼得堡回國,回國途中經過莫斯科時曾經因逢鐵路工人罷工而受阻一個多月,目睹了1905年俄國革命。1906年回到中國後,張慶桐曾任分省道北洋工務局會辦。1907年,參加了在荷蘭海牙召開的海牙和平會議,任副議員。1910年,張慶桐隨載濤日本奧匈帝國美國、 俄國等8個國家考察陸軍。1912年,張慶桐出版了《俄游述感》一書。書中除了記述他在俄國的見聞外,還記有他的一些研究,如他對俄國地理學會的研究等。
民國二年(1913年)4月25日,張慶桐被大總統袁世凱任命為外交部特派黑龍江交涉員,同年8月8日到任。民國四年(1915年)10月14日,任恰克圖都護副使兼佐理專員。民國七年(1918年)3月15日卸任,轉而署任阿爾泰辦事長官,民國八年(1919年)1月到任。1919年3月7日,張慶桐因被指為扣押軍餉不發,而以私印紙幣代之,從而引發了阿山兵變,本人險些遭到殺害。國務院隨即諭令張慶桐回北京聽候查辦,阿爾泰辦事長官一職由楊增新推薦的周學務代理。同年6月1日,阿爾泰辦事長官裁撤,阿爾泰劃歸新疆省,成為阿山道。民國九年(1920年)3月20日,北京政府撤銷了張慶桐的職務。經文官高等懲戒委員會議決,張慶桐被處以褫職停止任用六年的處分。
此後張慶桐的生平不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