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收東三省條約》

《交收東三省條約》

簽約國:中國,俄國\n \n時間地點:1902年4月8日 \n\n具體過程: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沙俄以保護東三省鐵路及其他權益的名義,乘機出動十幾萬軍隊,占領中國東北全境,企圖兼併中國東三省。《辛丑條約》簽訂後,沙俄不肯從東北撤兵。東北人民展開武裝抗俄鬥爭,英、美、日等國也以利害衝突,出面干涉,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沙俄在國際的強大壓力下,被迫於同年4月8日與清政府訂立《交收東三省條約》。

條約的簽訂

交收東三省條約

交收東三省條約
交收東三省條約
又稱《俄國撤兵條約》,1902年4月8日,沙俄政府代表雷薩爾與清政府代表王文韶在北京簽訂了中俄《交收東三省條約》。該條約共4條:一、東三省各地“一
王文韶
王文韶
、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治理”。二、“如果再無變亂,並他國之舉動亦無牽制”,俄國軍隊在一年半內分三期全部從東北撤走。三、俄軍撤退前,東三省中國軍隊的數目、駐地,必須與俄國軍官商定;俄軍撤退後,中國在東三省的兵力應添應減,應隨時知照俄國。四、俄國交還山海關、營口、新民屯沿線鐵路,清政府應給予賠償。該條約的最後簽訂,經歷了漫長的討價還價的過程。1900年,沙俄出兵參加八國聯軍,趁機侵占了東三剩1901年1月24日,沙俄在各列強國的干預以及清政府的拒絕下,宣布廢止《奉天交地暫且章程》。之後,沙俄又提出了旨在獨占東三省,攫取東北的兵權、利權和官吏任免權,以及將勢力範圍從東北擴大到外蒙古和北方各省的約稿,要求清政府正式簽訂,清廷未許。繼而沙俄又要求清政府與道勝銀行訂立契約,條件是清廷向道勝銀行擔保,東三省的任何鐵路或工業租借權未經銀行同意,不讓與其他各國,俄國就從東北撤軍。這一方案可以直接壟斷東三省金融和一切租借權,因此英、日、美等國堅決反對。1902年1月3日,英、日兩國結成同盟,共同反對俄國。美國則於2月3日照會俄國,反對道勝銀行壟斷東三省的經濟權益。德國、法國也都直接間接表示反對。2月12日,俄國接到清政府拒絕簽訂銀行契約的通知。沙俄被迫讓步。

條約內容

 一、東三省各地“一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治理”。
二、“如果再無變亂,並他國之舉動亦無牽制”,俄國軍隊在一年半內分三期全部從東北撤走。
三、俄軍撤退前,東三省中國軍隊的數目、駐地,必須與俄國軍官商定;俄軍撤退後,中國在東三省的兵力應添應減,應隨時知照俄國。
四、俄國交還山海關營口新民屯沿線鐵路,清政府應給予賠償。

歷史背景

20世紀初年,列強在華爭奪路權的鬥爭十分激烈。通過對鐵路利權的爭奪,帝國主義可以在輸出“過剩資本”的同時,擴大對中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侵略。1901——1911年10年間,帝國主義掠奪中國鐵路達14條之多。通過借款或強行承築手段,控制中國鐵路運輸業的命脈,由他們直接經營和參加管理的占全國鐵路的93%。
1902年清政府屈從帝國主義旨意,制定《籌辦礦務章程》,公然宣稱:“礦商之利,外人不妨共之”。全國十幾省區重要礦區相繼被列強霸占。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全國機器採煤年產量600萬噸,中國開採的不足40萬噸。
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爭奪中國東北(1904年2月6日——1905年9月5日
爆發原因:日、英、美不滿沙俄獨占中國東北

中俄東三省交涉,由於日英等國的阻撓,直到1901年底,仍沒有結果。沙俄軍隊繼續盤踞東三省不撤,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日本和英國,對此當然決不甘休。英國對沙俄在華勢力的每一增長都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何況是沙俄對廣大富饒的東三省的占領,使英國向所覬覦的中國政治心臟華北地區受到了直接的威脅。為了和沙俄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自1898年以來,英國就一直在尋求同盟者。1898—1901年間,英國屢次試圖和德國締結反俄同盟,但都沒有成功,最後決定和日本進行勾結。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和沙俄在中國的東三省和朝鮮一直在進行著明爭暗鬥;1900年沙俄對東三省的公開占領更使兩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日本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以來,就已看到沙俄是它侵略東三省和朝鮮的嚴重競爭者,在軍事上便積極進行對俄戰爭的準備。以先後出任駐英公使的加藤高明和林董為代表的一派,極力主張在外交上和英國結成同盟。英日同盟的醞釀,從1898年8月間即已開始。由於英國當時方致力於和德國締結同盟的談判,英日的談判沒有立即展開。1900年以後,英日兩國為了抵制沙俄對東三省的獨占企圖,都更迫切地覓求同盟者。英國在1901年和德國最後一次的同盟談判失敗後,正式和日本舉行談判。1902年1月30日,英日締結了第一次同盟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英日同盟條約公然標榜以保衛兩國在中國和朝鮮的侵略利益為目的。條約第二款規定,兩國中一國為保衛上述利益而與另一國作戰時,締約另一方應保持中立,並設法阻止其他國家參加作戰反對其盟國。第三款又規定,如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對其盟國作戰,締約另一方應協助其盟國共同作戰,這樣就保證了日本在和俄國作戰時,不致有單獨對俄法兩國同時作戰的危險。由於法國當時決不願為了俄國在遠東的利益而和英國作戰,英日同盟實際上保證了法俄同盟不適用於日俄戰爭的場合。日本有了英日同盟的保障,對俄作戰的顧慮大為減少。
英日同盟訂立後,清政府外務部總理大臣奕劻對英使薩道義表示滿意,以為有了英日同盟,沙俄必將被迫撤出東三省。①一向主張以英日為靠山的劉坤一張之洞則更主張投靠英日,堅決拒俄。沙俄看到形勢對己不利,為了避免英日對正在進行中的中俄談判實行聯合干涉,力求促成談判的早日結束,因此對清政府作出了一些讓步,同時還對外務部會辦大臣王文韶和其他人員進行了賄賂。①清政府接受了俄方所提的撤兵條件,於1902年4月8日和沙俄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

意義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及其後的短短6年時間裡,沙皇俄國就從中國割走了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但貪婪的沙俄並不感到絲毫的滿足,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
蠶食整個東北,實現其所謂的“黃俄羅斯計畫”,才是最終目的。第一期撤軍如約實行﹐撤走在奉天省(今遼寧)遼河以西的軍隊﹐但1903年4月第二期撤兵時卻違約不撤﹐另提苛刻條件並重新占領瀋陽。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與俄國進行談判﹐要求俄軍撤退。俄國拒不撤軍﹐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拒俄事件﹐俄日矛盾亦日益加劇﹐終於導致1904年2月日俄戰爭爆發。對東三省這塊肥肉,沙俄可謂是垂涎已久,勢在必得,然而這種妄想最終未能得逞。反應了中國人民抵禦外來侵略的頑強意志與決心,同時大大打擊外來侵略者的野心。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