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團圓

張愛玲:小團圓

《張愛玲:小團圓》,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09年4月1日出版。描述的是《小團圓》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小團圓》是張愛玲集大成之作。張愛玲的創作有所變化,有所發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小團圓》在張愛玲的作品中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小團圓》是張愛玲集大成之作。張愛玲的創作有所變化,有所發展。《金鎖記》《傾城之戀》是她1943年的作品,從1944年寫《年青的時候》起她就開始變化了。到1945年她寫《留情》的時候,就跟最早的作品差別很大。1947年之後她開始寫比較通俗的作品,如《多少恨》《鬱金香》《十八春》《小艾》。50年代中期她到香港,寫《秧歌》《赤地之戀》,風格又一變,追求“平淡而近自然”。到70年代,她重新主要以中文寫小說之後,風格又一變。《小團圓》的寫法和她另外三篇作品《相見歡》《浮花浪蕊》和《同學少年都不賤》很像,這些都是同時期的作品。同一時期還有《色,戒》,但《色,戒》的寫法沒那么複雜。如果只盯著人家早年的一兩篇小說,沉迷其中,而拒絕接受作者自己的變化和發展,這樣的讀者未必高明。《小團圓》能不能當作文壇八卦或者掌故來看?《小團圓》里不少人物,都能跟現實中的人對上號,但事情是不是對得上號就不知道了。大概有十幾、二十來個人物都能跟張愛玲現實生活中的對上號。對作家來說,在寫作中以現實人物為原型,不足為奇。上個世紀初有部小說叫《孽海花》,裡面好多人物現實中都有原型。包括張愛玲的爺爺張佩綸,還有她的奶奶,就是李鴻章的女兒,那書里都有。所以說這種手法也不是獨創,以在生活中的誰為原型,這非常多見。能對人未必能對事,能對事未必能對細節。當八卦來理解就太低了。

很多人在讀《小團圓》的時候都會特別關注張胡之間的關係。

這是讀《小團圓》的一個誤區。九莉是《小團圓》的女主人公,但是邵之雍不算是男主人公。邵之雍第四章才出場,第三章就占了全書的將近四分之一,所以邵之雍出場的時候小說已經到了一半了。後面還有好多篇幅沒提他。不是說九莉和邵之雍這部分不重要,但是《小團圓》絕不是只寫他們倆的事。書中還有多重關係:九莉和她母親的關係,和姑姑的關係,和弟弟的關係,和比比的關係,和燕山的關係,早期和那個安竹斯老師的關係,還有和她整個家族的關係。《小團圓》並不是一部傳統的寫故事的小說。

編輯推薦

《小團圓》題標語:全球3000萬張迷翹首企盼。

張愛玲傳奇未完最神秘小說遺稿

巔峰之作雪藏三十餘年終見天日

張愛玲最神秘的小說遺稿 濃縮畢生心血的巔峰傑作 首次發表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

——張愛玲

2009年2月,《小團圓》在台港地區發行之後,引起“軒然大波”:《小團圓》的出版是否違背張愛玲遺囑?它是張愛玲的自傳?書中人物能對號入座?坦率得驚人?……不管怎樣,我們都絕對可以這樣說:讀過《小團圓》,才算真正了解張愛玲!

專業書評

《小團圓》和《紅樓夢》有著跨越時空的對接。肯定《紅樓夢》的人,就不會否定張愛玲。——陳子善

《小團圓》肯定有針對《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間化了,實在化了,有血有肉。——止庵

就小說而言,當然值得一讀。比所有違反她意願“出土”的少作更有價值。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長小說。——黃錦樹

這是本一翻開就教人魂飛魄散的書,一面讀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墮入不見底的夢魘。很少有作家肯這樣暴露自己的冷和殘酷,不稀罕任何體諒,更不屑廉價的同情。——邁克

媒體推薦

《小團圓》和《紅樓夢》有著跨越時空的對接。肯定《紅樓夢》的人,就不會否定張愛玲。

——陳子善

《小團圓》肯定有針對《今生今世》的意思,但把它人間化了,實在化了,有血有肉。

——止庵

就小說而言,當然值得一讀。比所有違反她意願“出土”的少作更有價值。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長小說。

——黃錦樹

這是本一翻開就教人魂飛魄散的書,一面讀一面手心冒汗,如同墮入不見底的夢魘。很少有作家肯這樣暴露自己的冷和殘酷,不稀罕任何體諒,更不屑廉價的同情。

——邁克

作者簡介

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1995年離去於美國洛杉嘰。張愛玲從四十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生涯。1943年,張愛玲在周瘦鵑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 第一爐香》後,一鳴驚人(這年她23歲,與曹禺十年前發表《雷雨》時同歲)。從此,她一發而不可收,在兩年的時間裡,她在《紫羅蘭》、《萬象》、《雜誌》、《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發表了她一生中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 第二爐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經》(1943年7月)、《封鎖》(1943年8月)、《傾城之戀》(1943年9月)、《金鎖記》(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時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鴻鸞禧》(1944年5月)、《紅玫瑰與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戲及其他》、《更衣記》、《公寓生活記趣》、《燼餘錄》、《談女人》、《論寫作》、《有女同車》、《自己的文章》、《私語》、《談畫》、《談音樂》等。晚年從事中國文學評價和《紅樓夢》研究。事實上,張愛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創作,包括《傾城之戀》、《金鎖記》、《赤地之戀》、《半生緣》等等。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為故事場景,在荒涼和頹廢的大城市中鋪張曠男怨女,演義著墮落及繁華。

序言

我身為張愛玲文學遺產的執行人,一直都有在大學、書店等不同場所舉辦關於張愛玲的講座。每次總有人問我那部未刊小說《小團圓》的狀況,甚至連訪問我的記者也沒有例外。要回應這些提問,我總會徵引張愛玲在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二日給我父母寫的信——隨信還附上了遺囑正本——其中她曾說:

“還有錢剩下的話,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如關於林彪的一篇英文的,雖然早已明日黃花。《(小團圓》小說要銷毀。)這些我沒細想,過天再說了。”

這裡要指出一份遺囑是法律檔案,但一封普通信件不是,為何還要“細想”與“再說”?據我所知,這討論從未出現過。一九九五年九月,張愛玲去世,而她所有財產都留給我父母。我父親宋淇(StephenSoong)當時身體欠佳,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亦去世了。我母親宋鄺文美(MaeFongSoong)則遲遲沒決定《小團圓》的去向,患得患失,只把手稿擱在一旁。到了二00七年十一月,我母親逝世,而《小團圓》的事就要由我決定了。

於是我總會問我那些聽眾,究竟應否尊重張愛玲本人的要求而把手稿付之一炬呢?他們亦總是異口同聲地反對。當中必然有些人會舉出MaxBrod和Kafka作例子:若MaxBrod遵照朋友的吩咐,世界便會失去了Kafka的作品。很明顯,假如我按張愛玲的指示把《小團圓》毀掉,我肯定會跟MaxBrod形成一個慘烈的對照,因而名留青史。當然我也不一定要服從民主投票,因為大眾可能只是喜歡八卦爆料。

我明白一定要很謹慎地下決定。張愛玲既然沒要求立刻銷毀《小團圓》,反而說稍後再詳細討論,證明了不是毫無轉圜餘地的。假如要“討論”,那議題又是什麼呢?一開始是什麼促使張愛玲寫此小說呢?她遲遲不出版又為了什麼緣故?何以最後還打算銷毀它呢?

要問他們三位自然是沒可能的。幸好他們留下了一大批書信:四十年間,他們寫了超過六百封信,長達四十萬言。當中我們就可找到《小團圓》如何誕生及因何要暫時“雪藏”的故事。以下就是相關的書信節錄:

張愛玲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

這兩個月我一直在忙著寫長篇小說(《小團圓》,從前的稿子完全不能用。現在寫了一半。這篇沒有礙語。[_……]我在《小團圓》里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並不是否定自己。

張愛玲一九七五年八月八日

《小團圓》越寫越長,所以又沒有一半了。

……

張愛玲致方麗婉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

又,我忘了《對照記》加《小團圓》書太厚,書價太高。《小團圓》恐怕年內也還沒寫完。還是先出《對照記》。

張愛玲致陳■華一九九三年十月七日

《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據此,我們應該明白張愛玲根本捨不得“銷毀《小團圓》”,而她在晚年不斷修訂,可能就是照宋淇的意見去做,可惜她始終沒有完成。我個人意見是雙重間諜辦法屬於畫蛇添足,只會引人誤會張愛玲是在替胡蘭成清洗漢奸身份,所以不改也罷。

張愛玲自己說過:“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在她已發表的作品當中,《私語》、《燼餘錄》及《對照記》可謂最具自傳價值,也深為讀者看重。但在“最深知”上相比,它們都難跟《小團圓》同日而語,所以銷毀《小團圓》會是一件大罪過。

我的根據就是,當年若非宋淇把關,指出胡蘭成與台灣政治情況的問題,《小團圓》早已在一九七六年發表了。既然這些問題在今天已不再存在,我便決定直接發表當時的原稿,不作任何刪改。

這就是我今天決定讓《小團圓》問世的理由。無論你是否認同我的決定,你也應該承認,我至少已在這裡說明一切來龍去脈了

文摘

第1章 顯赫家世背後的陰霾——沒落貴族的傳奇成長

1920年,聲名顯赫的張公館誕生了一個女嬰,她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好奇。她不知道自己將有一個傳奇的人生,也無法預料人生中的種種幸福與苦難,更不知道自己將走上一條輝煌的文學道路,擁有一個令華語文學界震驚得名字--張愛玲。她只知道自己要頑強的活下去,發出自己獨特的光芒

1920年,天津,在聲名赫赫的張公館誕生了一個女嬰,這是張家夫婦的第一個孩子。父親為她取名張煐,意思是希望她有熊熊火光般的絢麗生命。許多人都在暗暗羨慕這個金裹銀裝的女孩,認為她注定要一生過著富貴平安的生活。

張愛玲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同治、光緒兩朝“清流派”的中堅人物。為人仗義執言,經常彈劾貪官污吏。當時的朝中重臣李鴻章看中他為人耿直,決定把當時20多歲的女兒李菊耦許配給已是不惑之年的張佩綸。這段不被人看好的婚姻,據說最後是李菊耦堅持要嫁,才成就了這份姻緣。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長得清秀高挑,雖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但思想卻十分開放。她與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的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有任何的感情基礎。父親張廷重是個封建遺少,有舊時的文學教養,會吟詩作賦,靠著祖上留下來的家產,吃喝玩樂、嫖娼、抽大煙,後來乾脆養起了姨太太。

思想前衛、受過教育的黃素瓊當然無法忍受這樣的丈夫,兒女也不是愛情的結晶,於是她便對家裡的事務不聞不問,只把心思放在學鋼琴和打扮自己上。

張家唯一讓黃素瓊稍微寬慰的是志同道合的小姑子張茂淵。她看不上哥哥的所作所為,非常同情嫂子。1924年,張愛玲4歲的時候,不堪忍受的黃素瓊終於和張茂淵一起出國留學了。

在張愛玲的眼中,母親只剩下優雅亮麗的形象和鬱鬱寡歡的惆悵。

黃素瓊走後,張廷重公然把在外面蓄養的姨太太領回家。從此每天和姨太太沉浸在鴉片中,對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放任不管。父親的身體越來越壞,甚至常常暈倒;姨太太以前是個妓女,在風月場裡熱鬧慣了,受不了張家沉悶的氣氛,開始撒潑罵人,後來甚至對張廷重大打出手,終於被趕出了家門。年幼的張愛玲沉鬱孤苦,天天盼望著母親的歸來。

母親留學歸來後,父親被送進了醫院,全家搬到一座花園洋房裡,還添了許多新式書籍。母親經常和客人在客廳里彈琴唱歌,張愛玲和弟弟就在人群中嬉戲打鬧。母親經常站在姑姑的背後,把手放在姑姑的肩上,隨著琴聲聯繫吊嗓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