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崇魚

張崇魚

張崇魚 男,1938年7月生,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龍背鄉人。巴中市川陝蘇區紅軍將帥碑林紀念館名譽館長。“為紅四方面軍將士樹碑立傳,讓後人瞻仰,記住那段與日月同輝的歷史”,為了信守對12萬巴山紅軍和紅軍後代的這一承諾,他21年如一日,行程60多萬公里,遠赴29個省、市(區),建成了占地120畝,立碑4280塊,擁有將帥碑林楹聯長廊、紅軍陵園等記錄紅四方面軍悲壯歷程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 2017年1月,獲得“中國網事·感動2016”年度網路人物。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曾任副區長、區委書記,市人大常委委員、教科委主任,副處級幹部;現任紅四方面軍歷史研究會常務理事、四川長徵文化論壇顧問、巴人文化研究會理事、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管理辦公室主任、紀念館館長。

人物經歷

1992年,在紀念紅軍入川六十周年慶典活動準備過程中,他許諾為紅四方面軍的將士樹碑立傳。從此,便踏上了漫長而艱辛的建館之路,先後出行160餘次,拜訪紅軍將士及親屬1萬餘人,籌措資金3000餘萬元,徵集、編著整理紅軍史料2億多字。21年來,他遇到了數不盡的困難,但始終堅守承諾,不言放棄。榮獲“巴中市勞動模範”、“市旅遊文化先進者”、“全省對老區工作有重要貢獻的先進老幹部”、巴中“道德模範”、“四川好人”等榮譽稱號。

主要業績

供職45年間,先後被評為優秀黨員、先進工作者、市級優秀人大幹部、拔尖人才、優秀公務員60餘次。2003年被評為巴中市勞動模範,2004年被評為全市老幹部先進工作者。2005年評為全市旅遊文化先進者;2006年評為全省對老區工作有重要貢獻的先進老幹部。此間,業餘完成在全國有影響的兩件大事:1983年-1990年任平梁區委書記時,薈萃全國千家書藝,創建中國第四大碑林。

先後徵集中外名人、書家書藝珍品2000餘幅,在川北勝秀陰靈山刻立書碑1300塊,匯成現代墨海。1990-2005年在市人大和將帥碑林工作期間,從自費800多元郵信件到全國各地徵集紅軍史料開始,在沒有專人、沒有專款、沒有專門辦公室、沒有電話的艱苦條件下,帶領碑林辦公室的兼職和臨聘工作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先後90餘次,行程40餘萬公里,拜訪了1000多個單位和3000多位紅軍將士及親屬;徵集到中央領導和高級將領江澤民、喬石、劉華清、張震、張萬年、遲浩田、洪學智、李德生、張愛萍、秦基偉、羅青長、童小鵬等題詞500多件;掌握紅四方面軍將士烈士名錄13.2萬人;

紅軍史料兩億字左右;收集紅軍將士簡歷、照片、手跡5000餘件,紅軍將士捐獻的紀念物品2000餘件,總計籌集建碑資金1000多萬元。至目前止,已在歷史文化名城—巴中市南郊南龕公園山頂的113畝土地上建有: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李先念、倪志亮、曾傳六、傅鍾、張琴秋、周純全紀念像園,劉伯堅烈士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吳瑞林將軍紀念碑,紅軍陵園,奉獻碑,標牌碑,觀景台,將帥碑林紀念館,思源湖,紅軍紀念碑等十二大碑區,並安放飛機一架、“三七”高炮二門。共嵌碑3988塊,石刻紅軍英名10餘萬,為2980餘位紅軍將士建立了個人紀念碑。

同時主編有“碑林專刊”1-14期、“碑文集”(上、中、下、續冊)、《紅軍將士作品選》、“紅軍故事集”、“張國燾成敗記”、“碑林大事記”、“將帥碑林楹聯集”及續一、續二冊,以及為8位老紅軍主編的回憶錄等32部史書,共400餘萬字,6萬餘冊。先後有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等100多家新聞單位對將帥碑林作專題報導。迎來了溫家寶、洪學智、劉延東、楊汝岱、楊國宇、陳宏、胥光義、張志堅、張學忠、張中偉、楊德清、劉書田、劉亞洲、萬海峰等重要領導、高級將領300多位和全國各地4000多名紅軍將士與親屬以及社各界百餘萬人次前來視察、參觀。將帥碑林被譽為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已成為中國碑林史上的又一宏大景觀。2005年11月20日,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其業績已被收入《中國專家人才庫》、《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世界人物辭海》、《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國人才辭典》、《中國世紀英才薈萃》等專著。

詳細事跡

“為紅四方面軍將士樹碑立傳,讓後人瞻仰,記住那段與日月同輝的歷史”,為了信守對12萬巴山紅軍和紅軍後代的這一承諾,21年來,張崇魚真誠待人,熱心做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仍然信守承諾,不言放棄。憑著這份執著,他行程60多萬公里,遠赴29個省、市(區),拜訪紅軍將士及親屬1萬餘人,籌措資金3000餘萬元,創建了占地120餘畝、9大碑區、4000塊碑石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嵌立紅軍將士名錄13萬餘人,把當年戰鬥在川陝蘇區的10萬將士再次聚會在巴城。

時間定格在1992年的秋冬之交,在紀念紅軍入川六十周年慶典活動準備過程中,面對散發著歷史硝煙的崢嶸歲月,面對12萬紅軍,面對4萬紅軍英魂,歷史的車輪碾動著張崇魚的心房,使他夜不能寐。終於,張崇魚有了一個構想,一個創意,一個讓後人銘刻的崇高理念,那就是要為紅四方面軍的將士樹碑立傳,供後人來敬仰,追溯,記住那段足以與日月同輝燦爛的歷史。

在沒有專人、沒有專款、沒有專門辦公室、沒有專屬電話的艱苦條件下,張崇魚從自費800多元郵信件到全國各地徵集紅軍史料開始,帶領碑林辦的兼職和臨聘工作人員,克服重重困難,每天超負荷工作10小時以上,開始了大海撈針、找米下鍋、廣種薄收紅軍資料收錄歷程。

張崇魚在各級黨政軍領導的關心、重視、支持下,先後向國內各地紅軍和紅軍家屬發出懇請支持的信件10萬多封次。通過人來人往,信來信往,電話交流,結識了數以千計的首長、老紅軍、作家、藝術家、楹聯學家、報刊電台記者、紅軍後代及社會各界朋友。張崇魚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人生的價值,從他們的口裡聆聽了淳淳的教導,從他們的足跡中知曉了長征的艱辛,從他們的紀念物品中找到了光輝的物證。

21年裡,張崇魚先後160餘次,行程60餘萬公里,拜訪了1000多個單位,3000多名紅軍將士及親屬。

將有限的錢花在刀刃上,用低成本發揮出更大的效益,張崇魚發揚世世代代巴山人的節儉美德,一分一厘都要精打細算,十年間,行程幾十萬公里,到過數百座城市,他從未乘過飛機,坐過臥鋪,住過高檔賓館,更沒有到過任何風景區遊玩。

工夫不負有心人,21年裡,張崇魚先後從國家領導、高級將領、健在紅軍和紅軍家屬那裡獲得了重大支持:一是墨寶,徵集到江澤民、喬石、劉華清、張震、張萬年、遲浩田、洪學智等中央首長、高級將領的題詞1000餘件;二是史書,共徵集有以紅軍史書、史料為主的史書8000餘份,計兩億字以上;三是名錄,共收集紅軍將士、紅軍烈士名錄13.2萬人,嵌立紀念單碑4200餘塊;四是楹聯,先後從近2000位楹聯學者手中徵集到以歌頌紅軍業績為主題內容的楹聯1萬副,匯集成三冊“楹聯集”,在將帥碑林園內嵌碑500塊,薈萃1000副精品建起了楹聯長廊;五是物品,兩年多來徵集到近1000位紅軍將士長期保存和使用的有紀念意義的物品4000餘件,已展示在將帥碑林紀念館內800平方米的三大展廳;六是資金,籌集建碑資金1500多萬元,在120畝土地上建成了“十景千碑十萬人”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

據統計,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現已建有紅四方面軍張國燾、徐向前、陳昌浩、王樹聲、李先念、倪志亮、付鍾、曾傳六、張琴秋、周純全等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紅軍陵園、楹聯長廊、標誌碑、觀景台、劉伯堅烈士紀念像園、吳瑞林將軍紀念碑、將帥碑林紀念館、紅軍紀念碑、思源湖等共十四大碑區。安放飛機一架,“三七”高炮二門。建有銀杏園、奇石園,栽植各種名貴樹木10000餘株。綠化面積達4.2萬平方米。共嵌碑4280餘塊,刻紅軍英名13.2萬人。其中:元帥2人,國家級領導18人,大將3人,上將28人,中將86人,少將360人,省、軍職922人,地師職1448人。刻入英名紀念碑的10餘萬人中,有省、軍職1500人,地師職3200人,1927-1937年犧牲的師團職烈士1124人,西路軍、失散紅軍1200人,知名女紅軍220人。20個縣(市)的紅軍烈士9萬餘人,鄂、豫、皖川陝的紅軍烈士3.2萬人。溫家寶、周永康、劉延東、洪學智、楊汝岱、黃孟復、萬海峰、馬凱、楊國宇、羅青長、蘇毅然、王定國、劉亞洲、張春賢、張學忠、張中偉、杜青林、劉奇葆、蔣巨峰等1000多位重要領導、高級將領以及全國各地數以千計的紅軍將士及親屬和社會各界近400萬人次視察、參觀。

與此同時,張崇魚還編輯出版了《將帥碑林碑文集》、《紅軍將士作品選》、《紅四方面軍在川陝蘇區歷程大事記》、《將帥碑林楹聯集》、《紅軍故事集》等46本專著8萬餘冊,600多萬字。

張崇魚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也得到了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解放軍報》、《四川日報》、四川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新加坡電視台等國內外100多家新聞單位宣傳報導。《人民日報》2002年6月24日海外版載新華社記者苑堅撰文稱:川陝蘇區將帥碑林是中國最大的紅軍碑林。

溫家寶總理視察時,連連稱讚“不容易,不容易!”

周永康書記視察時稱讚“了不起,了不起!”

劉延東副主席視察說:“有心人辦有心事”。

2003年,將帥碑林被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國防委和中央宣傳部正式命名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國防教育基地”。

2005年,中央宣傳部公布將帥碑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人生年華如水流,效忠黨國為我求;餘熱獻到期頤至,不甘下游爭上游。”這是張崇魚《人生自吟》中的一段話。他說,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今生都將與10萬紅軍英靈為伴,要當好10萬紅軍英靈的守護神。他就為自己的承諾不斷前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