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傳

張大千傳

張大千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同內外知名的畫壇奇才。他的畫品成為眾家收藏瑰寶,他與溥心畲並稱為一南張北溥一,馳名書畫界。張人千的敦煌石窟佛像描摹是一項搶救民族藝術的艱巨工程,張人千率弟子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這是人乾藝術成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而他的愛樂道。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張大千傳張大千傳

作者

:王家誠

ISBN:10位[753064727X] 13位[9787530647271]

出版社: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價:¥60.00 元

內容提要

張大千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同內外知名的畫壇奇才。他的畫品成為眾家收藏瑰寶,他與溥心畲並稱為一南張北溥一,馳名書畫界。張人千的敦煌石窟佛像描摩是一項搶救民族藝術的艱巨工程,張人千率弟子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這是人乾藝術成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而他的愛樂道。

編輯推薦

張大千是我國著名國畫家。他八十四年的人生經歷,曲折跌宕,豐富多彩。他曾被迫做過土匪的師爺,也曾一度遁入空門,但當他終於尋覓到後來為之畢生奮鬥的丹青藝術時,便以鍥而不捨的精神在這一領域中開拓創新,僅“而立之年”便與齊白石先生共享“南張北齊”的美譽。他的畫,曾在世界各國展出,他本人也被紐約國立藝術學會公逸為世界第一大畫家,為祖國博得崇高聲譽。晚年,他定居海外,始終懷著濃厚的思鄉之情,把對祖國的眷念和深情寄寓丹青。本書詳盡披露了張大千先生一生的生活經歷,特別是他的藝術生涯。作為一部完整的,以真實性為基礎的人物傳記,值得一讀。

作者簡介

王家誠,畫家,作家,美術教育家。在台灣《故宮文物》連載一系列中國書、畫及篆刻大師傳記,已有二十年已久,深受讀者歡迎。

目錄

還原張大千的真實人生

前言

第一章 沙漠駝鈴

第二章 神密的洞窟

第三章 將軍斷手

第四章 廣漠荒荒萬里天

第五章 鐵骨寒枝老更剛

第六章 別了,莫高窟!

第七章 青城山居

第八章 前塵如夢

第九章 江湖歷險

第十章 波濤洶湧

第十一章 傷心未見耄耋圖

第十二章 真假石濤

第十三章 痛失曹娥碑

箄十四章 看花未了世間緣

第十五章 一入羅浮世夢醒

第十六章 十二金釵圖

第十七章 網師園飼虎

第十八章 徐娘風波

第十九章 蒼龍嶺

第二十章 天下第山樑鳳子

第二十一章 義還曹娥碑

第二十二章 斜日紅無顏

第二十三章 驚波不定魚龍泣

第二十四章 攜家猶得住青城

第二十五章 泛若不系之舟

第二十六章 劍外忽傳收薊北

第二十七章 故都尋寶

第二十八章 十六巨鰲載由走

第二十九章 承先啟後

第三十章 湖山之思

第三十一章 浪跡天涯

第三十二章 不死天涯剩一身

第三十三章 探親

第三十四章 移居圖

第三十五章 八德園

第三十六章 東京雅集

第三十七章 首度游歐

第三十八章 且把他鄉當故鄉

第三十九章 目疾

第四十章 晴朗

第四十一章 獨立斜陽更望誰

第四十二章 潑墨巨荷圖

第四十三章 三多之年

第四十四章 虬髯客的鄉愁

第四十五章 流光容易把人拋

第四十六章 天地為師老更痴

第四十七章 還鄉無日戀鄉深

第四十八章 獨立蒼茫自吟詩

第四十九章 八德園陸沉

第五十章 七十婆娑老境成

第五十一章 大千光

第五十二章 台灣梨園的情誼

第五十三章 不可以居

第五十四章 環碧庵

第五十五章 大千居士乞食圖

第五十六章 梅丘落葉

第五十七章 摩耶精舍

第五十八章 身影長留

第六十章 大千諸相

第六十一章 世事無常

第六十二章 廬山煙雨

重要參考書目

張大千年潛

後記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不斷解放,關於國畫大師張大幹先生的各種文章、專著、畫冊、畫展等已是越來越多。而被徐悲鴻先生尊稱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張大千,不僅已經進入了中國美術史的許許多多權威理論文章、著作、辭典、畫冊等,而且張大千的作品多年來亦已成了中外書畫市場價格的“領頭羊”,當下更是成了國際藝術品市場的“龍頭股”和收藏機構、收藏家們的“搶手貨”,並被國內外的業內人士稱為是研究與預測中國大陸乃至全球藝術品市場趨勢之“風向標”。與此同時,中國美術界、學術界、新聞界等社會各界均已形成一個共識:“張大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國文化的傑出代表!他不僅是屬於中國的,他更是屬於全世界的!”這表明,中國及海外的各界人士與廣大民眾對於張大千的藝術都極其喜愛、非常重視、廣為推崇。

與這種局面相互呼應並互為因果的是,當下的廣袤神州,在無數熱心人士的積極努力下,大大小小、各種名稱的張大千藝術研究會、學術會、書畫會、創作會、研究院、創研中心等民間書畫團體和藝術研究機構等也已如雨後春筍般到處建立,並紛紛舉辦了各種規模的展覽、紀念、研討、論壇、講座、出版等活動,以深切紀念藝壇宗師張大千先生,大力宣揚他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開拓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並努力學習、繼承、發揚張大千的優秀藝術,以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我國文化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從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的一點貢獻。

因而,曾有無數人說,當今世界已經出現了一股“張大千熱”。

就在中國文化建設喜逢春雨的這種從未有過的大好形勢下,由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四川省教育廳於2()07年聯合批准成立的“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也早已掛牌運行多年了。這個研究中心,迄今仍是海內外唯一的一所由官方專門設定的張大千研究學術機構。該中心還是經四川省社科聯、四川省教育廳聯合批准的首批“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暨“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之一。這十分突出而又非常鮮明地表明了,天府的各界人士對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子——著名世界頂尖級四川籍中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的尊敬、喜愛、自豪與重視。故而,本書能夠成為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後的第一項重點研究課題(“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重點科研項目ZDQ2008—01號”),作為本書作者的我,自然是感到莫大榮幸!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本科研課題的項目原名為《張大千畫傳》。但出版時,出版社為了統一安排,特將此書改名為《張大千傳》。

這裡還須指出的是,本書在寫作前及寫作中曾得到了張大千先生的女兒張心慶老師和張大千先生的兒子——曾榮獲甘肅省第一屆最高音樂獎“黃鐘獎”(終身榮譽獎)的甘肅省音樂家協會顧問張梟(心玉)老師的大力支持;並得到了大風堂許多入室高足弟子——如北京著名的書畫家張正雍老師、四川著名的書畫家龍國屏老師與王永年老師、江蘇著名的書畫家謝伯子老師等許多老師們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張正雍老師還在百忙之中親自寫了長信給我,深情鼓舞,勉勵有加,這使我非常感激。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了上海名家藝術研究協會會長兼上海張大千研究會執行會長、著名鑑藏家曹公度先生,上海著名書畫家兼鑑藏家馬燮文先生,江蘇常州謝伯子畫廊負責人謝建新先生,北京著名張大千研究專家包立民先生,四川著名張大千研究專家、書畫家兼鑑藏家楊詩云先生、范汝愚先生、劉振宇先生等許多先生的熱情支持。

這裡要特別指出的是,本書還得到了我國著名的張大千研究專家、張大千書畫鑑藏家兼藝術品市場評論家程恩嶸先生與王世華先生的鼎力支持。他們為本書付出了極大的熱情與辛勞,這使我更是十分感動和感謝。另外,全國各地的許多著名書畫收藏家們,他們對本書也是積極相助。

因此,正是有了上述的這許多老師們、先生們、朋友們的熱情鼓勵、積極支持、大力幫助,才使本書得以勝利完成,也才使張大千先生以前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歷史照片以及他更多的各種各樣的重要精美作品能夠在本書中頭一次公開同讀者見面,以便讀者能夠更加真實、直觀、形象、生動、清楚地了解到張大千一生的奮鬥經過和藝術歷程。閱覽本書的文字與圖片,讀者們不僅能得到一次非常精彩的對於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優秀傳統書畫文化藝術的欣賞與享受,而且還能夠知曉和領悟張大千是如何從一個普通的農村放牛娃逐步成長為一位世界頂尖級藝術大師的成功奧秘。張大千並不是一出道就驚天動地、光芒萬丈、星射鬥牛,而是依靠他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勤奮努力,依靠他日夜手不釋卷、腳不停步、筆耕不輟的大量實踐、刻苦鑽研與千錘百鍊,才使他得以克服一個個的困難、坎坷甚至磨難,闖過一道道的激流、暗礁乃至險灘,終於攀登上了一座座風光無限的藝術峰巔。張大千的成功之路,符合古今中外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他的藝術也是經過了從低級到高級,從摹仿到創作,從簡單到複雜,從淺顯到深入,從生疏到成熟,從精煉到升華,從寫景到寫情、寫心,等等,是經歷了一個由初出茅廬到爐火純青的漫長歲月,是走過了一條目標明確、鍥而不捨、不懈奮鬥的艱辛歷程。張大千是一個經過了苦苦的、一點一滴與日積月累的長期“修行”,才變成了一位榮登仙境、位列仙班的得道“和尚”,並不是那種輕而易舉、一蹴而就、頓悟成佛的“幸運兒”。

另外,本書在出版過程中,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審王斌俊先生對此書也很重視與關心;本書的責任編輯葉施水先生為編輯好此書,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和心血,這些使我非常感謝。

所以,一書之成,絕非只是作者一人之功,而是許多人共同努力的辛勞結果,是大家精誠合作的璀璨結晶。

在此,本人謹向以上的老師們、先生們、朋友們,表示我最衷心的熱烈謝忱!

李永翹

於成都市百花潭畔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序言

前言

請看幾則國內外的新聞報導:

新華社北京2010年5月18日電:

記者從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獲悉,17日晚,在經過近60輪激烈叫價後,張大千晚年巨幅絹畫《愛痕湖》以人民幣1.008億元的天價成交。這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售價首次突破億元大關。這一價格同時也創下了張大千個人作品成交的世界新紀錄。

據中國嘉德書畫部負責人介紹,此幅張大千名作是首次出現在市場。作為最能體現現代意義中國文化新形象的作品,它一露面便引起了海內外眾多藏家的關注。張大千的這幅《愛痕湖》售價,是中國近現代書畫首次突破億元價格大關,成了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新的里程碑。

中新社香港2011年5月31日電:

香港蘇富比春拍今日進行了“梅雲堂藏張大千畫”專場拍賣,其中《嘉耦圖》經過多輪叫價,以1.7億港元落槌,成交價逾1.9億港元,又創下了張大千作品售價的世界排名新紀錄。

此場拍賣的張大千25張畫作,拍賣前的總估價為1.3億港元,而最終拍賣連佣金超過了6.8億港元。而創紀錄的《嘉耦圖》,原本估值僅為2000萬港元,經過多輪叫價,最後以近10倍的價格成交。

法新社2012年2月24日報導:

法國全球藝術市場信息網Artprice稱,中國已故藝術家張大千的作品是2011年全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最賣座的。僅在2011年,他的1371件作品被拍賣,總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5.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4.89億元),超過了畢卡索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全球排名第一位。

2011年在全球拍賣額排名第二的是中國畫家齊白石的作品,總拍賣額達到了5.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12億元)。

同年在全球拍賣額排名第三的是美國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的作品,總拍賣額達到了3.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47億元)。

而畢卡索的作品在2011年的全球拍賣額中則跌出了前三名,已位居第四。但在過去的14年中,畢卡索的作品曾13年位居世界第一。

美通社巴黎2013年3月7日電: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與法國全球藝術市場信息網Artprice聯合發布的《2012年度藝術市場報告——東西方之間的對話》稱,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在2012年度達到了50.69億美元,憑藉41%的全球市場份額奪得了全球之冠。這是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在2010年趕英超美居於全球第一後連續三年奪冠。而在全球“最值錢”的十大藝術家排行榜中,美國的安迪•沃霍爾居於首位,中國的張大千僅以極微小的差距緊追其後,畢卡索則名列第三。

新華網2013年8月10日載:

近日,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推出2013年春拍藝術家成交總額前20排行榜,張大千以14.42億元人民幣的成交總額再度蟬聯藝術家成交總額冠軍。且其單件作品的平均價竟高達211.81萬元/件,與2012年春同比上漲了49.06%。

根據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的數據,2013年春拍榜單藝術家總成交額共達67.38億元人民幣,其中近現代書畫板塊的成交總額為58.62億元,當代書畫板塊成交總額為4.9億元,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為3.86億元。

以此計算,張大千一人的成交總額即占了2013年春拍榜單藝術家總成交額的21.4%,並占了整個近現代書畫板塊成交總額的24.6%,幾乎達到四分之一,而且還是此年春拍中當代書畫板塊成交總額的2.94倍,更是春拍中油畫及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總額的3.74倍!這個數字,的確令人嘆為觀止!

⋯⋯

看了這些報導之後,有許多美術評論家曾風趣地說:“從天府之國四川走出的中國名畫家張大千,一個人竟‘撼’倒了近現代及當代國內外的全部大畫家,‘打遍天下無敵手’,登上了‘全球第一’的輝煌巔峰。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驕傲與自豪!”

在讀了這些報導之後,國內外更有無數的人紛紛發問:為什麼張大千的畫價能夠在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浩如繁星的眾多“國寶級”繪畫大師中脫穎而出,第一個突破了人民幣億元大關,成了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市場價格新的里程碑,並引領著近現代及當代的中國畫畫價進入了“億元時代”?他又為何能夠在數量更多的近現代及當代的國際繪畫大師中獨領風騷、獨占鰲頭,竟超過了久負盛名的西畫泰斗畢卡索和大名鼎鼎的美國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能夠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坐上了全球第一的“冠軍寶座”,成了2011年全世界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並且還成了2012年全年和2013年春拍中“最暢銷”的中國藝術家?

黑格爾曾有一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就是說,凡是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產生它的諸多因素,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張大千的畫價之所以能在全世界排名第一或者第二,並成了中國“最值錢”的藝術家,也自然是有它的必然原因。

而本書即真實地再現了張大千那多姿多彩並令人眼花繚亂的複雜人生,回顧了他一輩子對於藝術的執著追求、苦苦奮鬥、不懈拼搏和開拓創新,以此來探索和尋求上述問題的正確答案。

這也正如張大千自己所言:“我一生致力於藝術,就是畫到死為止,也不改動。我的生活習慣、我的志向,統統均不會改變。我就是當了和尚,也還是個畫畫的和尚。”他還曾多次講:“我的畫筆不會停,我會一直畫到死的那一天!”

張大千一生的奮鬥經歷、藝術實踐與歷史事實亦正如其所言。人們從張大千的這些簡短言語中,似乎已經可以初步悟解出張大千為何能在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答案了。

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繪畫大師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就被張大千的藝術所傾倒,他曾多次公開尊稱張大千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在此前後,國內外畫壇對於張大千的褒揚更可以說是連篇累牘。如:“詩書畫三絕”、“石濤復生”、“仿古大王”、“花鳥超人”、“畫荷聖手”、“中國現代黃山畫派始祖”、“南張北溥”、“中國畫壇上的十項全能冠軍”、“畫家中的畫家”、“敦煌藝術寶庫的偉大發現者”、“中國石窟藝術現代科學保護與研究事業的開拓者與先行者”、“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國畫壇上最用功的第一人”以及“中國畫仙”、“五百年精鑒第一人”,等等。

從上個世紀的50年代起,張大千走出國門,高舉著中國文化藝術大旗,獨自一人去為中國文化藝術在海外“打天下”,到處宣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其名聲更是飛揚世界、大噪全球。他又被國際藝壇和評論界尊稱為“東方之筆”、“東張西畢(畢卡索)”、“東方藝術界的最高峰”、“傑出的中國文化大使”、“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中國經典學者兼經典畫家的最後一人”、“當今世界最負盛名的中國畫大師”、“中國當代畫聖”、“渡海三家之首”,等等。

這一切都表明,張大千在國內外獲得了無上崇高榮譽,海內外各界對他做出了高度評價,其名聲顯赫絕非浪得虛名,更絕非是用“炒作”等種種歪風邪氣以及非正常手段所能實現的。事實上,張大千是用他一生的苦學、深研、探索、勤奮、積累、聰明、智慧、用功、實幹,乃至用了他一生的時間、精力、心血和汗水,甚至是為藝術經歷了許多次的生命危險之後,才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與響亮的聲譽。

所以,著名詩人兼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曾有一首《浣溪沙》詞,大聲讚揚張大千:

上將於今數老張,飛揚世界不尋常;龍興大海鳳鳴崗!

作畫真能為世重,題詩更是發天香;一池硯水太平洋!

張大千一生“視藝術猶如性命”(張大千自語),把繪畫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更是把繪畫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同時更是為了盡一己之長與一生之力來推進整箇中國美術事業的蓬勃發展。正如他所言:“今日我國畫之前途,應由莘莘學子各盡所長,群策群力,以開拓廣闊之領域,要為漢畫之整個宏偉成就計!不能如古人那樣孜孜矻矻僅為一己之成名而已也。故我們於藝術上所樹之目標、範圍,亦自與前人不可同日而語。”他還曾在中華全國首屆美術節紀念大會上公開表態說:“我願意追隨同人一致努力,來促進新中國的文藝復興!”

正因如此,張大千一生對於藝術是愛之敬之、無以復加。他一輩子高度愛國,愛業、敬業、樂業、勤業、創業,並為之兢兢業業,堅持不懈,踏踏實實,埋頭苦幹,不斷進取,開拓創新。他的一生是多彩多姿、多才多藝、才華橫溢,更是集詩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書畫裝裱家、書畫精鑒家、書畫欣賞家、大收藏家、攝影家、旅行家、探險家、美術理論家、美術評論家、美術教育家、園林藝術家、美食家、烹飪家、武術家、戲曲家、慈善家、市場經營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現代繪畫復古主義的極力倡導者與首先踐行者、中國現代黃山旅遊事業的最早開發者、中國現代黃山畫派的創始人、敦煌藝術寶庫的重要發現者與宣傳者、國際敦煌學傳統研究範圍內在藝術研究上之新領域和新境界的開闢者與突破者、中國石窟藝術現代科學保護與研究事業的先行者與奠基人等於一身,並且在上述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光輝奪目、十分驕人的偉大成就。

我國繪畫大師、原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吳作人先生評價說:

張大千先生以他淵博的識見、令人景仰的成就,贏得了世界各國藝術界、評論界的尊重,增強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世界性影響。張大千先生的建樹,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他的聲譽,是當之無愧的!

1976年1月,當時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依然還是“炮聲隆隆”,全國各地進行得如火如荼,而此時的張大千已是年紀老邁,百病纏身,內心極端痛苦與悲傷。他自出國之後就一直在苦苦地思鄉、戀鄉,愁腸百結,憂心如焚,時時刻刻都渴望著能夠儘快葉落歸根,可因為多次的“說歸未歸”,最終卻又總是由“興奮轉失落,盛願成空談”。他常思常盼欲回神州而不得,便只能是失望惆悵,老淚縱橫,極目遙望故山。最後,張大千在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率家從美國遷移到我國的寶島台灣居住——“聊以自慰”。這用他的話講:“台灣是中國的領土,台灣也是中國的一個省。我回到台灣就好像是回到了四川、廣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一樣,也等於是回到了中國!”

然而在這之後,住在台灣的張大千,雖然是“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談笑皆鴻儒,往來無白丁”,處在了鮮花、掌聲、宴請、展覽、觀光、講話和閃光燈的熱鬧包圍之中,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總是感到,儘管自己這時離故鄉的地理位置已經很近,但卻又仿佛更遠了。張大千隔著一灣淺淺的台灣海峽,面對著只有一海之隔的大陸故土,愈到晚年,他那極其強烈的懷鄉思親之情卻是更加高漲,不可遏止。他對家鄉故園和親朋舊友也是更加縈迴九腸、無限戀眷、魂牽夢繞、日思夜念了。

這些,正如張大千的《戀鄉》一詩: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

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歸遲總戀鄉!

又如他的《題青城山》等詩作,曾如此之傷心痛哭:

百本栽梅亦自嗟,看花墜淚倍思家。

⋯⋯

萬里故鄉頻入夢,掛帆何日是歸年?

⋯⋯

半世江南圖畫裡,而今能畫不能歸!

⋯⋯

灕江不管人離別,翹首西南淚滿襟!

⋯⋯

寰海風光筆底春,看山還是故山親。

平生結夢青城宅,蠟屐苔痕畫裡情!

⋯⋯

這些字字血、聲聲淚、“橫塗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的悲愴詩句,飽含了張大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鄉情感。這正如當時台灣的許多友人們所常常無比感嘆之言:“鄉土故國之思,是張大千的豐富感情中最最脆弱的一環!”

1979年冬至節時,年已81歲高齡的張大千先生,在他的台北“摩耶精舍”家中用水墨畫了一幅《牧童圖》。該畫面的下半部有一位牧童,頭髮蓬鬆,腳穿草鞋,坐在地上,背靠著臥伏在地上吃草的老牛身上,將雙手攏在膝蓋上面,頭枕雙手,兩眼眯合,正在打盹。老牛的尾巴搖擺著,尾尖雖然已經掃著了牧童的膝蓋,但卻仍未能打擾牧童的好夢。一眼看去,整個畫面儘管非常簡潔,人、牛也無任何背景襯托,但卻充滿了十分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表達了大千先生對家鄉故國之無限眷戀。

該畫畫好以後,張大千繼續在畫紙的上半部空白處,用他老年時特有的筆法題了一首七絕詩云:“我是田家舊牧童,眼昏齒豁倏成翁。飯肥問喘誠知愧,且共溪邊臥晚風!”然後,他又在詩後補題字曰:“口號書以補空。”落款:“爰杜多。”接著,他在落款下鈐了“大千父”篆書朱文印一方,隨即又在畫面右部的題詩旁蓋上了自己最喜愛的、表明他生辰八字的四柱乾支金文書“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文印章,表明了他對此圖是極其寶愛。

在此前後,張大千還曾用水墨或者設色畫過多幅《牧童圖》,其畫面的結構雖有所變化,但畫上之題詩內容卻幾乎一樣。這表明,晚年時的張大千對於自己童年時在家鄉四川內江的牧童生活,是充滿了深深的甜蜜回味。

所以,張大千晚年時所創作的這些《牧童圖》,其實也可以看成是他的自畫像,相當於是他的一篇篇繪畫的“早期回憶錄”。

正因如此,筆者寫作此書的一個最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張大千一生中那極其豐富多彩的藝術人生和艱難曲折的奮鬥歷程,揭示出他是如何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田家舊牧童”,最後成長為叱吒五洲風雲的“五百年來第一人”和世界頂尖級中國畫大師的“成功奧秘”。

同時,本書的另一個重要目的,也正如本文的開頭所言,即力圖從張大千的生平與藝術中尋找到他的畫價為何能在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所有的大師中率先衝出,第一個突破了人民幣的億元大關,以及他又為何能夠在全球的藝術品銷售額排行榜中成為全世界排名第一位的真實原因與正確答案。

自然,作者寫作此書的這些目的是否能達到?這還有待於實踐和歷史的檢驗,特別是有待於廣大的讀者去評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