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軍

張在軍

劉:優秀的語文教師稀缺也是個現實,好的語文課總是受歡迎的。 這就是我提出“民族興亡,語文有責”的基本出發點。 張在軍:20多年的教育探索,我覺得教育原本是很快樂的事。

基本資料

東方之子-張在軍(方圓)東方之子-張在軍(方圓)
人物張在軍,語文特級教師。中國小生閱讀教育研究專家。中國教育學會《教師人文教育》、《中華人文閱讀》主編、中國教育學會中華人文讀書活動辦公室主任。近年來主要從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語文的銜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及青少年綜合人文素質提高研究探索工作。引起廣泛關注的 “民族興亡,語文有責”的命題提出者。
1964年11月生於沂蒙山溝西棋盤村。喝著山泉水在酸棗花香和牧笛聲中度過童年、少年。為人簡單,崇尚自然,樂在讀書作文間。1980年擔任教師。先後從事教學、教育研究及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1994年獲得“全國十佳教師第一名”;
1995年獲得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第六屆)稱號;
1996年獲得山東省勞動模範稱號;
1995年獲首屆“香港柏寧頓中國十大傑出教師孺子牛金球獎”。
1996年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首屆、全國12名,教育系統1名)。
央視“東方之子”欄目(上、下集)介紹教書育人、語文教育創新改革事跡。
教育改革事跡被拍成電視劇《無悔的選擇》。電教片《時代楷模》介紹教育改革事跡。
中宣部、中組部、中央文獻研究室等大型文獻記錄片《使命》中介紹。
他致力於“教師專業成長”研究20多年,對古今中外600餘位成功的教師、教育大家進行了系統研究,總結出了他們怎樣從普通走向成功的經驗,在全國作報告《你憑什麼成就卓越》《教師,怎樣快樂中成功》等200多場。這些適合“複製”的寶貴經驗,為眾多渴望成功的教師撥雲見日,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憑什麼成就卓越 (張在軍著)憑什麼成就卓越 (張在軍著)
主要專著:《中國民辦教師》《北京文學》2006
《憑什麼成就卓越》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送給老師的心靈雞湯》青島出版社2010
《教師人文讀本》(4卷)石油工業出版社2013
《崔巒教你寫作文》(1-6年級各一冊)山東教育出版社2015
《國小生必備古詩詞》(1-6年級,每年級80首)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
《國小生美文誦讀》(1——6年級各1冊)華語教學出版社
《國小生經典閱讀》(3—5年級各上下2冊)石油工業出版社
《中學生必讀經典手冊》(名著、名篇、名家、智慧卷)2012.7華語教學出版社
《正能量閱讀》(1-9年級各一冊)石油工業出版社2014
《特級教師教你寫作文》(1——6年級各一冊)華語教學出版社2014.7
《國小語文課本單元平行閱讀》(1——6年級各上下冊)長春出版社2014.7
《崔巒教你閱讀與作文》(1-6年級各一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15
《國小生養成教育》(1-6年級各上下冊)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
《最新三年國中語文閱讀重點難點考點全突破》(7、8、9年級各一冊)華語教學出版社2014
《最新三年高中語文閱讀方法、技巧全突破》(高一、二、三年級各一冊)華語教學出版社2014
他輔導的學生在國內作文大賽中上百次獲得一等獎。
先後在幾十家報刊開設閱讀輔導、作文輔導等專欄,幫助數百萬中國小生走出了學習困境。
在北師大、北大、央視“東方時空”,他對教育、對語文教學的獨特見解,得到了國內眾多教育專家、家長、中國小生的廣泛讚譽。“讀方圓書,走成功路”越來越成為廣大中國小生及家長的共同認識。
被譽為大語文教育、快樂教育的開拓實踐者。
因對教育事業的貢獻,胡錦濤、溫家寶、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接見他。
憑什麼成就卓越 海報憑什麼成就卓越 海報
應邀參加建黨75周年、80周年座談會。2009年10月1日,應邀參加國慶60周年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活動。提出的《民族興亡,語文有責》的大語文教育觀點,引起較大反響。這一觀點,與傳統狹隘的語文教育觀相比,是一次大的跨越。目前正致力於“經典閱讀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等課題的研究與實踐。

人生的魅力哪裡來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郭永福
我與張在軍老師相識於1994年。那年的教師節前夕,中國教育學會和《光明日報》聯合舉辦第一屆“全國十佳民辦教師”的評選活動,張在軍老師憑著驕人的業績名列榜首。
頒獎會上,張老師作為獲獎代表發了言。他對中國教育,特別是對基礎教育的感悟、理解、探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次頒獎會後,我和很多同志都一直關注著他。事實證明,這個來自沂蒙山區的教師沒有辜負社會各界對他的期待。在新聞媒體,不斷出現有關他教育改革的報導;新華書店裡,經常能看到他的新著。這位樸實而執著的基層教育工作者,一直懷揣著自己的教育夢想,穩健前進。
張在軍老師並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更沒有陶醉於已取得的各種榮譽中,忘記了前進的步伐。他一直勤勤懇懇地探索著、發現著、積累著和傳播著。十幾年後的2008年春天,當他借調在中國教育學會的時候,已經是一位著述幾百冊、有自己較為完善的教育理念的語文名師了。
相信當今的中國小教師、學生對《中學生魅力閱讀》《閱讀作文全優突破》《國小生經典閱讀》《小美文大智慧》《讀美文寫日記》《教師人文讀本》》《新語文第一讀本》等不陌生。這是張在軍主編的幾套高質量的閱讀書。
我翻閱了他的教研成果,發現他既是有真知灼見的研究者,又是腳踏實地的實踐者。他致力於“快樂語文”和“魅力讀寫”課題的研究,他編著的《國小生日記快樂導航》叢書,在圖書出版普遍不景氣的年代,竟然在港澳台地區連續暢銷八年。
從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成為萬眾矚目的“東方之子”,從一位每天三點一線解疑答惑的教書先生成為有獨到見解的語文教育名師,張在軍給人的啟迪是多方面的。
很多青年教師包括社會上的青年人老覺得懷才不遇,覺得命運不公,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但是張在軍的成功卻告訴人們:快樂成功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成功而且幸福。最重要的是,要堅持理想,永不放棄。做好手上的工作,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做精,做成專家。同時要保持開放的胸襟,善於學習新鮮東西,跟外界保持密切聯繫。
很多專業做得很棒的人,往往事業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止步不前了。原因就在於缺少不斷學習、終生學習的好習慣,在穩定的環境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思維的定勢,在不知不覺中原地打轉,無法繼續前進了。
張在軍老師還是一個善於實踐的教育工作者。不好高騖遠,也不眼高手低。他多年來一直大力提倡青少年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他在教育一線的那些年,也把日記課題探索放在重要位置上。他自己就堅持寫日記幾十年了。他是真正的“生活的有心人”,他的點點滴滴的積累,成為了他事業輝煌人生充實的一個個能量塊兒,總會在一個個不期而遇的事情上發揮作用。
在本書里,我們看到了動人鮮活的教學案例,震撼心靈的教育故事,閃爍著智慧之光的教學心得。這是我感覺最有價值、值得讚賞的地方。
我們也許不缺乏誇誇其談的理論家,把簡單搞成複雜的專家,不缺乏學富五車的學問家,但是要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要把一切先進的有用的東西在中國的土地上發芽生根開花結果,沒有全身心的投入生活、擁抱生活,是不可能的。
我要提醒讀者的是,最好不要把這本書當成是一個先進英模人物的事跡展覽。
這是作者自己寫的自己的故事,你會從字裡行間感受到作者獨特的靈氣、生氣和生活智慧。
文如其人。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會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獨特的氣息充盈在文字中。
這就是張在軍的魅力,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懷揣夢想而且善於實現夢想而讓自己的人生魅力無限。

卓越,也可以複製

廣西大學文學院院長 張廷興
因為師生關係和從未間斷聯繫的30年,我有幸先讀到了張在軍的《憑什麼成就卓越》書稿。
《憑什麼成就卓越》其實就是基層教師、草根教師的“成功學”,其中的閃閃發光的思想、真知灼見的道理,條分縷析的闡述,堪比一些專家、大家的成功學精華。只不過比起那些枯燥無味的理論學術著作,增加了很多感人至深震撼心靈的事例,添加了很多可操作的案例,具有了強烈的情感薰陶和具體的示範作用。它是作者經歷過奮鬥收穫著成功的心理歷程和事業成就的真實寫照,又像一位智者和朋友,用和風細雨和涓涓細流,滋潤著每一位讀者的心田,啟迪著每一位讀者的心智。
張在軍是我踏上講台後教的第一批學生。那是1979年,我師範畢業,19歲。本來是高二的農業基礎課,我總是留出一些時間來講我喜歡的文學,古典的,現代的,國內的,國外的。我發現,每次文學課上,瘦弱的在軍,眼睛總閃爍著一種振奮的探究的光芒。多少年後在軍常常說,永遠忘不了我給他們講過的陸游與唐婉“釵頭鳳”的故事,永遠忘不了我講的關於李白人生解析的課,改變了他還有很多同學的人生軌跡。他從中悟出的是經典的對人生的影響,傳統文化對人生的作用。山區學校啊,辦公經費匱乏的,村裡的訂的《人民日報》《求是》報刊成了十來歲孩子們的課外讀物。用經典啟迪學生,讓學生愛上閱讀與寫作,作為教育改革的切入點,作為語文教學的突破口。於是,他輔導的學生的作文多次在全國獲獎;於是,祖祖輩輩沒出過一個秀才200來口人的西棋盤村有了幾十個大學生。
作為一位貧困山區的民辦教師,他不可能只做潛心教學的工作。他還要面對著貧窮的壓力。沂蒙山區腹地蒙山沂山山山相連,七十二崮崮崮相望。西棋盤村就坐落在棋盤崮下。我去過在軍的家,在我的眼裡,是低矮的石牆小屋,家徒四壁,非常貧寒。民辦教師那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他還要拿出來給學生買書訂閱雜誌,父母身體又不好,家境十分貧寒。每當回想起我見到的那些情景,我總是心酸想掉淚。白天除了教學,他還要乾一些繁重農活,本來身體單薄的他,患上了腸胃病、頭疼病。明月清風,酷暑嚴寒,唯有昏暗的油燈,跳著豆苗大的火苗,伴著他通宵達旦的批改作業、備課,思考問題,思考人生。
第二次見到他是五年後的沂水一中的會議室里。那是一個冬夜,會議室里座無虛席。作為知名的優秀教師,他被我校請來給全體老師作報告。我坐在最後一排,還是被他一眼看到,他說:“今夜,對我人生啟蒙的張廷興老師也坐在這裡,我同時向我的老師匯報我的工作情況。”全場教師自發起立,為他,為我報以長時間的掌聲。我眼睛濕潤了。講台上的在軍還是那么瘦削,但是目光炯炯有神。他已經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他曾經有很多機會走出大山,但想到鄉親們因沒有文化知識而無法擺脫貧窮的情景,望著孩子們那一張張求知若渴的臉,多少次徘徊,多少次猶豫,他始終無法離開家鄉,離開父老鄉親,離開孩子。一個人有了理想,而且把自己理想和周圍人的命運連在了一起,一定會產生出巨大的情緒力量,這樣的人,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穫。
後來我離開沂水到省城工作。這期間,他到了縣教育局從事了教育行政工作。有年夏天我去看他,從他清瘦的面龐上,我讀到了他這些年來從事的基層教育與改革的艱辛,讀到了這些年來他為教育事業付出的努力以及由此磨礪出的堅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我感到非常欣慰。
他的這些成功歷程和追夢人生的感悟,都在《憑什麼成就卓越》這本書里了。
建國60年來,我們的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很多人不滿意。我們似乎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師級的人物。教育要成功,首先要有成功的教師。儘快提高中國教師的素質是當務之急。
沒有一位教師甘願碌碌無為人生迷茫,沒有一位教師不想成為名師激情飛揚。面對學生疑問,想要解惑,卻又感覺無能為力,你盼望得到怎樣的點撥?探索出的教改成果想要總結,卻又感覺言辭匱乏,你會產生怎樣的渴望?怎樣成為家長擁戴、學生歡迎、社會認可的名師、同行羨慕的榜樣?多少教育家感慨,他們的成功,僅僅因為幾本好書的導航。一千多萬教師渴望成功,數百萬在校師範生需要了解教師的成功的秘訣。
我覺得,《憑什麼成就卓越》這本書可以幫助渴望成功的青年人撥開迷霧,走出迷茫,圓人生的成功之夢。

張在軍訪談

民族興亡 語文有責
——《中學生》雜誌記者劉加民與特級教師張在軍面對面
【對話人資料】:
張在軍,男,1964年生,特級教師。
劉加民,文學碩士,編輯,《中學生》雜誌作文版主持。
語文就在生活當中。語文的魅力在於它能夠直接地充分地表達作為“社會的人”的種種需要。
我的“讀”,除了“讀”書本,還要“讀”生活。“讀”了書本和生活,就自然會產生動手寫點東西的衝動。這是本能。我的作文課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作文變成了學生自覺自愿的行為。
〔——張在軍談語文〕
劉加民(以下簡稱劉):十幾年前那場“張在軍風暴”過去後,你在媒體上出現得少了。什麼原因?
張在軍:我一直在往前走。再耀眼的光環都會成為過去。我是一個基層教育工作者,我真正的樂園在教育探索實踐之中。
這些年我關注中國語文教育,發現我們的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已經迷失在了教材里。學教材、講教材本來只是語文教學的手段和工具,而在絕大多數老師和教研人員那裡,學會教材卻成了終極目標。眾所周知,教材是工具,要達到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教育”,培養對社會有用、對個人生活幸福有幫助的新一代國家公民。
劉:這是很多人都注意到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對症下藥的高手。我個人覺得,區分一個人對中國教育是一般性探討還是深入透徹、獨成一家的研究,關鍵在於,能否提出問題之後,又能提供解決方案。至少是他自己以為可行的方案。
張在軍:早在講台教書時,我就打破了語文教材中有些不科學的單元劃分的套路,按照以主題、思想和生活內容等“話題”為單位重新組合(如今這已經是大多數閱讀類圖書的通例),一學期的課時量,差不多三個月就完成了。孩子們學得輕鬆愉快,無論有多重要的事情都不捨得耽誤一節語文課。有個學生的家長讓他去幹活,但是他寧可挨一頓打,也要來上學。因為那一天的第一節課就是語文課。
“有字的”課本學完了,我還引導大家在“無字的”社會生活當中學習語文。語文就在生活當中,語文的魅力在於它能夠直接地充分地表達作為“社會的人”的種種需要。類似於成年的作家“體驗生活”,我的學生在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就把要寫的素材積累完備,回到教室,一揮而就。那些年,我的學生都比較多地獲得了省市級、國家級作文大賽的獎項,我的這個辦法起了重要作用。
劉:我相信您是最了解學生和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學生個人的需要與黨和政府對於教育的大政方針之間,您是如何協調平衡的?我知道,教育專家裡邊,有“海歸派”,有“學院派”,您似乎都不是,您自己如何給自己歸類的?
張在軍:誰都討厭教條主義,討厭“言必稱國外”的偏頗和自以為是。比起喝過洋墨水的教育家,我感覺我的優勢是比較了解中國的基礎教育,也善於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跟具體的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結合起來。一定要給自己分類的話,我比較像“務實派”。
就作文而言,“應試作文”的最大特點是,作文學習和教學的全部和最高目的就是為了拿高分,至於拿到了高分之後如何做人,是不是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是不是能以科學世界觀統帥自己的人生方向,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就不管了。這樣的作文訓練,迫使許多孩子逐漸形成了“雙重人格”。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純真爛漫,言語行為具有真實人格。寫作文時,孩子們自身的理解、感受被教師、教材、社會規範賦予他們的社會語言,社會理解、感受所代替,出現了見怪不怪司空見慣的“假話、大話、空話、套話”充斥的“作文人格”。“作文人格”會影響“做人人格”啊,如果一代人甚至幾代人都在這雙重人格中生存,那是相當危險的。
“說真話、抒真情”,是我們吶喊了多少年渴望出現的文風。由作文塑造出“雙重人格”的現象,值得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劉:脫離生活實際,專為應試拿高分的作文所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投機取巧之風甚囂塵上。可惜的是很多學生如獲至寶,很多老師也認為找到了這些東西就是找到了提高升學率的救命稻草。其實大謬不然
張在軍:稍有點人文常識的人都知道,提高讀寫作能力是一個慢功夫,需要一步一步踏踏實實的努力。這方面實在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如果說有技巧,那就是“多讀多寫”。
我理解的“讀”,除了“讀”書本,還要“讀”生活。“讀”了書本和生活,就自然會產生動手寫點東西的衝動,這是人性。我的作文課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是把作文變成了學生自覺自愿的行為。表達是人類的特有需求,口頭表達不夠,就用書面。寫作文除了是一個書面表達能力的訓練,還是一個思維習慣、思考能力和審美觀、價值觀等等的修煉過程。選對了路子,正確理解了作文的功能和訓練方法,孩子們都會主動寫作文,寫作文就是一件很好的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
寫日記是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我注意到這幾年的很多地方中聯考命題也在引導大家寫日記,寫自己的真實生活和感受。通過日記提高寫作水平,這本來不新鮮,可是在投機取巧盛行的時代,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項古老的神奇的作文訓練之法。我研究了古今中外的作家、藝術家、科學家,甚至政治、經濟領域裡的成功人士,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發現在人的成長時期養成記日記的習慣具有神奇的“綜合效益”:
第一,寫日記是自由靈活的練筆。作文與日記的最大區別在於,作文是老師要求寫的,是“要我寫”。而日記是學生主動寫的,是“我要寫”,而在優秀的語文老師那裡,日記與作文可以同樣有趣,同樣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中國小語文課本上設計的作文訓練次數太少,單靠這些很難提高作文水平。寫日記不受字數限制,可長可短。題材不限,可寫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可寫所見、所聞、所學、所思、所感。如果從國小二年級就開始學著寫日記,到國中畢業時可以寫幾千篇日記,這就相當於進行了幾千次練筆。如果有效練筆次數達到四分之一的話,數量、質量也相當可觀。日記訓練方便、靈活,最易被少年朋友所理解、喜愛,最易將口頭語言變為書面語言。寫文章是一種慢功夫,天天寫日記正是培養鍛鍊這種慢功夫的最佳方法。
第二,寫日記能積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很多學生“愁作文”,愁什麼?主要愁“沒得寫”。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寫一篇文章或是一部著作顯然是一段時間的事,但是大部分是平時積累的表現。日記一日一記,不知不覺中會積累下很多作文材料,材料積累多了,再寫命題作文時,就不會出現“等米下鍋”和“無米之炊”的窘境了。
第三,寫日記有助於提高少年朋友的自身素質。
十多歲的孩子,正是人生觀朦朧形成的時候,堅持每日一記,可有助於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寫日記是一種很好的自我教育方式,在日記中經常“照鏡子”,勉勵自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不斷進步,從日記中獲得進步的動力。
在這方面,雷鋒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雷鋒日記》就是一個共產主義戰士的成長史,每篇日記都閃爍著雷鋒足跡的光輝。
如果一天一記,堅持不懈,對一個人的毅力是多么大的鍛鍊。這種堅強毅力性格的形成,對一個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
每天寫日記,把所見、所聞、所學、所思、所感,通過或敘事、或抒情、或議論,解剖自己,反省自己,審查自己,修煉自己,逐步培養出自己的“自立、自強、自省、自尊”等優良素質。
老師加以點撥,讓學生在日記中去觀察、認識、批評、體驗、反思,在酸甜苦辣中滾爬摔打,達到深知自己、深知社會的目的。通過真情實感的體驗,表達的過程,進行自我塑造、自我完善。
第四,寫日記可以改變命運。
從馬燕身上可以驗證這一點。馬燕,是寧夏西海固地區國家級貧困縣同心縣予旺鄉張家樹村一個很普通的女孩子,曾兩次面臨輟學,但與眾不同的是她在13歲上國小四年級的時候,聽信了老師的話,開始堅持寫日記,兩年時間記了四大本。
一個偶然的機會,一位法國記者韓石得到了這四本寫在作業本上的日記,帶到法國出版。
2002年,《馬燕日記》成為了歐洲和日本五種文字的暢銷書,她也成為了張家樹村歷史上第一個上中學的女孩,她的日記感染了成千上萬的西方讀者,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法國成立了“寧夏的孩子”基金會,數十名獲得捐助的同齡女孩也獲得了上學的機會。
《馬燕日記》改變了自己全家人以及親朋鄉鄰數以百計失學兒童的命運。
2003年9月20日,《馬燕日記》回國出版發行,再次給中國讀者以巨大的震撼!
劉:最樸素的,往往就是最有效的。我注意到這些年的作文輔導出了問題,需要一個正本清源、回到本源上來的“糾偏”工作。日記,古老樸素又管用。最近我在主持中國教育學會一項十一五的課題“日記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得到了很多教育界同仁的支持。據我了解,您幾年前進行的“從日記教學入手達到大面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題實驗,就取得了很大成功。你輔導的學生在國內作文大賽中上百次獲獎。你先後在幾十家報刊開設閱讀輔導、作文輔導等專欄,幫助數百萬中國小生走出了學習困境。如果我沒說錯的話,“素質教育”四個字在您這裡是具體的、可感的、活潑的、有趣的。作文訓練和學習有效地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現。
張在軍:就說我的作文課吧,我把孩子們從單一的“學校——路上——家庭”這陝窄的空間中引導出來,把他們引入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去,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去觀察、思考。當年我發起的“知我沂蒙、愛我沂蒙”活動,讓孩子們人人當小記者,個個做調查員,讀書看報查資料,到社會上去訪問老幹部、老黨員,孩子們的認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的學生在調查報告中這樣寫道:“我一定要努力學習,長大成為祖國的棟樑,讓這塊英雄的土地更加美麗。”還有的孩子這樣規劃家鄉的明天:“沂蒙山72崮山清水秀,長大後,我要用索道把它們連起來,讓中外遊人一天就能游遍72崮。”
祖國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什麼是祖國?學生不懂其內涵,我們教育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這實際上就是進行最具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可以斷言:一個連家鄉也不愛的人,愛祖國也是不真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續的根本,而語文,正是這個文化傳統最重要的載體。
我們講繼承發展,講民族的復興,就必須重新找到語文的魅力,讓更多人從心底里喜歡語文,然後才談得上對自己民族的語言有比較深刻全面的掌握。
〔——張在軍談語文〕
劉:您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民族興亡,語文有責。”把民族興亡和語文教育聯繫這么緊,乍一聽有些大,但細回味又很有道理。能給我講解一下其中內涵嗎?
張在軍:您注意一下“民族”兩個字,就不難發現,其實所謂民族,不是人種有別,而是文化傳統不同。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續的根本,而語文,正是這個文化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育人,即教學生學會做人,正確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使之共同和諧發展。作為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語文學科,更應定位在與時代相呼應的人文精神陶冶的層面。面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民族復興的新形勢、新任務,語文教育應以培養和諧、健全的人格,關注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
中央把構建和諧社會提到了重要日程。如果語文教學能讓學生感受到人性光輝的沐浴;如果語文老師能引導學生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語文閱讀能讓學生不斷讀到一篇篇令他激動不已的美文,一本本百讀不厭的讀物;如果語文課能讓學生樂此不疲,廢寢忘食;如果能讓學生面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深深的興趣;如果能讓學生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由衷的讚嘆……那是多么美妙的語文,多么幸福的語文。這樣的語文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做官一定是個好官,為民一定是個好民;搞科研一定會為人類的幸福努力,經商一定會文明守信、依法經營。就一個家庭而言,一定會子孝母慈,和樂融融。在民族經典下薰陶、培養下成長起來的國民,人人崇尚真善美,個個唾棄假惡醜,……我們的國民有了這樣的素質,和諧社會的構建進程就會大大提速,民族的振興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我常常想,我們這個星球現在很不安定。貧富不均,種族衝突,戰爭不斷。怎樣消除這些?靠教育。教育搞好了,人人信守忠孝仁義,人人有和平共處的願望,何愁這個世界不太平?何愁全世界不和諧?
劉:我國高校重新設定“大學語文”課程,好像起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吧。快三十年了,現在的大學語文好像問題還是不少。
張在軍:據資料介紹,1980年10月,在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先生和華東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徐中玉先生倡議下,在上海召開了由20所高校參加的首次“大學語文教學討論會”。與會代表一致同意,中斷了30年之後,在高校重開大學語文。
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會長齊森華總結說,從1980年至今,開設“大學語文”的高校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現在幾乎覆蓋了全國絕大多數高校。至於大學語文的教材,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十餘年來累計亦達到1400餘種。“大學語文”教學近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十年輝煌,十年徘徊,這幾年是重振。上世紀八十年代,兩位前輩登高一呼,大學語文很快走向全國,應是它的興盛期;九十年代,則時起時伏,日益趨向邊緣,可謂徘徊期;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素質教育、人文教育、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的日益重現,“大學語文”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似乎又進入了重振時期。但在新的時期,“大學語文”仍有許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不知你留意沒有,現在的家長大多只關注孩子的英語過了幾級,很少關注孩子的母語過了幾級。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長大後是在中國土地上生存發展的,母語水平的高低才是決定他們生存發展好壞的重要條件。
那么,學生們學習漢語的熱情和時間都到哪裡去了?我們大學教育經費,有接近一半用在英語教育上。英語產業,幾十年來一直是一個超級熱門的暴利行業。可是,花這么大的代價獲得的效益並不大。雖然普遍提高了中國人的外語意識,但是由於不是在外語環境中學,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對外經貿大學人文與行政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白延慶曾在《大學語文》課堂上進行過多次試驗,讓學生把剛閱讀過的文章的主要內容複述一遍,居然有相當多的學生複述不清楚或不準確。可見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問題竟到了如此嚴重的程度。河北大學中文系講師楊青芝認為,大學不重視語文,與學校追求功利性的辦學效果直接相關。學校現在重視學科專業的發展,重視教師的科研水平,大學語文等一些“軟性”課程普遍受到冷落。有的專家做過調查,大學中文系的四年級學生,是否讀過《紅樓夢》等文學名著,相當一部分說沒有。為什麼?沒有時間。時間用來做什麼了?學英語去了,英語不過關不能畢業。
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英語確實很重要,但是本國語言更加重要。一個國家的語言就是這個國家的文化依存的命脈。我們都讀過都德的《最後一課》,早就知道“要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消滅她的語言”的道理。任何國家首先要重視本國語文,然後才是外語。
劉:這幾年有關部門也在反思我們的英語教育。當然這也與我們的綜合國力提升和文化復興有關係。民族自信心提高了,就覺得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同樣可以為我們贏得人生的輝煌。很多職稱英語考試,放寬了要求。完全用不上英語的工種,就可以不考英語。更加重視專業能力和工作業績。這是個好事。
張在軍:很多有志之士一直在呼籲,呼籲回歸語文的特有的魅力。剛才您說的作文教學要“正本清源,回到起點”,很有道理。整個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大家都知道,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在我們的大學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中,很少把“語文課”的設定作為很“正規”的課程,中文系都淡化這個課程,很多大學甚至早就把語文課取消了。在課程設定上就不重視,教員們又怎么可能願意教呢?學生怎么有興趣學?
劉:這個情況正在被關注和解決。好多您這樣的有識之士在呼籲大學要重開語文課。不久前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校要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您還就語文教育談過一個詞語“緊急狀態”,是嗎?
張在軍:說明一句,咱倆談的很多觀點是從媒體上了解到、學習來的。
有很多有識之士認為,“大學語文”教育已經被嚴重地“邊緣化”。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教授說,恐怕連“邊緣”也說不上,許多大學已經取消或者根本就沒有開過大學語文。不重視的原因很簡單,現在做什麼都要考英語,而對中國語文能力則缺少硬性要求,後者難免被擠掉。沒有人說可以不重視母語教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可是因為體制上沒有保證,也缺少切實的措施,加上現實利益總是驅動人們先考慮比較實際的問題,像大學語文這樣要求比較“軟性”的課程,就越來越被“邊緣化”。
溫教授說,學校院系領導一般都認為要開大學語文,但一落實到課程安排,有的院系又捨不得把必修的學分“掰”出一塊給語文課。這主要是體制問題。相對於專業課或英語、政治課而言,“大學語文”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現在的大學幾乎都偏重科研成果指標,如果一個教師老是教“大學語文”,在科研上是沒有位置的,當然也就沒有什麼積極性了。由於很少有人願意長期從事“大學語文”。許多學校就只好派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去教,而這些教師也只是把“大學語文”作為過渡。這樣的狀態怎么能夠保證質量?
很多大學語文教師都在抱怨“現在的大學生不會寫文章”,如果你閱讀一下學生各種文體的寫作文本你會發現,最多的是讀書報告和論文。你會發現絕大部分“文本”完全出於同一種模式——那種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的模式。這種寫作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作業的“通用模板”。對於任何嚴肅對待文字的人來說,這是對寫作和誠實的雙重背叛,這是一種恥辱,這就是很多教育專家說的“緊急狀態”。
前幾年藝術家陳丹青在他的辭職報告附屬檔案“教條與功利——今日藝術教育及本院教學感觸”中指出,“今日大學生國文水準每況愈下,思之令人驚心,今欲起救,追之晚矣。蓋國文者,國之文化命脈所系,國文不通,學生知識水準、文化修養、人格品質必混沌衰蔽,國文不良,則外語也必不良,此亦常識而已,我考試政策而竟公然罔顧之。”這話振聾發聵。
劉:優秀的語文教師稀缺也是個現實,好的語文課總是受歡迎的。管理者觀念上不重視,與實際的教學現狀的不景氣一拍即合,語文被冷落了。大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語文能力是走進社會,發展人生的需要,也是進行進一步的國學修煉的基礎。
張在軍:對,所以我們講繼承發展,講民族的復興,就必須重新找到語文的魅力,讓更多人從心底里喜歡語文,然後才談得上對自己民族的語言有比較深刻全面的掌握。語文的成敗直接關係著我們民族的興旺發達。南開大學常務副校長、教育部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洪教授說,大學語文要姓“語”,即以“語文”為立足點。“大學語文”還要“行大”,應該注意其高等教育的特點,探索不同於中學語文教學的方法。漢語文素養和能力的提升,是關乎中國和平發展、民族振興的大事。大學生群體作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在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國家對素質教育的不斷提倡和深入探索,為語文教學營造了有利的環境。《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全國高校開展正規、持久、全員的母語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成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大學語文任重道遠。

近幾十年來,我們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沒有產生經典性的世界名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讓學生斷了民族文化的乳汁,導致很多年輕人人文素養先天不足,缺少構築成才大廈的寬厚根基……
〔——張在軍談語文〕
劉:您對教育的理解,總是置根於時代的大背景之上,置根於現實的基礎之上。這是我這些年來一直關注您的發展變化得到的鮮明印象之一。與很多“學貫中西”的學者型專家不同的是,您的教育理念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民族,沒有斷絕過豐厚的儒家文化對您的滋養。您的“加強古詩文教學,重視古詩文誦讀”的教學觀,與其說是您的自覺自愿的探索,不如說是您對現實的關注,對中國教育現狀的了解,和對占總人數八成以上的農村中國小生深沉無私的愛。
張在軍:也許我的視野還不夠寬闊,可是我比較了解我自己和我所置身其中的教育環境,在這一點上,我有自信心和發言權的。
在新的世紀,地球越來越小,全球經濟一體化、外來文化衝擊日甚一日,特別注重和強調創新意識與能力的今天,各國實際上都有一個如何面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重大課題。相當一部分國家都是從提倡讓中國小生接受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經典入手的。而我們這個歷來以“詩國”著稱和為榮的國家,中國小教材中有關古典詩文的比重卻少得可憐。
目前,從某種意義上說,差不多從本世紀以來,不僅僅是在教育上,我們對於優秀文化的傳承,處於一種青黃不接的境地。據《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54.8%的班主任認為學生的古典詩文修養“很差”或“比較差”,沒有一個班主任認為很好。儘管不能簡單地指責語文教育“誤盡蒼生”,但是十幾年的正規教育竟然不能使學生對祖國的古典詩文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這一事實卻無可爭辯地證明我們教育對傳統文化的冷漠。近幾十年來,我們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大師級的人物,為什麼沒有產生經典性的世界名著,就是因為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讓學生斷了民族文化的乳汁,導致很多年輕人人文素養先天不足,缺少構築成才大廈的寬厚根基……
劉:最近我們看到了復興優秀傳統文化的“曙光”,這就是全球範圍的“東方文化熱”。央視百家講壇等通俗傳統文化講義,被各階層的人廣為接受,這是個好事。您較早地發現了問題,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您編著的語文閱讀類圖書里,就始終貫穿著您的“快樂大語文”的理念,包含著您對傳統文化真摯的熱愛。您的正在熱銷的“魅力閱讀”圖書系列,就把古詩文的閱讀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是每周一篇/首吧?不久前您又和崔巒老師編寫出版了《新課標必備古詩詞》系列,好像是按照年級編寫的,本書剛一問世,就獲得好評。當時就猶如一股春風,讓人在枯寂的應試氛圍里感受到一縷清新和溫暖。
張在軍:多少有志之士都有這樣的共識。中華古典詩文是無數精英創造的智慧的結晶,包含著民族精神、審美情趣、人生哲理等,已成長為一種民族素質的滋養劑。誦讀古典詩文能夠讓人感受到宇宙奧秘、頓悟人生真諦,能夠把人的精神釋放到一個自由翱翔的空間,點燃創造之火。讓學生誦讀大量古詩文可以啟迪靈感,增強其原創力。古典詩文在文字表面的背後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有喜怒哀樂,有奮發進取,有百折不撓……在誦讀過程中學生的情感可以得到不斷的豐富。古典詩文中有很多名篇佳作描寫山水、人情之美,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把詩人描寫山水、人情美的過程轉化為感知山水、人情美的心理過程,從而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書店裡各種版本的古詩詞太多了,大部分是國小,一本,中學,一本。但大多沒有分年級編寫。很多家長、教師、學生建議,應該分年級編寫,這樣才有針對性,不至於幾個年齡段的孩子讀同一種書。我們採納了大家的建議,在崔巒老師的指導下,除了按照年級分冊外,每篇詩詞後面,我們還設計了“讀中學寫”的欄目,讓學生從古詩詞中悟到寫作技巧。還有一個“連結”板塊,把與本首古詩詞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梳理,這裡面有妙趣橫生的作者故事,有典故來源介紹,背景解說等等,可謂“古詩詞知識百花園”。我們期望孩子能每天讀一點,學一點,背誦一點,感悟一點。慢慢地,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就提高了,人文精神就培育起來了。知識就是力量,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識更重要。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認同程度。缺少凝聚力的民族最終會走向消散,走向異化。
還有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郭永福老師策劃,我主編的系列叢書《中學生魅力閱讀》《國小生魅力閱讀》中,也為每年級的孩子選編了52首優秀的古典詩詞,也就是每周誦讀、掌握一篇。從家長的來信反饋看,大家對這一點都很滿意,這說明廣大家長是盼望孩子多讀經典的。
這就是我提出“民族興亡,語文有責”的基本出發點。

學生不喜歡讀書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成年人敗壞了他們的胃口,我們教育工作者把語文變得面目可憎,變成應試工具,不能夠成為學生自己表達和感悟的需要,不能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
〔——張在軍談語文〕
劉:您說,語文素養的高低,聽說讀寫能力的好壞,將會影響人一生的事業發展。聽起來很有道理,請具體講講。
張在軍:作為中國人,開口要講中國話,動筆要寫中國文章。中國語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靈魂和血肉,根本不能分開。
由於我們對語文教育的漠視,對語文現象的扶正祛邪的工作的疏忽,最為鮮活的、反映學生性情的文字在網路論壇的“帖子”和手機簡訊之中找到了突破口。的確,這也是一種寫作能力,但這並不是我們語文教育的成功,而是語文教育的尷尬。
雖然我也時常由衷地被同學創造的各種“大話”所感染,但我們都知道,一個社會,一種文明,僅有“大話”是遠遠不夠的,優美純粹經典的民族語文,是真正的魅力所在。
劉:關於“網癮”問題,社會上也是很關注。少數孩子,沉湎其間難以自拔,您最近有件令社會關注的的事情,就是要通過編寫高質量的圖書,通過語文的魅力把沉湎於“網癮”的孩子的心靈洗滌乾淨,讓它們重新煥發光彩和活力。是這樣嗎?
張在軍:網際網路的出現是人類最偉大的進步之一。利用好網際網路,可以提高多少倍工作質量、生活質量。但沉默其中,就不正常了。我常想,能否從優秀書刊的閱讀中,來分散一下“網癮”呢?我一直認為,學生不喜歡讀書不是他們的錯,是我們成年人敗壞了他們的胃口。我們教育工作者把語文,把圖書變得面目可憎人見人嫌,變成應試工具,不能夠成為學生自己表達和感悟的需要,不能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說通俗一點,就是沒有抓到點子上。
《魅力閱讀》等國小、國中、高中讀本出版後,在讀者中引起了很大反響。不久前,黑龍江有位學生家長來信說他的孩子上八年級,半年前在夥伴帶領下迷上了網路遊戲,開始是節假日泡在網咖里,後來發展到逃學上網。家長、老師都勸不了,關不住,孩子想方設法往那黑網咖里跑。他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沒有效果,弄得他和愛人的工作也受到了影響。一天,他和朋友聊起這件頭疼事,朋友告訴他,有專家說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助於孩子戒除網癮。朋友還特地向他推薦了《中學生魅力閱讀》。他馬上去新華書店買了一套。孩子見了這一套雅致精美的書,有點喜歡,捧起來就讀,家長也捧起了一本讀起來。
幾天下來,還真有效果,孩子沒再往外跑。家長試著和他交流,他告訴爸爸“這書里的文章特美!開心練筆也很特別,寫作文不愁沒內容寫了。”他爸爸鼓勵孩子堅持下去。一個多月過去了,孩子的興趣一直在書上。
前幾天家長打電話告訴我,現在他的孩子已經基本遠離了“網癮”。
劉:把閱讀和寫作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別人的強加,自然就快樂了,就有魅力了。對嗎?當然,這魅力綜合了您對學生的了解,對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的心理、思維、分析判斷能力的情況,分層設題,逐步推進。
張在軍:要學好語文,就必須多讀精美的文章,來豐富學生的內涵;勤做有效的練筆,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常做有益的思考,來敏捷學生的思維。而單靠語文課本有限的內容,怎能滿足學生求知的需求?正是感奮於時代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感動於流連忘返於書架前的天下父母之心,感念於孩子們想通過書本學會閱讀學會寫作,通過書本了解大千世界的殷切願望,於是為孩子們編寫他們喜愛的精品好書,就成為我們的強烈願望。如今,隨著剛才你說的《中國小生魅力閱讀》《小美文大智慧》《讀美文 寫日記》等系列叢書的問世,我們總算如願以償了。這些書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更豐富的內容。他將給學生帶來閱讀的享受,思考的快樂,練筆的情趣,知識的補充。從培養創新人才的理念出發,積蓄人文底蘊,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提高語文讀寫能力是我編寫此類書的追求。
誰最熟悉學生?家長、教師、學生本身。讓家長、學生、教師共同參與編寫是我們這套書的主要的特色。我們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精神和要求,結合中國小生閱讀作文水平的實際,組織300多位在教學第一線的全國中國小語文教學專家、特級、高級教師,200多名省市縣中考聯考狀元、語數外競賽金牌得主的家長,2000多名品學兼優的中國小生共同薦稿,從林林總總的幾萬篇名家美文中篩選出來編著而成。
參與此書文章推薦、選、編、提意見的學生家長涵蓋了城市、鄉村的工、農、商、學、兵、科學家、編輯、作家、記者等眾多職業領域。可謂篇篇文質兼美。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折射出作家、藝術家、教育家、各界成功人士,中國小生對社會、對生活獨特的體驗和理解。與市場上其他站在“文字學”的視角編寫的讀本相比,或許更貼近學生的閱讀實際,更針對學生的所需所求。
這些書的選文特點是少了無病呻吟,多了真情實感,每篇文章,都是“我手寫我口,我口述我心”,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每一篇都有使中國小生怦然心動之處。
劉:最近我從有關媒體上看到信息,您主編的閱讀書,都受到了教師學生家長的歡迎,從市場反應看,都保持著強勁的勢頭。那么,你感覺你編寫的這些書特色在哪裡呢?
張在軍:中國教育學會的郭永福、陳金明、崔巒等教育專家都參與了這些選題的策劃。一些教師家長給這些書總結了若干個“魅力點”,我覺得總結得比較貼切。
一是完成了國家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教育部對中國小生課外閱讀有明確規定:國小生不少於145萬字,中學生不少於260萬字。具體讀什麼沒有明確規定,家長、教師、學生無從下手。本叢書將教育部的要求具體化,有了此書,可高質量地完成國家對中國小生的閱讀要求。
二是滿足了家長教師希望學生多讀經典的要求。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面對茫茫書海,為孩子挑選圖書實在無所適從。這些書國小、國中、高中每年級都有若干個讀本,可使孩子充分感受經典美文的魅力。很多專家稱讚說是美文的長跑,練筆的長跑,毅力的長跑,成功的長跑。
三是讀中學寫的獨特體例。現在的課外書,很多把閱讀與作文分開。我們編寫的這些,大都集讀、寫於一體,通過讀、品、悟,引導學生找到一條從“會讀”到“能寫”的成功之路。
四是寫出好作文不再是難事。常讀經典美文,可以儘快提高作文水平。如何從“讀”中悟“寫”,從“讀”中學“寫”,一直是一個大課題。我們在這一點上作了可喜的探索,本叢書在每篇美文中都在“如何寫”、“寫什麼”方面搭了一個“橋”,學生們可以在閱讀過程中,得到“如何寫”、“寫什麼”的啟迪。同時,滿足了家長盼望孩子天天寫日記的要求。孩子寫日記常因找不到寫什麼而常常中斷。我們在每篇美文後面大都設計了一個自由靈活、豐富多彩的寫點。想寫則長,厭寫則短。孩子再也用不著為“寫什麼”而絞盡腦汁。孩子會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興趣盎然地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學。
五是科學的閱讀指導。中國小生受年齡、閱歷、學識的限制,很難自我確定閱讀篇目,即使有了合適的閱讀對象,也難以準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寫作特點等。規範、科學的讀寫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書的“快樂賞析”對每篇美文進行品評的同時,指導學生的閱讀方法,提高其閱讀能力,豐富其審美情趣,提高其人文品位。
六是把作文與做人、閱讀作文與孩子健康成長聯繫起來。有了這些書,孩子們就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良師益友,擁有了一個信息豐富、視野開闊的讀寫練兵場。
七是編者的強大陣容。前邊我說過,我們的團隊有300多位特級教師,100多位當紅一線作家,他們熟悉教育熟悉教材熟悉學生,思維敏捷敢於創新,這些書的暢銷,展示了他們不凡的實力。
劉:很多青年教師包括社會上的青年人老覺得懷才不遇,覺得命運不公,付出太多,得到太少,你是怎么看的?
張在軍:快樂成功其實並不難,每個人都可以成功而且幸福。最重要的是,要堅持理想,永不放棄。做好手上的工作,把自己的分內事做好,做精,做成專家,同時要保持開放的胸襟,善於學習新鮮東西,跟外界保持密切聯繫。
很多專業做得很棒的人,往往事業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止步不前了,原因就在於缺少不斷學習、終生學習的好習慣,在穩定的環境中逐漸形成了自己思維的定勢,在不知不覺中原地打轉,無法繼續前進了。要想成功,切忌別好高騖遠,也別眼高手低。平時貌似點點滴滴的積累,都有可能會成為你事業輝煌人生充實的一個個能量塊兒,總會在某一個不期而遇的事情上發揮力量。
劉:在很多媒體看到你關於“快樂教育”的呼喚。我看到你編寫的書也大都體現了“快樂”,比如23卷本的《中學生魅力閱讀》,比如引發國小生日記熱的《讀美文寫日記》,比如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閱讀作文全優突破》,比如剛剛出版就引發熱銷的《小美文大智慧》等等。在雜誌上曾看到過您一首呼喚“快樂教育”的散文詩,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請談談您對快樂教育的理解,也作為我們今天聊天的結束語吧。
張在軍:20多年的教育探索,我覺得教育原本是很快樂的事。人類為了生存的更加快樂幸福,才誕生了教育活動。教育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很簡單,是為了這個星球上所有生靈都享受到生命的尊貴和快樂。但在現實生活中,教育的本意被殘忍的扭曲。孩子們過早地告別了遊戲、笑聲、夢幻,踏上了苦悶、彷徨、沉悶的無奈之路。
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開始呼喚快樂教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快樂教育的核心就是順乎人性,調動興趣。順乎人性的教育才能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調動興趣的教育才會讓人在學習中有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者快樂,受教育者也快樂。快樂是可以快速複製、放大和傳播的。快樂是一把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
你說的那個所謂的散文詩的大體意思是:
願我們的教育,少一點枯燥的灌輸,多一點自由的探索;
少一點無情的否定,多一點由衷的讚美;
少一點機械的考試,多一點活潑的遊戲。
讓快樂的生活變為學生的教科書,
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讓學生髮現自我,完善自我,激發出無盡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為了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苦惱,不再疲憊,不再厭倦,
讓教育鮮活起來吧,讓我們攜手擎起“快樂教育”的大旗。
這或許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但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從現在做起,從你做起,從我做起,從他做起。
請放開你緊握的雙手,離孩子稍微遠一點,讓他們自己去邁開腳步,在思考中鍛鍊著把每一步都走得紮實。
前面的路需要他們自己去開拓,我們可以引領,但不能代步。
放下師長的架子吧,蹲下身來看看我們的學生。
讓快樂起飛,向快樂出發
給孩子快樂的自我,
還教育永遠的快樂
(原載《語文教學研究》2007.11;《教育前沿》2009.9;《中學生》2010.1)

張在軍主要著述

《中國民辦教師》《北京文學》2006
《憑什麼成就卓越》 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
《送給老師的心靈雞湯》青島出版社2010
《教師人文讀本》(4卷)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
《中華人文閱讀》(12冊)南方出版社2010
《國小生必備古詩詞》(1-6年級,每年級80首)石油工業出版社
《國小生美文誦讀》(1——6年級各1冊)華語教學出版社
《國小生經典閱讀》(3—5年級各上下2冊)石油工業出版社

《憑什麼成就卓越》 專家推薦

郭永福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 從本書中你可以讀到一個個鮮活感人的教學案例和令人震撼的教育故事,這些都是教師、師範院校學生走向成功值得學習借鑑的。
楊念魯(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 新 時代呼喚更多的優秀教師出現。願在軍的這本《憑什麼成就卓越》能給更多渴望成就卓越的教師以啟迪、感悟。
馬建華(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 在軍是名師,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其感悟、成果,一定可以給許多教師、學生以智慧和啟迪。
厲彥林 (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在軍的努力來自他對教育的摯愛和滿腔深情。他的這種品格和追求,令人敬佩,令人讚嘆。
孫霄兵 (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司長) 寄語《憑什麼成就卓越》讀者:語文是成功的基礎,教師是人生航標。
白岩松 (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多年以來,張在軍一直用心推動著青少年的快樂成長,相信他用心寫出的這本《憑什麼成就卓越》,又會成為青年人成長的動力。
王旭明 (教育部第三任新聞發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我以為卓越就是和而不同。和就是與人類前進的方向要一致,不同就是創新有特色。在軍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你想成就卓越嗎,那就和在軍一樣,從和而不同開始。
楊春茂 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秘書長) 三尺講台開天地,一方教室遊人間。立德樹人求真遠,傳道授業解惑難。人生夢想成卓越,讀過本書不平凡。
任小艾(人民教育雜誌社管理室主任 )在軍編寫的書,使很多讀者的人文素質得到了提高。作為老朋友,我為他的成就由衷地高興。
崔 巒(中國教育學會國小語文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在軍用對教育的摯愛和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有理想、有行動,中國教育的明天必將一片光明。
王 燕(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室主任)人的一生需要良師、益友和榜樣, 感覺在軍老師三者兼為。相信本書會感染、感動每一位讀者。
張廷興(廣西大學文學院院長)本書其實就是基層教師的“成功學”,它可以幫助渴望成功的教師走出迷茫,圓成功之夢。
周 兵(大型紀錄片《周恩來》《故宮》《敦煌》編導) 我曾在《東方時空·東方之子》欄目報導過在軍老師,我欣喜地看到他的書暢銷。好書熱銷,是民族進步的重要標誌。
趙煥祥(城市建設雜誌社常務副社長)我見證了在軍老師成為特級教師、勞動模範的拼搏歷程。我堅信本書能使更多的教師走向卓越。

教師評說《憑什麼成就卓越》

朋友很熱心的推薦我看這本書,開始是顧及他面子裝樣拿回去翻翻,翻了幾篇就放不下了,感覺真是無法形容,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多少年了一直在苦悶事業啊理想的定位,在這本書里都能找到答案。打了幾個通宵看完了,之後就推薦給了幾個愛書的好朋友。
──江蘇海安大公鎮國小教師李海燕
見到這本書的第一感覺是,這是我用一生要讀的書。於是,真的成了我經常翻閱的枕邊書,更是很少能讓我買五本郵寄給同學好友的書。
──河北正定職教中心教師 閆榮
這或許是一本啟迪心靈,開啟智慧之書。它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小我”向“大我”走近。讓我生活得自在、開心、快樂……也讓我感覺到了從未有過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自我的源頭。面對教師平平凡凡的生活時,我多了些定靜和平和。
──安徽六安壽縣小甸學校教師 陳艷
這本書是在完善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路標。這是一本需要讀很多遍的書,讀了它,或許你的人生會因此有所改變。請記住作者給我們的提示:確立目標,立即行動,堅持到底,你肯定會成功!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學生 陳曉林
為教師培訓四處找書,偶然見到本書,就買了幾本。沒想到大家爭相借閱的同時,又紛紛自費購買。這是我校近年來自費購買最多的書。後來又邀請到了本書的作者張老師來校作報告,老師們感覺此書很給力。
──河南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教育集團總校長原綠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