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平[曲藝作家]

張劍平[曲藝作家]

張劍平(1920—1993),男,單弦演員,師承常澍田,在京津頗有聲望。曲藝作家。

基本信息

簡介

張劍平(1920—1993) 單弦演員, 師承常澍田,在京津頗有聲望。曲藝作家。師承小映霞。

單弦演員、曲藝作家張劍平單弦演員、曲藝作家張劍平

簡歷

師承常澍田,在京津頗有聲望。1953年參加天津市廣播曲藝團,1956年隨團併入天津市曲藝團,任專職創作員。

藝術生涯與創作

他的演唱生動,別具一格。他創作有多種曲目,如單弦《鞭打蘆花》、《霸王別姬》、《孔雀東南飛》、《風波亭》等;聯珠快書《斬華雄》、《狼牙山五壯士》等;京韻大鼓《逼上梁山》、《滿江紅》、《楊靖宇》、《吉鴻昌》等;西河大鼓《應該不應該》、《五女拜壽》等。還有幽默的“津味兒”曲藝作品,如《大梨賺財迷》、《侃大山》、《一擰到底》等。他曾撰寫《單弦部分曲牌常識》,培養出大批單弦學員。

評價

懷念張劍平先生

著名曲藝作家、曲藝教育家、單弦表演藝術家張劍平先生80冥壽。張先生為曲藝事業勤奮工作了一生,大家都尊敬地稱他為“劍老”。張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很多成為保留曲目。
自50年代起舉辦過多期曲藝學習班,在廣播電台舉辦過大量曲藝講座;1986年又到中國北方曲藝學校任教直到謝世。先生對單弦藝術的演唱與寫作、改革與創新、普及與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教授過的學生年齡跨度有半個多世紀,培養了大批專業演員、創作者以及業餘票友。雖然張老一生沒有收過一位正式的磕頭徒弟,但凡是經過張老教授的學生都敬佩張老的學識和為人,大都從內心裡視張老為恩師,是一位不收徒卻桃李滿天下的“名師”。
我已年過花甲,60年代初在曲藝學習班得識張老。在向張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張老待人熱情坦誠,關心別人,尊重同行以及其他藝術門類的工作者,和眾多曲藝、戲劇、話劇、歌唱等藝術家們有深厚的交往。
1986年夏秋之交,著名歌唱家胡松華先生由天津電台安排到張先生家作客。張老當時住在河西區佟樓三合里天津雜技團院內。當日下午由天津電台記者於雙全先生陪同並作錄音採訪。兩位藝術家見面後都很激動,互道仰慕之情。胡先生談到從小喜好大鼓單弦,聽會了很多唱段,對他後來從事歌唱有很深的影響,高興地回憶起小時和家人聽曲藝的情景。張老談到曲藝演唱應向歌唱演員及胡先生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對感情的處理,對氣息的控制及運用等。他們二位暢談了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借鑑及影響,共同回顧了在極左時期藝術工作者的坎坷經歷,展望了撥亂反正後文藝事業的前景。胡先生興致所至要唱單弦,張老讓我彈弦伴奏。胡先生就在張老家唱了好幾支岔曲和單弦曲牌,張老也唱了幾支傳統岔曲並當場編唱了一支歡迎胡先生到家作客的“現岔”。可惜唱的曲詞忘記了,只記得幾句大意:“男高音歌唱家,華夏翹楚胡松華……讚歌、東方紅、懷念總理、阿詩瑪……屈尊大駕到我家……蓬篳生輝有失遠迎呀……”等。
我有幸經歷了這次活動,目睹了兩位藝術家虛懷若谷的高尚品德,真是受益匪淺。張先生向我們常說單弦是個大曲種,前輩們留下了大量的寶貴財富,應當不分專業和業餘,動員一切力量把它傳承下去。張老當時正著手對岔曲作深一步的整理,對盪韻、琴腔、別韻等舞台上不多見的曲目進行錄音記譜。還計畫把岳飛的段子,從《岳飛出世》、《得瀝泉槍》、《槍挑小梁王》、《朱仙鎮》、《十二道金牌》、《王恆就義》、《張寶探監》等直到《風波亭》整理出成本的中篇曲目。可惜張老走的匆忙,這些構想都沒能實現。在多年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張老和學生們結下了深情厚誼,生活當中互相關心親如家人。張老常說:“咱們都愛好曲藝,你們首先是我的朋友。”有一次上課時張老嗓音啞了,經詢問才知道是一位叫崔鳳翥的學生(七一二廠職工)中年病故,留下了老母及孩子。張老痛哭學生以至嗓音失潤。張老說時哽咽,人們聽著動情。直到今天崔鳳翥的孩子們和張老的女兒張幗英仍保持著親人一樣的來往。
張先生生活非常儉樸,工作上認真勤奮。自己經常說每天最少要寫三百個字。家人和學生們都說老頭兒,最少得活80歲。張老自己也常戲言:“你們別惦念我,到時候我來個——嘣噔倉!”萬萬沒想到這句戲言成真。老人周三還到天津曲藝團上班,周四和我約好去他家記[石韻]的曲譜,以備幾天后和日本的來訪者交流。不想周三晚突然發病,兩天后飄然而去。這個“嘣噔倉”的走法正好是老人一生豪爽樂觀、豁達開朗、性格耿直的最終體現。我隨張老師學習時間較長,老師的學識藝術以及處事做人都值得後人們學習。當此張老80冥壽之際,寫此短文對老師懷念,願老恩師在九泉下安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