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博物館

張仲景博物館

醫聖祠,為東漢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所在地。創建於何時無確考。明清時復建並多次修茸,至清末發展盛極一時,計有殿宇、亭台、樓閣十多處,面貌煥燃。民國初年為駐軍拆毀,僅存大殿、東西偏殿、過殿四合院式建築及仲景墓亭,其間雖有修葺協定,終因荒年戰事而擱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陽市人民政府50年代曾兩度修葺,成立張仲景紀念館。1981年衛生部提議並撥付專款近百萬元修復醫聖祠,同時成立張仲景醫史文獻館。1984年12月成立張仲景博物館,與張仲景醫史文獻館合署辦公。至1991年,中央、省、地、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對醫聖祠進行大規模修復建設工作,共建九級石階十丈,仿漢子母闕一對,大門一座附東西陪房各三間,《張仲景傳》石屏一座,東西長廊各30間附角亭一座,石刻張仲景組畫54幅和歷代名醫評贊鑲入東長廊內,石刻歷代名醫畫像112幅鑲於西長廊內,雙層六角碑亭一座。

基本信息

簡介

張仲景博物館張仲景博物館
醫聖祠,為東漢偉大醫學家張仲景的墓址所在地。創建於何時無確考。明清時復建並多次修茸,至清末發展盛極一時,計有殿宇、亭台、樓閣十多處,面貌煥燃。民國初年為駐軍拆毀,僅存大殿、東西偏殿、過殿四合院式建築及仲景墓亭,其間雖有修葺協定,終因荒年戰事而擱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陽市人民政府50年代曾兩度修葺,成立張仲景紀念館。1981年衛生部提議並撥付專款近百萬元修復醫聖祠,同時成立張仲景醫史文獻館。1984年12月成立張仲景博物館,與張仲景醫史文獻館合署辦公。至1991年,中央、省、地、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對醫聖祠進行大規模修復建設工作,共建九級石階十丈,仿漢子母闕一對,大門一座附東西陪房各三間,《張仲景傳》石屏一座,東西長廊各30間附角亭一座,石刻張仲景組畫54幅和歷代名醫評贊鑲入東長廊內,石刻歷代名醫畫像112幅鑲於西長廊內,雙層六角碑亭一座。重修山門一座及雙側花牆和月門,醫聖井一眼,墓前石燈兩盞,仲景塑像一尊。墓兩側修復古建房屋行方齋、智圓齋等六所,計22間。修復荷花池湖心亭仁濟橋一座,春台亭、秋風閣各一座。新塑仲景巨型塑像一尊和十尊中型歷代名醫塑像,祠院內部鋪設青石地坪,西院新建兩層仿古小樓,計28間。
張仲景博物館張仲景博物館

醫聖祠建築風格為仿漢建築群,大殿則為清代四合院式磚木建築。現總占地面積11429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築物面積6669平方米,含各式房屋136間。

基本陳列

基本陳列為中國醫史仲景文化。中國醫藥學,以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深邃而著稱。醫聖祠基本陳列自東偏殿起始,以殷商甲骨文醫藥文字為底襯背景,以展台民俗生活用具、醫用骨針等展示,揭開遠古至秦漢社會醫藥衛生髮展之序幕。
張仲景博物館張仲景博物館

大殿以張仲景生平組畫、《傷寒雜病論》版本及後世醫家注釋著作陳列為主,凸顯仲景學說的巨大影響力。西偏殿展示宋以後醫藥器械藥具的日臻完善與發展。歷代醫藥器具圖片貫穿陳列始終。

館藏文物

館藏文物125件〈套〉,名家書畫題詞275幅,碑拓40幅。另有書刊、文獻10000餘冊,其中明清民國時期的線裝古醫籍及名家捐贈醫籍2984冊。主要藏品有:
1、 針灸穴位女灰陶人。陶人為女性,造型質樸,渾身遍布排列成行的針灸穴位,四肢己殘缺,是東漢晚期製作的醫用人體模型。
張仲景博物館張仲景博物館

2、 鹹和五年(330年)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碑。該碑圓額長方,長方座。碑文楷書陰刻上下讀一行十一字“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邊刻雙線勾勒卷草紋,碑額刻有蓮花蓋、蓮花托,碑的下部有蓮花座。碑陰無字。碑座後有一從右至左讀隸書四字“鹹和五年”,明證張仲景墓址所在地。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第十二稿(白雲閣藏)木刻版。為陝西中醫研究院米伯讓先生遵從其師黃竹齋先生遺願,於1981年捐獻醫聖祠,該木刻版呈長方形,共151塊,分別放於三個栗色木箱內,每塊陽文反刻,從左至右共21行,上下讀,滿行19字,是《傷寒雜病論》完整的木刻版,文物價值、學術價值甚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