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指揮家]

張亮[指揮家]

張亮,中國著名旅奧青年指揮家、鋼琴家。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會理事。上海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青年文聯副會長,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第八屆上海“文化新人”稱號獲得者,第二屆上海“靜安傑出人才”。

基本信息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張 亮
青年指揮家。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會理事。中國著名青年指揮家、鋼琴家。被歐洲媒體譽為“最能夠演繹歐洲音樂的中國年輕音樂家”。

1979年出生於中國江蘇省泰州市。5歲學習鋼琴,1989-1998年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屬音樂國小和附屬音樂中學。主修鋼琴,作曲專業,師從吳子傑,鄧爾博教授。其間創作大量鋼琴和弦樂作品。在中學時期曾與日本著名小提琴家西崎崇子(Takako Nishizaki)合作演出。1996年跟隨上海音樂學院張眉教授學習樂隊指揮法。1998年以指揮,鋼琴雙專業第一名成績考取著名的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Universitaet fue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師從指揮家拉尤維奇(Uros Lajovic)教授,鋼琴大師萊佛利(David Lively)和耶拉切克(J.G.Jiracek)教授.。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張亮,中國著名青年指揮家、鋼琴家,

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

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會理事。

上海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青年文聯副會長,

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第八屆上海“文化新人”稱號獲得者,

第二屆上海“靜安傑出人才”獲得者。

兼職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客座教授,

兼職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合唱團客席指揮。

30齣頭卻有著不凡資歷,正活躍在當今的藝術舞台上。

他的指揮,音樂嚴謹細膩,風格純正,技巧精確。

對於德奧作品的闡釋尤其令人稱道,特別是後期浪漫派等作曲家作品。

指揮家張亮簡介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指揮家張亮

姓名:張亮
國家:中國出生:1979.10.29星座:天蠍身高:179cm
職業:指揮家、鋼琴家、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會理事
1999年與多國青年演奏家在維也納音樂廳(WienerKonzerthaus)連袂慈善演出,獲聯合國維也納分部表彰。2001年擔任勛伯格合唱團伴奏。2003年以全優的成績獲得了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指揮,鋼琴雙學位。
在維也納期間,曾應維也納新歌劇院之邀演出費拉利的歌劇《蘇珊納的秘密》獲得巨大成功。隨後張亮跟隨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著名歌劇音樂指導萊特納(KonradLeitner)教授入大師班學習歌劇藝術指導,期間排演了大量歌劇有:《魔笛》,《費德里奧》,《蝙蝠》《自由射手》《卡門》,《費加羅婚禮》,《茶花女》,《藝術家生涯》等。
2003年應聖李奇亞音樂節邀請與音樂節管弦樂團作開幕演出,被當地報紙形容為:“完美體現歐洲音樂風格的青年指揮”。

鋼琴家張亮

鋼琴家張亮鋼琴家張亮

在指揮同時,張亮也是個活躍的鋼琴家。曾任世界三大笛王之一的瑞士長笛大師格拉夫(PeterLukasGraf)鋼琴伴奏,以及參與大量室內樂演出。經常與德國,奧地利,法國,墨西哥,西班牙,日本,韓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獨奏家同台合作。近年來和中國諸多優秀音樂家出版了多張唱片。

指揮家張亮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2003年底應上海歌劇院之邀就任於上海歌劇院,期間成功舉辦多場交響樂和合唱專場音樂會以及指揮中國原創歌劇《雷雨》。2004年率上海歌劇院合唱團赴香港成功舉辦慶祝國慶合唱專場音樂會,獲巨大成功。
2008年起張亮擔任上海愛樂樂團常任指揮。並帶領該團首次亮相於北京國家大劇院開幕音樂季中。
2009年9月起張亮擔任上海交響樂團駐團指揮。並于樂團2010年新年音樂會中為世界著名指揮大師穆蒂(RiccardoMuti)作助理指揮。2010年7月起,正式成為上海愛樂樂團的副團長、常任指揮。
張亮指揮過的樂團有維也納交響樂團,維也納Ambassade樂團,維也納韋伯恩交響樂團,澳門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上海愛樂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等。並與中外知名音樂家格拉夫(PerterLukasGraf),大衛·萊弗利(DavidLively),埃杜瓦杜斯·哈靈(EduardusHalim),五島龍(RyuGoto),安東尼奧-波姆帕-巴爾迪(AntonioPompa-Baldi)、沃爾夫岡-舒爾茨(WolfgangSchulz),林恩·哈雷爾(LynnHarrell),羅茨(JeromeRose),齊格然·阿伯拉夫維奇·阿克哈諾夫(TigranA.Alikhanov),保羅·巴杜拉-斯科達(PaulBadura-Skoda),安德烈·麥可·舒伯(AndrewMichelSchub),古爾達·瓦英伯格·塔茲(GoldaVainberg-Tatz),鮑里斯·貝爾曼(BorisBerman ),羅伯特·布洛克爾(RobertBlocker),艾倫·周&埃爾文·周(Alan&AlvinChow),曹秀美(SumiJo),王健,郎朗,呂思清,秦立巍,孫穎迪,廖昌永,沈洋,黃英,魏松,宋思衡等合作演出。
2014年12月,當選上海音樂家協會第九屆副主席。2015年6月,當選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2015年8月,當選第二屆“靜安傑出人才”

指揮家張亮經歷

上海歌劇院指揮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上海愛樂樂團指揮
上海交響樂團指揮 上海愛樂樂團副團長、常任指揮
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兼職教授 上海華東政法大學客座教授 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小夥伴藝術團合唱團客席指揮 上海音樂家協會合唱委員會理事 上海市楊浦區文化輔導員 東風悅達起亞K5第一位形象代言人 韓國現代汽車形象代言人 特侖蘇牛奶形象代言人 第一屆上海靜安區“傑出人才”獲提名 第八屆上海“文化新人”稱號獲得者 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稱號獲得者 上海靜安區第15屆人大代表 上海市文聯第七屆委員會委員 上海市青年文聯副會長 上海音樂家協會第九屆協會副主席 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第二屆“靜安傑出人才”

指揮家張亮自述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張亮,現就職於上海愛樂樂團,頂著中國最年輕常任指揮家和樂團長的光環,張亮活得自信滿滿。自信與理性是最犀利的武器,讓他得以認清現實和未來。

不過三十出頭,卻已是常任指揮和樂團團長,頂著“國內最年輕”的頭銜,似乎這一切來得太快,就連他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議。“我本以為,要做到指揮已是四、五十歲的事情了。”可他做得實在好。在之前的人生構想中,不曾有過樂團團長的考慮,可現實擺在面前,他清楚自己將面臨什麼,角色的變化,意味著更多的擔當,“以前排練完之後就可以走人,現在還要處理行政上的工作。”他需要面對的,不再僅僅是台下的觀眾,還有自己的同事、夥伴,他要迅速學會如何與更多的人打交道,給予他們安定和希望。他曾為此有過考慮,該以如何的姿態出現,最終他選擇了回歸,“就是在做最真實的自我。”很顯然,這是經過理性思考下的自信。

這樣的自信來源於積極奮勇的前進,內心深處的不滿足,以此換回更大的動力,抱定了時刻蛻變的決心。“往前走的越多,就會向後拽得越多,以此達成平衡,更容易清楚地認識自己。”即便是面對性格上的質疑——他骨子裡太過柔和、謙虛,這與傳統印象中指揮家的豪放張揚、霸氣十足格格不入——他也靠現實一點點磨去舊世界的墨守陳規。阿巴多在那時是他的精神偶像和目標,“安靜中隱藏著風暴”。

指揮家張亮指揮家張亮
他曾被譽為“最能夠演繹歐洲音樂的中國年輕音樂家”,這讓他感到自豪,即使回國數年,他依然能夠表現出最好的狀態,收穫了滿滿的自信。
事實上,優秀的指揮家就是一個樂團的靈魂和工程師。每一個動作的上下,都意味著將有不同聲部的音效,帶來千變萬化的視聽感受。優秀的指揮家除了成熟的技術外,還要能夠做到萬眾合一。“你要能讓大家信服於你的要求,做到完美的統一。這是最高境界。所有人要像一個人在演奏,需要長期的磨合才能達到。心要在一起,一起呼吸。”音樂的生命力來源於人,這是一個成熟自信的男人於生活中的自我認知,他清楚地知道通往成功大門的方向,並為此做好了準備。

鋼琴開蒙
張亮5歲開始學習鋼琴,在父親的影響下廣泛接觸音樂。"父親常說學鋼琴不能只聽鋼琴",也正是有了這樣的引導,才為張亮的指揮生涯無形中打下基礎。
張亮在上海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學習鋼琴,成績並不拔尖的他始終對自己彈琴不夠自信。交響樂一直是張亮的最愛,附中時他就自己成立小樂隊。張亮說,那時候他就喜歡交響樂,覺得指揮這個專業特別有意思。
兒子的心思父親都看在眼裡。父親找到了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張眉,希望他能教張亮指揮,但那時張亮年紀還太小,張眉讓他等到高中再學。進入高中後,張亮一邊學鋼琴,一邊跟隨張眉學習指揮。1998年高中畢業,張亮以指揮、鋼琴雙專業第一名成績考取奧地利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
張亮說他沒有想到鋼琴專業也能考上。"本來只想考指揮專業,張眉老師說既然考就都試試。"這一試,成功提升了張亮對鋼琴的自信。攻讀雙專業後,張亮的鋼琴老師讓他又愛上了鋼琴。老師用一年多的時間改變了他的演奏方法。"我好像一下開悟了,對鋼琴充滿信心。"張亮說,雖然過程很痛苦,但結果很美好。

打底起步

畢業回國後,張亮進入了上海歌劇院。雖然留學期間也指揮過學生樂團,但面對真正的大樂隊,他依舊緊張。如何駕馭樂隊?是每個年輕指揮的頭等難題。張亮告訴記者,當時的他,排練前一晚就睡不著覺。反覆排練自己明天第一句話說什麼,第二句話說什麼,這樣說會不會太幼稚,那樣說是不是欠沉穩……在無數次的推翻中尋找最合適的開場白。
可能是之前準備充分,張亮與樂隊的合作還算順利。惟一的尷尬是有一次排著排著忘記了時間。事後張亮總結:年輕指揮起初排練最重要的是掐算好作品的排練時間,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在上海歌劇院期間,張亮可謂身兼數職。除了排練大樂隊,還要給歌劇演員做藝術指導,還有幸指揮合唱團的排練、演出。
2009年9月,張亮擔任上交駐團指揮。在上海歌劇院和上交的無數次"打底"經歷中,張亮最開心的是上交2010年新年音樂會請來了指揮大師穆蒂,張亮作為本場音樂會的助理指揮提前為穆蒂"打底"。為此,張亮精心準備,找來穆蒂的影像資料進行學習。事後,穆蒂對張亮的排練很是滿意。談到"打底",張亮有自己的心得體會。"‘打底’首先要把本場指揮的影像資料找來進行學習。‘打底’是幫助樂隊熟悉作品,切記不要引入自己的風格。"

領導難當
2008年,張亮進入上海愛樂樂團擔任常任指揮,2009年底出任該團副團長。30歲的張亮上任之初也是壓力山大。"起初我都害怕上班,怕大家來找我解決問題。"張亮說,做領導的理想就是人人都說你好,事實是不可能的。從當上領導的那時起,張亮提醒自己不高調、不強勢、不鎮壓。"無論是當指揮還是當領導,都不能靠‘凶’去鎮壓大家,大家只是職位不同,並沒有高低之分。"就這樣,張亮邊做邊學邊成長。張亮一直說自己運氣特別好,他感謝張國勇、陳佐湟、余隆給他的機會。"伯樂對於每個指揮都很重要,他們會讓你的指揮生涯更加豐富多彩。"
張亮每年都會去歐洲進行短暫的充電,多聽多看在他看來是最好的充電方式。"我真得很喜歡指揮這個職業。"這是整個採訪過程中張亮重複最多的一句話。

關於『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與人類似於一種神性與世俗性的結合,它既有讓時間卻步的高深,也有純屬為了聽覺上的高等娛樂之歡愉。有時它們並不是對立的,都講求的是人性的真實體驗,氣氛沉重或嚴肅一些,它就傾向於‘神性’,輕鬆與俏皮一些就成了‘娛樂’,兩者互不衝突,是人類精神生活不可少的一個因素。
當下的古典音樂,有一部分是對良好傳統的傳承,比如它精益求精的本性、探索人性情感的複雜與多維化,但更多的是對於其他的藝術種類的啟發與借鑑作用。
古典音樂沒有想像中的那么難以接近,我們平時生活中接觸到很多的鏇律和音調都來自古典音樂某個作品,比如手機鈴聲、電影的配樂,以及一些流行音樂採用的一些主題及表現方式。欣賞古典音樂需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配合對作曲家以及作品時代背景的了解,這樣會幫助大家更好地欣賞古典音樂。
關於『指揮家』這個職業
指揮家和演奏者對於情感的表達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都是通過對作品的二度創作來展現作品本身和自己對作品的理解,不管是獨奏樂器還是交響樂團都有偉大的作品。如果是針對樂隊演奏員來說,可能就會有些不同了,作為樂隊演奏員不能有太多自己的情感和處理,因為你是樂隊的一份子;而整個樂隊又是指揮的樂器,所以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傾聽其他聲部是作為樂隊演奏員的使命。
優秀的指揮家就是一個樂團的靈魂和工程師。每一個動作的上下,都意味著將有不同聲部的音效,帶來千變萬化的視聽感受。優秀的指揮家除了成熟的技術外,還要能夠做到萬眾合一。"你要能讓大家信服於你的要求,做到完美的統一。這是最高境界。所有人要像一個人在演奏,需要長期的磨合才能達到。心要在一起,一起呼吸。"音樂的生命力來源於人,這是一個成熟自信的男人於生活中的自我認知,他清楚地知道通往成功大門的方向,並為此做好了準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