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誦

弦誦

弦誦,漢語辭彙。 拼音:xián sòng 指弦歌和誦讀,泛指授業、誦讀之事。

詞目

弦誦

拼音

xián sòng

基本解釋

[sing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and chant] 弦歌和誦讀,指學校教學。

弦誦不輟。

出處與詳解

1、弦歌誦讀,稱詩禮教化或學校教育。

《禮記·文王世子》:“春誦,夏弦。”鄭玄 註:“誦謂歌樂也,弦謂以絲播詩。” 孔穎達 疏:“誦謂歌樂者,謂口誦歌樂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雲弦謂以絲播詩者,謂以琴瑟播彼詩之音節,詩音則樂章也。”

《晉書·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宋 蘇軾 《潘推官母李氏輓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弦誦常叨 孟 母鄰。”

明 顧絳 《過矩亭拜李先生墓下》詩:“蹉跎一失身,豈不負弦誦?”

明 唐順之 《封知縣張公墓志銘》:“以貧故,資生事為急也,故不得久從事於庠塾弦誦之業。”

清 惲敬 《重建東湖書院記》:“於是深衣博帶之士揖讓弦誦於其中,而書院復興。”

2.泛指吟喔誦讀。

章炳麟 《文學說例》:“至韻文則復有特別者,蓋其弦誦相授,素由耳治,久則音節諧熟,觸激唇舌,不假思慮,而天縱其聲。”

3、弦誦,古代授《詩》、學《詩》,配弦樂而歌者為弦歌,無樂而朗讀者為誦,合稱“弦誦”。後即用以泛指授業、誦讀之事。

《舊唐書·音樂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乾羽之容, 周 人立弦誦之教。”

宋 蘇軾 《潘推官母李氏輓詞》:“杯盤慣作 陶 家客,弦誦嘗叨 孟母 鄰。”

清 戴名世 《芥舟翁壽序》:“當 戴 氏之盛也,農服畎畝,士勤弦誦,恂恂禮讓,而家皆饒裕。”

姚錫鈞 《即事效湘綺樓體》:“弦誦喧中寂,河山刼後悲。”參見“ 弦誦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