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陽三公廟

弋陽三公廟也叫威惠廟,位於河南光州(今潢川縣),清順治《光州志》卷之二《建置考·祠廟寺觀》中記載:“弋陽三公廟,在北城西門裡。三神曰威惠侯、昭惠、孚惠侯,皆勅封。” 三公即開漳聖王陳元光、團練副使許天正、輔順大將軍馬仁。

弋陽三公廟之弋陽

秦代政區地理之弋陽 秦代政區地理之弋陽

潢川縣,古為光國,為黃帝之子伯倏、姞姓封地,夏中期至為古黃國,公元前648年黃國併入楚國,秦始皇開始設弋陽縣,西漢為弋陽侯國,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升弋陽郡(轄弋陽、期思、軑、西陽四縣),唐太極元年(712年)始為光州,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光州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光州為潢川縣,潢川初為河南省第九行政區專署治所,1932年潢川專署轄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縣、信陽、羅山、經扶、立煌9縣,解放後析潢川專署成立信陽專署,1952年與信陽專署合併,潢川縣隸屬信陽專署(1998年改信陽市)。

順治《光州志》之《城池 ·州舊弋陽城》篇:“弋陽在定城縣。漢為弋陽國,後魏置郡,唐改光州……今州南城即其地。黃城即定城,定城即弋陽,弋陽即光州也。”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後後曉榮專著《秦代政區地理》第七章之“淮漢諸郡置縣”第六節之“衡山郡”之“弋陽(縣)”條(第413頁)載:傳世戰國楚系古璽有“戈阝陽君鉩”(《璽匯》0002)李家浩釋讀“戈阝陽”為“弋陽”,可從。弋陽君為楚國封君,文獻失載。《漢志》汝南郡有弋陽縣,其地在戰國時屬楚地,在《圖集》第二冊“秦淮漢以南諸郡”的衡山郡。二者互證,秦衡山郡置弋陽縣,其故址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

由此可知,弋陽為光州古稱,“弋陽三公廟”之“弋陽”即光州,即今之潢川縣。

弋陽三公廟之三公

順治《光州志》卷之二《建置考·祠廟寺觀 》曰:“弋陽三公廟,在北城西門裡,三神曰威惠侯、昭惠、孚惠侯,皆敕封”。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十一之《壇廟志》記述:“北城西門內有三侯廟,一曰靈應侯,一曰順應侯,一曰顯應候。舊志謂皆敕封,但未詳其姓氏由來,今遂湮不可考。”

首先,三公廟廟號是什麼?建於什麼時間?誰批准?又是祭祀誰的壇廟呢?志書所謂威惠侯、顯應侯等又為誰?

中尊——威惠顯應侯

據福建省廈門市陳元光學術研究會2015年10月編《開漳聖王陳元光》、福建省漳浦陳元光文化研究會2015年8月編寫的《漳浦威惠廟開漳歷史紀念館資料彙編》、福建省雲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2012年4月編《雲霄威惠廟》在“陳元光歷代封號”中共同記載: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三月,賜陳元光祀廟額“威惠”。

據《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類三·宋·文忠集·卷九十四·掖垣類稿》(十六一頁)宋周必大(南宋丞相)掖垣侍詔詔敕,文曰:“光州城西威惠廟,中尊,威惠顯應侯,加封英格威惠顯應侯;東位,昭惠順應侯,加封武格昭惠順應侯;西位,孚惠靈應侯,加封忠格孚惠靈應侯。壬午年八月七日(南宋嘉定十五年,即1222年)”

對照順治、乾隆《光州志》及前述康熙《汝寧府志》文,弋陽三公廟所祭祀的三公和南宋周必大制詔中提及的三位神靈尊號一致,弋陽三公廟在光州城西,周必大制詔中提及廟宇亦在光州城西,由此可知,弋陽三公廟即三侯廟,即光州城西威惠廟。“弋陽三公廟”或“三侯廟”均為志書提及的“今遂湮不可考”後的民間俗稱,“威惠廟”才是皇帝詔勅所賜封廟號,主要祭祀光州弋陽(今潢川縣城關弋陽鎮)人開漳聖王陳元光。

據文淵閣版《四庫全書·史部(二九三) ·地理類(卷六十三) ·河南通志(七十六) ·陳元光傳》載:“唐,陳元光,字廷炬,光州(今潢川)人,年十三領光州鄉薦第一,總章間從父政領兵五十八姓以戍閩,政卒代領其眾,任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會廣寇諸蠻陳謙等攻陷潮陽,元光……垂拱二年,疏請建州治於泉潮之間,以控嶺表……未幾,蠻寇鴟張,潛抵岳山,元光輕騎以往,步兵後期,為賊所殞。百姓如失怙,特立廟祀之。事聞,詔增秩,謚忠毅。”這說明陳元光戰歿當年,即有親族百姓立廟祭祀陳元光。“事聞,詔增秩,謚忠毅。”事聞,是什麼時候呢?據唐歐陽詹《忠毅文惠公行狀》載:“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封贈陳元光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諡號忠毅文惠。”乾隆《光州志 ·典禮志》記載:“忠義祠祀:唐贈忠毅文惠廣濟王陳元光……” 福建省廈門市陳元光學術研究會編《開漳聖王陳元光》載:“唐開元四年(716年),朝廷賜封陳元光潁川候”。以此互證和推斷祭祀陳元光的弋陽三公廟宇有可能早在唐712年後即有,只是當時尚未有封賜“威惠”廟號。

前文已經舉證,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朝廷敕詔賜廟額“威惠”。而康熙《汝寧府志·卷十一·人物·忠節 》陳元光傳:“唐,陳元光,字廷炬,光州人,風姿卓異,博覽經書,年十三,領光州鄉薦第一……為賊所殞,百姓如喪考妣,立廟祀之。事聞,詔贈品職,賜謚忠毅。乾道四年(宋1168年),加封顯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有司春秋祀之…… ”南宋丞相周必大關於“光州城西威惠廟”詔勅的明確記載是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那么這座威惠廟或者“弋陽三公廟”的建成時間至遲在宋代即有。這也與我們《光州志》記載的:“宋孝宗時,加封為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命有司春秋祀之”是相吻合的。

所以,順治《光州志》記載的“弋陽三公廟”中的“威惠侯”、乾隆《光州志》記載的“三侯廟”中的“顯應侯”、 康熙《汝寧府志》提及的“顯著順應昭烈廣濟王”和宋周必大《文忠集?掖垣類稿 》制詔記載的光州威惠廟“中尊,威惠顯應侯”,相互應證,均同為陳元光。顯應可能是顯著順應的簡稱。

東位——昭惠順應侯(昭應侯)

據《大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進封陳聖王、許昭侯等敕》:“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聖王前鋒將,許天正,任宣威將軍團練副使,追封殿前都統太尉翊惠昭應侯。姚氏,應侯之妻,追贈為淑節妙惠夫人……”

據《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類三·宋·文忠集·卷九十四·掖垣類稿》宋周必大掖垣侍詔詔敕,文曰:“光州城西威惠廟……東位,昭惠順應侯,加封武格昭惠順應侯……”

清嘉慶薛凝度纂《雲霄廳志》“宦績”篇:“許天正,汝南人,總章己巳(669)年,奉勅副陳政,出鎮泉潮。政歿,子 元光襲左郎將,凡所申請,必與許天正討論而後行。元光居祖母喪,以天正代領泉潮事,平撫賊寇,置堡三十六所,教誨捍禦,變椎而復倫序,嶺海寂寧,表升中奉大夫兼嶺南行軍團練副使。天正博學能文,軍政之暇未嘗釋卷。軍中語曰:‘別駕秀輾文不加點,點須成典,視我邦憲。’元光平潮陽寇,題詩曰:‘參軍許天正,是用紀邦勛’。歷官泉潮團練副使、宣威將軍兼翊府記室……宋時追封昭應侯……”。福建省雲霄縣文物保護協會、威惠廟工作委員會2012年4月編《雲霄威惠廟·開漳先賢傳略》中“詡忠昭應侯許天正”:“許天正……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加封‘翊忠昭應侯’……”。

由此可證,昭惠侯即順應侯即昭應侯,為陳元光的副將(別駕、團練副使)許天正。

西位——孚惠靈應侯

《大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進封陳聖王、許昭侯等敕》敕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聖王部下分營將,馬仁,任任明威將軍,追封為殿前都檢使威武輔順大將軍。韓氏,輔順之妻,蔭封為策應妙英夫人。李伯瑤,定遠將軍,可追封為殿前點校威武輔勝上將軍。邵氏,輔勝之妻……”

《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四·別集類三·宋·文忠集·卷九十四·掖垣類稿》宋周必大掖垣侍詔詔敕,文曰:“光州城西威惠廟……西位,孚惠靈應侯,加封忠格孚惠靈應侯。”

福建省廈門市陳元光學術研究會2015年10月編《開漳聖王陳元光》之五《陳元光子孫及開漳部將?營將馬仁》篇:馬仁,河南光州(今潢川)人,……二十多歲以府兵營將隨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入閩,任玉鈐衛校尉,有幹略,威猛過人,屢立戰功,陳元光置(漳州)郡後,奏授漳州司馬,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馬仁為救主帥陳元光突圍,戰死沙場。……《漳州府志?宦績》:馬仁,“開漳名將,佐陳元光父子宣力效忠”,“以勞定國”。馬仁,又不輟習醫,傳為“開漳聖王”之醫官,“在疫病流行時義診出醫,普濟眾生,平息時疫”。景雲二年十一月五日,蠻獠嘯亂首惡雷萬興、苗自成之子為報“殺父之仇”,與藍奉高糾集夥眾潛至岳山,伺陳元光行蹤,突出襲擊。陳元光隨身士兵寥寥,馬仁為保護陳元光突圍,血戰陣前,大呼其下屬官兵“拚死保護陳將軍突圍,休要管我!”,最後僅剩餘二十餘騎,寡不敵眾,被藍奉高削其頭,腦袋掉了,身軀屹然立於馬上,威烈如神,仍然橫刀禦敵。因此,畲民崇信馬王公神威剛猛,抗惡綏靖,保國佑民,靈驗顯著,為國為民,赤膽忠心,而奉為地方重要的保護神,與陳元光、陳政同伺於廟中。閩南民口有評,馬仁,“剛強威猛,懲惡扶善,誅奸滅邪,綏靖四境,保民平安。”宋紹興年間,以明威將軍追封為殿前都檢威武輔順上將軍。民間稱輔順公,或馬王公,夫人韓氏,蔭封為策應妙英夫人。

綜上, 根據《大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進封陳聖王、許昭侯等敕》對陳元光及部將的封賞排序,以及陳元光以下部將功勞大小,閩豫民間長久以來的祭祀傳統,加之,馬仁除了能夠帶兵打仗,還習醫善藥,能祛病醫邪,靈應侯當包含對他的醫技精湛之獎賞,弋陽三公廟中的孚惠侯即為乾隆《光州志》中提及的靈應侯,均為輔順大將軍馬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