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龍居寺

廣漢龍居寺

龍居寺是,位於據記載:龍居寺“相傳為唐代禪宗八祖大寂禪師馬祖道一創建的佛寺”。寺內尚存其塑像。

建築及人文景觀

殿堂建築40多間,周圍楠木、香樟近百株。主要建築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三間九檀歇山式筒瓦屋頂,正方形建築,屋頂為角柱、檐柱和外檐橫枋上的斗拱承重(托住)。內壁有明成化二年(1466年)彩繪壁畫12幅,畫面各高3米,寬2.3至2.5米。繪有十二賀覺、護法、諸天、四眾弟子等。神態生動,筆法靈巧。屬國中珍品,已被收入《中國名勝詞典》一書。中殿後10餘米為藏經樓,左廂壁間有一“梅花碑”,鐫刻瘦梅數枝,有較高藝術價值。

中殿建於明正統十二年,坐北向南,寬深各10.10米,呈正方形。其格局系九宮八卦模式,融入“八天干”“十二地支”組成的擱榫式建築體系。這種格局是古代天子居住的“明堂”,為一般建築少用。四周不用裙板,而採用中國的傳統建材,從闌額到地袱高3米,通體編篾,然後塗上棕絲搗絨泥和白灰。主體工程完在後,隔了19年(明成化二年)方在壁上繪上“十二園覺菩薩”。歷時550年,無蟲蛀、無裂紋。而闌額部分樓台亭閣,猶金光熠熠,神采飛揚,煙雲舒捲自如,堪稱民間壁畫精品,《中國佛像藝術》讚美有“唐代遺風”。惜“大躍進”進期,毀掉佛像,作為倉庫堆積糧食,致畫斑剝。據壁畫師研究,此畫非一般顏料,乃礦物精粉,可管800餘年。

寺門上方嵌石刻“龍居古剎”四字,其字筆勢雄渾,莊嚴古樸。中殿外兩側耳門,石刻對聯二副,系清代著名書法家半支筆、縣人張懷泗撰書,至今完好無缺。

藏經樓側廡刊有“梅花碑”石刻。疏梅數枝,勁秀挺拔,為清代作品,頗為人們所讚賞。

左側配殿壁上,刊有縣人吳思訓撰的《題龍居寺有懷先正履空逸士並序》碑,讚揚了明末漢州遺民“履空逸士”(侯拱堂)“恥事異族,鄙薄功名,自甘泉石,終老山林”的高尚情操及其佚事。此碑具有史料價值。

1988年至1992年,龍居寺新建“羅漢堂”,並從緬甸請回玉佛十餘尊,其中有座玉石觀音高1.80米。1993年至1997年,利用三水鎮拆廟之機,運回石柱,於原藏經樓之後新建“大雄寶殿”一座。落成之日,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陳正智贈送《大藏書》一部40件共85卷,儲於新建之“大雄寶殿”內。經過連年不斷的維修和保護,使這座具有1200餘年歷史的“龍居古剎”,更加璀璨奪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