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農科院

廣東農科院

廣東農科院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是廣東省人民政府直屬農業科研事業單位。廣東農科院成立於1960年1月,前身是1930年由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創辦的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1952年5月改為廣東省農業試驗場,1956年4月成立中國農科院華南農科所。經過近8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院已成為綜合科技實力雄厚的省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據農業部對“十五”期間全國1077個獨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能力評估結果,我院有8個研究所進入前50名,其中3個研究所進入前10名,綜合實力繼續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列。

基本信息

簡介

廣東農科院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郵政編號510640,是廣東省人民政府

直屬農業科研事業單位,現任院長、黨組書記蔣宗勇博士。
廣東農科院成立於1960年1月,前身是1930年由著名農學家丁穎教授創辦的中山大學稻作試驗場,1952年5月改為廣東省農業試驗場,1956年4月成立中國農科院華南農科所。經過近8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院已成為綜合科技實力雄厚的省級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據農業部對“十五”期間全國1077個獨立農業科研機構綜合能力評估結果,我院有8個研究所進入前50名,其中3個研究所進入前10名,綜合實力繼續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列。

學科人才

全院設水稻、畜牧、蠶業與農產品加工、農業生物技術、蔬菜、植物保護、作物、果樹、獸醫、土壤肥料、茶葉、花卉、農業科技情報等13個研究所,重點開展動植物新品種選育、高效健康種養、植物保護、動物防疫、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土壤環境與肥料、情報科技和信息技術等的研究、開發與推廣套用工作。2008年底,全院在職職工1832人,其中,高級職稱專家349人,博士97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在職專家21人,有3位專家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8年引進博士19人、碩士76人,科技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2009年將進一步引進高層次人才,壯大科技隊伍。

科研條件

至2008年底,全院建有野生稻、甘薯、香蕉、荔枝國家種質資源圃4個,桑樹和茶樹國家種質資源華南分圃各1個,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3個,廣東省公共實驗室3個、重點實驗室10個,農業部部屬中心和分中心各2個,農業部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3個,收集保存國內外農業種質資源30,000多份,是華南地區最大的農業生物種質基因庫。院內建有集科研、試驗、示範、推廣、培訓、科普和成果轉化於一體、占地2000畝的廣東廣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以我院為依託,廣東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建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項目正在全面實施之中,項目總投資2.38億元。其中,儀器設備投入1.36億元,實驗大樓3.2萬平方米。2008年,我院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崗位15個,試驗站站長7個。

科技創新

改革開放30年來,全院共獲得科技成果獎勵1254項,育成良種900多個,其中通過國家審定88個,通過廣東省審定333個,占廣東同期審定品種的一半以上。“九五”和“十五”期間,我院獲國家農業類科技成果獎勵12項,占全省三分之一;獲廣東省農業類科技獎 129項,占全省39%。2008年,全院獲科技成果獎勵37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通過審定新品種52個,獲授權發明專利13項。

服務三農

廣東農科院一貫堅持農業科技為農業、農村和農民服務的宗旨,充分發揮成果、技術、人才與示範基地的優勢,認真完成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糧食創高產活動及農業科技示範、農村信息化、農業綜合開發、農民技術培訓等重要任務,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保障廣東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質量安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我院在全省100多個縣市建立了700多個試驗示範基點,構建起覆蓋全省的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網路。據統計,全院科技成果轉化率達80%以上,主要良種良法覆蓋面積占全省40-80%。

國際合作

2001年以來,廣東農科院與26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機構、國際科技組織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先後與國際水稻所(IRRI)、國際熱帶農業中心(CIAT)、亞洲蔬菜發展研究中心(AVRDC)等23個國外科研機構和大學開展實質性合作。2007年,國家科技部和廣東省科技廳授牌我院為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近年來先後承辦了第三屆國際香根草大會、首屆國際花生黃麴黴和基因組大會、國際香大蕉會議、第四屆亞洲球蟲病學術研討會、“優質肉雞育種國際研討會”和“中非農業聯合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等多個國際學術會議。2009年我院還將承辦4個國際學術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