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簡體字

廢除簡體字

一個政協委員竟然提案要廢除簡體字,用十年時間全面恢復繁體字。此案一出,全國譁然,反對者不在少數。客觀說,任何公民均有使用一定文字的權利,也有支持與反對一定文字的言論權利。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並指出了三點原因:先說簡體字的科學性。再說實用性。最後是廢除簡化字的經濟性。

概述

廢除簡體字廢除簡體字

一個政協委員竟然提案要廢除簡體字,用十年時間全面恢復繁體字。此案一出,全國譁然,反對者不在少數。客觀說,任何公民均有使用一定文字的權利,也有支持與反對一定文字的言論權利。但是,對於擁有一定社會責任的政協委員,應當考慮到一個提議是否有利於大多數人,還是有利於少數人,是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利,還是對社會經濟無益。就廢除簡體字復辟繁體字來說,提案者顯然是信口開河,一廂情願。因為他無法逾越簡體字記憶體的科學性,經濟性與實用性。只要這三性與簡體字共存,那么廢除簡體字只能是一個

幾大原因

廢除簡體字廢除簡體字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並指出了三點原因:

1、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繁體字里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

2、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

3、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現在台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其為“正體字”,深有意味,還要為“正體字”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祖國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

科學性

廢除簡體字廢除簡體字

先說簡體字的科學性。我們知道,漢字的形體構架,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與假借這六種造字方法。繁體字的造字基本不外於這六種造字法,復辟繁體字論者以此為科學,而分析簡體字呢,實則也同樣具有這六種造字方法,而不是象某些人所想像的亂造一通。就拿漢字主要造字形體結構來說,簡體字均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這四種造字範疇內。例如,我們舉例,比如門字,看上去是個象形字吧,這個繁體字象是一座有牌樓的門,而簡體字的門,也是象形字,象是一座沒牌樓的門。從現代來說,你看是有牌樓的門多呢,還是沒牌樓的門多呢?當然是沒牌樓的門遍布天下,而有牌樓的門在世界上寥寥無幾。如果你是一個老師,你向學生教授門這個字,學生對門與門,哪個字更容易領會,更符合現實呢?我想還是門吧。由門字為形符,跟著產生一大批形聲字:如們,閂,閃,閉,問,闖,閆,閔,悶,閏,闈,閒,閎,間,鬧,閘,閨,聞,闥,閭等,不是都很好理解嗎?可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復古,將門字變為繁體字,就是將上述字變為:們,閂,閃,閉,問,闖,閆,閔,悶,閏,闈,閒,閎。間,鬧,閘,閨,聞,闥,閭,這樣在學習使用與理解上,是否就一定比簡體字更科學呢?正常有一定認識能力的人恐怕不會這樣看吧。因為從科學上,一切事物不是結構越複雜越好,恰恰相反,而是越簡直越好,這才符合科學邏輯。既然繁體字比簡體字更繁雜,更不象形,更不具有科學性,那么不惜一切代價廢除簡體字,又有什麼意義呢?就象億,這個簡體字實則上就是一個形聲字,形符為人,聲符為乙。可是,繁體字的億寫作億,這個億也是形聲字,形符同樣是人,聲符卻是意,從學習與理解上,聲符只有讀音意義,不具詞義,乙與意,在讀音上沒有多少差別,為什麼繁體字的復辟者一定要用億才感到舒服順眼,而看到億就不舒服不順眼呢?這沒有科學道理嘛!

實用性

再說實用性。作為十三億人口的大國,識字與讀字是主要為社會經濟與文化服務的,十三億人口真正去讀古書的,恐怕不足三四千萬。由此可見,一定文字是為當世社會服務,而不是為了歷史社會服務,這一點恐怕稍微有點歷史唯物主義知識的人,都會懂得。我們平時打開電視,打開電腦,打開報刊,幾乎90%的內容都是與現代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有關,對古代東西的闡述,總量不足10%,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事實。為什麼復辟繁體字者,一定要十二億多人放棄對現代生活非常適用的簡體字,而去恢復不適用的繁體呢?這對現代社會生活難道有明顯的益處嗎?是的,我們不能忘記老祖宗的東西,但是,我們也不能強迫十三億都成為研究歷史的歷史學家啊!歷史可以保存在歷史學家的書齋里,當老百姓需要用的時候,可以讓他們拿出來。如果僅僅為了歷史而放棄現代的實用價值,這么做值得嗎?一種社會創意,如果脫離社會實用性,還有什麼意義呢?就象商品,它記憶體在雖然具有交換價值,但交換價值的存在根本要附麗於使用價值上,如果一種商品沒有一點使用價值,它的交換價值還能存在嗎(文物收藏不在此類)。就象一台電腦,如果一點不能用,它還能賣錢嗎?文字也是如此吧。有人會說,港澳台地區不是使用繁體字嗎?不也有實用價值嗎?是這樣,這是歷史形成的,大陸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主張港澳台必須廢除繁體字,使用簡體字。因為一個地區人們使用習慣了,就自然形成實用性,繁體字的復辟者不能無視大陸十三億人口的文字使用習慣。

經濟性

最後是廢除簡化字的經濟性。簡化字在認字速度上無疑比繁體字更快,更易識易懂易學,從而極大地減少了教學成本。這是其一。其二,簡體字比繁體更易書寫,寫一萬字文章,簡體字比繁體字可以節省一個小時以上的勞動時間。有人說,現在是用電腦,可以隨時轉換,這種想法似乎可貴。但不要忘記,中國現在有能力使用電腦的不超過三億人,絕大多數人還要用筆作記錄。這是其二。其三,中國使用簡體字以來,印刷的書籍難以估量,總價值可達上萬億元。中國學者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將古籍中的繁體字轉化為簡體字,這個勞動成本也非常巨大。如果象某些不負責的學者所主張的那樣,完全廢除簡體字,也就將五十年中國創造的一切文化全部清洗拋棄,新中國五十年來科學文化教育醫學經濟軍事等等文明全部變成空白,因為廢除簡體字,就意味著將來對這一歷史時期產生的任何作品與論文均無法閱讀。這一搞,無異於比秦始皇焚書坑儒危害更大,是典型的摧毀中國當代文明的巨大殺手。我們的政協委員們還能因此沾沾自喜嗎?由此可見,廢除簡體字,復辟繁體字,根本無法逾越三性這個巨大障礙。一些人從港澳台小地域來思考問題,因為港澳台使用繁體字,就一定希望大陸也保持同一性,否則心裡感到不舒服。這實質是牛角尖里做道場,是一種極端自私極端短視之舉。我們希望今後不要再出現這種殺滅中國當代文明了政協提案了。

字型影響

第一個問題是片面誇大繁體字在實現海峽統一問題上的作用。海峽兩岸的統一是大勢所趨。實現兩岸統一的根本出路在於中國大陸自身的繁榮強大。一個既貧又弱的中國大陸根本無法實現與中國台灣的統一。既然統一的基礎是中國大陸自身的繁榮富強,那么,就無需在文字形體上找什麼理由。試問提案者:大陸廢簡用繁就能有利於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的統一嗎?這裡既誇大了文字形體的作用,又將海峽兩岸的統一簡單化。實現統一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絕對不可能靠繁體字來解決。
第二個問題是申遺。漢字以繁體字為代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是完全應該的,但是,這和推廣使用簡化字是不是一回事。漢字作為一種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含量申請世界文化遺產是完全應當的。但是,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未必就一定要在現實生活中大量使用它。文化遺產首先是保護,其次是發揮它的作用。即使是發揮它的作用也未必是大量使用,而且將已經由十三億中國大陸百姓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簡體字簡單地廢掉,這是萬萬不可輕率做出決定的。簡單地在中國大陸廢簡用繁將會造成大陸中國空前的一場文化混亂,而且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一次文化混亂!
中國大陸儘管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推廣與使用了簡化字,但是,我們從來沒有廢止過繁體字,以中華書局為代表的全國各省古籍出版社每年都在印製大量的繁體字書籍,而且銷路很好,完全沒有因為這類書是繁體字就無人問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