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

為指導和推進全國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支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2012年4月13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該《規劃》分面臨的形勢與需求,國內外科技發展狀況,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及目標,優先領域與重點任務,廢物資源化技術示範工程,實施保障6部分。

基本信息

科技部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部 環境保護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商務部 中科院關於印發《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商務廳(委、局),中科院各分院,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指導和推進全國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支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商業部、中國科學院等聯合制定了《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行業)的實際情況貫徹落實。
附屬檔案: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
科技部 發展改革委 工業和信息化 環境保護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商務 中國科學院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與需求

廢物資源化通常指退出生產環節或消費領域的固體物質,通過技術、經濟手段與管理措施,在實現無害化處置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時,回收大量有價物質,提高廢物綜合利用率,具有公益性和經濟性雙重特性。加強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是深入實施節能減排,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低碳技術的要求,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廢物資源化是深入實施節能減排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但也付出了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十一五”期間,我國二氧化硫(SO2)、化學需氧量(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雖呈下降趨勢,但固體廢物產生量居高不下,以年均10%速度增長。其中,廢舊金屬與電子電器、工業固體廢物、建築垃圾、生活垃圾與污泥、農林剩餘物等大宗廢物年產生量超過40億噸,綜合利用率平均不到40%,且堆存量巨大。長期堆存的廢物不僅對周邊大氣、水體、土壤及生態系統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甚至還將對堆放地區的地下水源形成潛在危害,廢物的環境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加快廢物資源化可有效降低廢物堆存引發的環境污染問題,並將顯著降低對原生礦產資源開發的需求,對實現節能減排目標貢獻巨大。如,2010年我國回收廢舊金屬、廢塑膠、廢舊電子電器等八類社會消費品廢物,總量達到了1.49億噸,與直接利用原生礦產資源相比,相當於節能1.79億噸標準煤(占當年全國能源消耗的5%以上),減排二氧化硫393.1萬噸(占當年全國排放總量的17.9%)、廢水102.5億噸、固體廢物10億噸以上。“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節能減排的任務仍十分艱巨,迫切需要加快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提高廢物清潔化處置能力與消納規模。
(二)廢物資源化是緩解資源短缺瓶頸的要求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了資源產出率提高15%的預期性要求,《全國循環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將在“十二五”期間頒布實施。廢物資源化作為發展循環經濟的三大原則之一,也是參與國際資源大循環的基本要求,將為保障國家戰略資源安全提供新的選擇。
當前,我國優質資源短缺,重要戰略資源對外依存度日益加大。據測算未來5-10年,我國45種主要礦產中,有19種礦產將出現不同程度的短缺,鐵、銅、鉀等戰略金屬資源仍將保持較高的對外依存度。廢物資源化已經成為有效緩解戰略資源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徑。2010年,我國銅、鋁、鉛等主要金屬再生利用量占到有色金屬總產量的24.8%,相當於降低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的20-30%,已開發國家主要金屬再生產量已占到總消費量的50%以上。據預測到2015年,我國主要金屬再生產量將突破1200萬噸,相當於進一步降低對外依存度10-15%。但與世界主要已開發國家相比,我國廢物資源化仍處於國際資源大循環產業鏈的低端,且再利用產品附加值低,利用規模與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迫切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大幅度提升廢物綜合利用率與資源產出水平,支撐循環經濟較大規模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保障國家戰略資源供給安全。
(三)廢物資源化是發展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
廢物資源化是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提高廢物資源化的規模與水平,積極培育和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推動綠色發展的戰略選擇之一。近年來,我國廢物資源化產值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長,2010年實現產值超過1萬億元,約占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的60%以上,預計到2015年我國廢物資源化產值將達到2萬億元。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我國廢物資源化的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美國每年回收利用社會廢物再生資源達到1.25億噸,規模與我國基本相同,但單位廢物資源化產值是我國的4倍。
2009年,國務院頒布了《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之一,廢物資源化將進入更快速和更高效的發展階段,迫切需要提高廢物資源化技術水平,提升循環利用產品品質,推動廢物資源化又好又快發展。
(四)支撐廢物資源化是“十二五”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
提高廢物資源化水平的關鍵是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十一五”期間,我國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廢舊金屬再生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等核心技術與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成果,如,研製的500噸/日大型垃圾爐排焚燒爐成套裝備已實現國產化,市場占有率接近20%。但我國廢物資源化總體技術水平仍滯後於產業發展與資源供給的需求,普遍存在廢物資源化產品附加值低、消納量有限、再生產品市場效益小、專業人才與創新型企業缺乏等問題。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明了環境科技發展思路,提出了“綜合治污與廢物循環利用”優先主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了推進典型廢物資源化利用與構築連結循環產業體系的任務要求。《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要求實施“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按照各種規劃部署及相關要求,以科技進步與創新為支撐,完善廢物資源化產業創新鏈,推進廢物資源化利用,已成為“十二五”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

二、國內外科技發展狀況

(一)再生資源利用技術現狀與趨勢

――廢舊金屬再生利用技術。加快廢舊金屬預處理和利用專用技術研發,支撐廢舊金屬保級或升級利用,是國內外開展廢舊金屬再生科學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廢舊金屬低能耗清潔工藝已在已開發國家普遍套用。義大利開發的COS-MELT傾動爐火法技術,可直接利用廢雜銅精煉生產高品質的低氧光亮銅桿,顯著提高再生銅利用水平和質量。“十一五”期間,我國在消費領域累積的廢舊金屬資源超過2億噸,但廢舊金屬再生利用技術研究僅處於起步階段,在消化、吸收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再生銅低能耗精煉除雜、再生鋁反射爐低燒損熔煉、再生鉛低溫連續熔煉等技術和裝備實現了產業化。隨著再生金屬所占比例在我國有色金屬消費結構中的大幅提升,迫切需要突破廢舊金屬低能耗清潔生產技術與配套裝備,開發高品質再生金屬產品及二次污染控制技術,提高廢舊金屬再生利用品質與利用效率。
――廢舊電子電器拆解利用技術。隨著社會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回收體系的完善,廢舊電子電器智慧型分選與清潔提取技術已在歐美國家和日本的再生資源企業中大規模套用。我國已進入電子電器產品的快速更新與淘汰期,2010年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年產生量已達300萬噸,預計到2015年廢舊電子電器產生量將超過600萬噸。相對而言,我國廢舊電子電器產品拆解利用技術與裝備研究剛剛起步,迫切需要突破大型廢舊家電低成本破碎與高效分選一體化裝備、小型廢舊電子產品貴重金屬清潔分離與提取技術、非金屬材料高值化利用技術及二次污染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與裝備,支撐廢舊電子電器拆解產業升級。
――廢舊機電產品再製造技術。通過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歐美國家正在積極推動將淘汰或達到使用壽命的零部件使用到新產品上去,高溫噴射清洗、堆焊、熱噴塗、雷射等技術已廣泛用於汽車、工程機械等廢舊機電產品主要零部件再製造。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利用這些技術,已大規模開展軍用坦克、工程機械、重型汽車等廢舊機電零部件的再製造,形成年再製造零部件220萬件、回收利用廢舊材料6.1萬噸。目前,我國汽車、工程機械、大型機電設備等進入報廢高峰期,2010年報廢汽車超過300萬輛,工程機械報廢量達43萬台。近年來,我國一些科研單位在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工具機等再製造技術研發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汽車發動機、變速箱、電機等再製造技術已經初步滿足產業化需求。“十二五”期間,發展改革委、工業信息化部等門將進一步推進再製造試點工作,對工程機械、大型工具機、工業機電設備、礦采機械、辦公信息設備等主要零部件再製造技術研發和轉化套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廢舊高分子材料高值利用技術。廢舊高分子材料一般指塑膠、橡膠、紡織品等廢舊物品,開發清潔高效的梯級利用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實現廢舊高分子材料全生命周期利用是國內外廢物資源化技術的研究熱點。2010年,我國廢橡膠、廢塑膠、廢纖維等廢舊高分子材料年產生量達3000多萬噸,預計到2015年我國廢舊高分子材料產生量超過4000萬噸,對廢舊高分子材料高值利用技術提出了迫切的需求。目前,我國廢橡膠粉碎改性、廢塑膠回收利用等技術研發取得了一定進展,在廣東、山東、河北等地形成了一批廢舊高分子材料回收加工集聚區,利用廢舊輪胎生產的精細膠粉已推廣套用到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天津濱海新區等標誌性工程建設,巨型工程機械輪胎翻新技術在上海、新加坡等20餘個港口推廣套用。“十二五”期間,加快廢舊橡膠超細膠粉製備與改性利用、廢舊塑膠製備高端材料、廢舊紡織品分離與綜合利用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及產業化,將是提高我國廢舊高分子材料處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現狀與趨勢

――粉煤灰和煤矸石資源化利用技術。粉煤灰和煤矸石是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產生的主要廢物,2010年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產生量約10.7億噸,預計到2015年將達13億噸。近年來,我國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得到了高度重視,已在建材建工、礦井充填、低熱值發電等技術研發與套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高鋁粉煤灰提取氧化鋁和鋁矽合金技術已在局部地區實現產業化生產。但總體上,我國粉煤灰和煤矸石資源化技術仍以低端建工建材利用為主,市場效益不顯著,迫切需要加快粉煤灰和煤矸石資源化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發,推動利用方式由傳統建工建材利用為主向多組分協同提取、製備複合材料、控制污染與生態利用等技術方向發展。
――金屬廢渣綜合處置技術。國外主要礦產資源品位較高,清潔選冶工藝得到普遍套用,所產生的選冶廢渣有害成分含量較低,其資源化方式主要是瞄準有價成分的高值利用。我國金屬廢渣主要來源於有色金屬選冶、黑色金屬冶煉過程,因原生資源品位較低和選冶工藝落後,廢渣排放量大、成分複雜、有害成分含量高,主要以解毒堆存和生產建築材料等處置方式為主。2010年,我國僅鋼鐵和有色冶煉廢渣產生量就達到3.15億噸,綜合利用率僅為55%。由於現有處理方式規模效益不佳、二次污染嚴重、產品附加值低,產業化推廣不理想,選冶廢渣規模化處置已成為制約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瓶頸。“十二五”期間,圍繞赤泥、鋼渣、鉛鋅渣等大宗金屬礦產資源選冶廢渣,開發經濟可行、規模消納的無害化與資源化技術,將是推進金屬廢渣資源化科技創新的首要任務。
――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技術。工業副產石膏主要包括磷石膏、脫硫石膏、鹽石膏氟石膏等副產石膏。已開發國家工業副產石膏產生量較小,且天然石膏價格較高,資源化方式主要是替代天然石膏生產建材,基本已經形成成熟、穩定的綜合利用技術體系。目前,我國利用工業副產石膏生產建材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不大,已突破脫硫石膏和磷石膏製備水泥緩凝劑、紙面石膏板等核心技術,實現了工業化套用。由於我國天然石膏價格低,工業副產石膏年產生量高達1.37億噸。現有工業副產石膏利用技術模式仍以生產低端建築材料為主,受市場容量和產品銷售半徑的限制,很難實現大規模消納,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率僅為42%(以2010年計)。強化政策調控,加快發展低成本、高附加值資源化技術,提高資源化產品市場效益,將是進一步提高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徑。
――工業生物質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我國工業生物質廢物占整個工業固廢的11%,食品加工、釀造、紡織等行業是主要來源。工業生物質廢物資源化方式主要以生產飼料和肥料為主,綜合利用率不到10%。近年來,我國對工業生物質廢物提取高蛋白、熱解燃氣利用等技術開發給予了支持,特別是在釀造和中醫藥生物質廢物集中式燃氣利用技術研發與工程示範方面加大了支持力度,養殖園區生物質廢物生產燃氣技術已經規模化推廣套用。“十二五”期間,加快集中式工業生物質廢物燃氣利用技術開發,發展標準化、系列化和成套化裝備,已成為提高工業生物質廢物綜合利用率、發展生物質能源的重點任務。

(三)垃圾與污泥資源化技術現狀與趨勢

――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和果蔬垃圾等,潛含著大量生物質,可以被有效地轉化成多種能源形式。近年來,城市生活垃圾製備燃氣技術已成為第二代生物質能源發展的重點,在歐洲得到快速推廣。德國已建有55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與生物質燃氣利用工程,不僅滿足工程自身能源供給,而且正逐步形成對交通車輛和居民小區燃氣利用的供給能力。2010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近1.6億噸,垃圾處理以焚燒、衛生填埋等技術為主,分別占垃圾處理總量的3%和60%左右。隨著我國清潔能源戰略的實施,城市生活垃圾製備燃氣技術開發與工程示範得到了高度重視,但在混合垃圾分選技術、生活垃圾濕式和乾法厭氧消化技術、沼氣提純和高值利用技術等方面仍缺乏系統化研究,標準化和系列化的成套裝備主要依賴進口,亟需研製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標準化、系列化、智慧型化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與能源化裝備及安全控制系統。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我國正處於高速城鎮化時期,每年新建和拆遷改造等產生大量建築垃圾。2010年,我國建築垃圾產生量(含渣土)約為15.5億噸,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建築垃圾可製成再生骨料,生產建築製品,或直接用於道路基層和底基層等。目前,我國建築垃圾大多以填埋或堆放處置為主,資源化利用率尚不足10%,歐盟國家每年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韓國、日本已經達到了97%左右。根據我國建築垃圾和建築形式的特點,研發資源化利用技術,實現科學規劃、管理,有95%以上的建築垃圾可回收再利用。
――污泥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及工業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及氮、磷、鉀等營養成分,以及重金屬、病原微生物等有毒有害物質。2010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生量約3000萬噸,主要處理方式為堆肥、乾化焚燒、生產建材等。歐美國家污泥厭氧消化制生物質燃氣技術及成套設備已相當成熟,並大規模套用。近年來,我國開展了一些污泥厭氧發酵生產生物質燃氣、水泥窯和電廠協同處置污泥等技術研發與工程示範,亟需突破污泥低成本乾化預處理、多產業協同處理、二次污染控制等技術與設備,強化技術集成,建立完整的污泥處置與能源化技術創新鏈。
(四)廢物資源化全過程控制支撐技術現狀與趨勢
――廢物資源化標準標識。建立廢物資源化標準及標識是實現廢物資源化技術推廣套用的重要保障。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標準化組織從全生命周期角度開展了生態設計、環境管理、廢物回收、廢物再利用和再製造等共性技術標準和產品標識的研究,制定了一批廢物資源化國際標準,基本形成了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廢物資源化標準體系,對推動國際廢物大循環及廢物資源化利用產生了重要影響。目前,我國已發布廢物資源化標準90餘項,制定了再製造產品通用標識和汽車零部件再製造標識,但廢物資源化技術標準與再生產品標識體系尚不完善,廢物資源化標準覆蓋率不足10%,迫切需要加強廢物資源化技術標準研究,制訂資源化產品和再製造產品的標識認證標準及管理辦法。
――廢物資源化全過程監控技術。廢物資源化全過程監測是指在廢物產生、分類、回收、運輸、處置和利用等過程進行廢物自動識別、實時監控和風險控制,是建立廢物收運體系的重要手段。德國利用射頻識別(RFID)技術,建立了區域層面垃圾清運及計量系統,顯著提高了垃圾回收、運輸與處置效率。“十一五”期間,我國已開始探索RFID技術在垃圾計量監測的套用,但廢物回收網路尚未形成有利於資源化的體系,環境風險控制薄弱,需要通過智慧型監測和管理控制等進行完善升級,亟需研發基於物聯網的廢物收運系統監測技術和感測識別裝備,推動區域性廢物交換平台的建設,實現廢物回收、加工、再利用各環節的控制和監督,提高廢物回收、監測、交易的效率和環境風險控制能力。

三、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及目標

(一)發展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提升生態文明水平,圍繞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以創新發展為主線,以實現廢物資源化綜合效益為目標,統籌技術開發、設備研製、套用示範、基地建設、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等關鍵環節,協調和指導全國相關領域科技力量集中攻關,建立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體系,完善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鏈,推動廢物利用的全過程清潔化,提高廢物資源化利用效率,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有效支撐。

(二)基本原則

――立足節能減排、著眼產業發展。要將節能減排與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利用廢物中的有價資源,加快廢物無害化和規模化消納,實現廢物處置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培育發展新產業。
――著力自主創新、完善創新鏈條。要以打造產業技術創新鏈為著力點,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加快高新技術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制約廢物資源化產業化的技術瓶頸,提高高端產品比例與技術競爭力。
――依託示範工程、培育市場需求。要以示範工程為依託,帶動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最佳化設備工藝,驗證工程成效,加快成果快速轉化,形成對新技術、新設備的直接市場需求,帶動產業快速發展。
――最佳化創新環境、推動持續發展。要以實施科技項目為牽引,推進創新基地、創新人才與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最佳化自主創新環境,提高技術服務水平,增強廢物資源化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

(三)總體目標

“十二五”期間,重點選擇再生資源、工業固廢、垃圾與污泥等量大面廣和污染嚴重的廢物,以廢物資源化全過程清潔控制為基本前提,加強廢物循環利用理論研究,大力推進廢物資源化全過程污染控制技術研發,發展廢物預處理專用技術,加快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形成100項左右重大核心技術,開發100項左右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廢物資源化產品。選擇特色鮮明的城市(區域),推進100項左右示範工程建設;統籌技術研發、創新基地、創新團隊、中介服務、公共平台等建設,完善技術標準規範與產品認證體系,健全有利於廢物資源化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發展的創新環境,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普及,提高科技進步對廢物資源化的貢獻。

四、優先領域與重點任務

(一)再生資源利用技術

1.廢舊金屬再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銅鉛鋅等大宗廢舊金屬及廢稀貴金屬再生利用,重點突破廢舊金屬專業化分選拆解、保(升)級利用、清潔冶煉、二次污染控制等重大技術與裝備,提高廢舊金屬回收率與再生產品質量,支撐再生金屬產業轉型升級。
(2)技術重點
――廢銅廢鋁保級再生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廢舊金屬高效分選拆解等預處理技術與裝備,低能耗冶煉與產品保級(升級)利用技術與裝備,低品位廢舊金屬清潔冶煉與二次污染控制技術,開發再生銅導體、泡沫鋁合金和汽車航空用鋁合金等再生金屬產品。
――廢舊鉛鋅清潔生產技術:重點研發廢鉛酸蓄電池專用運輸車輛,廢鉛酸蓄電池機械化破碎分選技術與裝備,低溫強化熔煉及提取技術與裝備,餘熱梯級利用與二次污染控制技術及裝備,開發高純鉛錠、鉛基合金等再生鉛鋅系列產品。
――稀貴金屬再生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廢舊硬質合金、廢催化劑、廢舊磁性材料等廢物中金屬與基體拆解分離技術,鈀、鉑、鎵、鋰等稀貴金屬低成本清潔提取技術與裝備。
――稀土資源再生利用技術:重點針對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儲氫材料、稀土催化劑、稀土發光材料等廢舊稀土功能材料,研發鑭、鈰、鐠等稀土元素的選擇性浸出與高效萃取分離技術,以及伴生元素的綜合利用與污染控制技術。
2.廢舊電子電器產品綜合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廢舊電視、冰櫃、電腦等大型廢舊家電,以及小型消費類廢舊電子電器產品的綜合利用,重點突破低成本和成套化拆解分選、分離提純和產品高值利用關鍵技術和設備,支撐廢舊電子電器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2)技術重點
――大型廢舊家電高效拆解裝備:重點研發大型廢舊家電專用成套化複合式拆解裝備,超細超微粉碎機和乾式分選篩分設備,煙氣和粉塵捕集污染控制技術等。
――消費類廢舊電子產品金屬提取技術:針對報廢手機、鋰電池、螢光燈管、數碼產品等小型消費類廢舊電子產品,重點研發精細拆分和改性預處理技術與設備,高值金屬分離和提取技術,鉛鎘汞等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分離與去除技術及設備等。
――非金屬拆解產物高值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廢陰極射線管(CRT)顯示器玻璃鉛的提取及全組份利用技術,非金屬材料和發泡塑膠共混改性與生產新型功能材料工藝及技術等。
3. 廢舊機電產品再製造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大型裝備、汽車與工程機械等廢舊機電產品及零部件的再製造,將重點突破廢舊機電產品核心零部件再製造技術和設備,支撐核心零部件再製造率提高到80%以上,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技術重點
――大功率廢舊發動機再製造技術:重點研發廢舊發動機解體技術,綠色清洗技術,先進表面預處理技術,缺陷和應力無損測評技術,自動化納米電刷鍍、等離子熔覆和熱噴塗等再製造關鍵技術,研製企業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大型機械貴重核心部件再製造技術:重點研發特殊大型軸、傳動和液壓系統核心零部件的表面清洗與預處理一體化技術,疲勞和損傷部件的測定與評估技術,損傷磨損部件的雷射、等離子熔覆等先進表面工程技術及後加工技術。
4. 廢舊高分子材料資源化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廢舊塑膠、廢舊橡膠、廢舊纖維等廢舊高分子材料資源化利用,將重點突破廢舊高分子材料高效分離、複合改性、高端材料製備關鍵技術與裝備,提高清潔利用水平與再生產品品質,支撐綜合利用率超過95%,再生產品附加值同比提升30%以上。
(2)技術重點
――廢舊橡膠複合改性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廢舊橡膠常溫全封閉超細粉碎技術,膠粉改性高摻和比瀝青利用技術,膠粉與塑膠共混製備高性能熱塑性彈性體技術等。
――廢塑膠製備高端材料技術:重點研發廢舊塑膠自動化分選分離技術與裝備,廢塑膠瓶智慧型化自動回收裝備,廢舊塑膠超淨化處理改性再生技術與裝備,廢舊塑膠催化裂解技術,再生塑膠生產聚丙烯腈工業碳纖維技術,工程塑膠回收再利用整體設計技術等。
――廢舊纖維識別分選與深加工技術:重點研發廢舊紡織品纖維智慧型識別與連續分揀技術及裝備,廢舊化學纖維再熔融紡絲生產高品質纖維技術及裝備,廢舊纖維素纖維製備漿粕及高檔造紙用漿技術,再生紡織纖維制增強複合材料技術,廢舊碳纖維複合材料製品的拆解、回收與再利用技術等。

(二)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

1.粉煤灰和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粉煤灰、煤矸石等煤炭大宗廢物綜合利用,將重點突破廢物中鋁矽鎵等多種組分梯級提取與高值利用以及建材中規模化消納關鍵技術,廢物多產業循環利用技術模式,支撐大型煤炭基地粉煤灰、煤矸石資源化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2)技術重點
――粉煤灰綜合利用技術:重點研發粉煤灰空心微珠分級提取技術,高鋁粉煤灰/煤矸石低能耗提取氧化鋁技術,矽鎵伴生組份協同提取產業連結技術,粉煤灰性能綜合最佳化及大摻量粉煤灰製備建材關鍵技術等。
――煤矸石綜合利用技術:重點研發煤矸石低溫活化礦井填充技術,煤矸石/粉煤灰生態治理技術,煤矸石/粉煤灰製造岩面保溫材料及提取超細纖維造紙技術,煤矸石製備環保材料技術及尾渣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大型煤炭基地廢物多產業循環利用技術:針對大型煤炭基地,開展煤炭採掘廢物原位利用、廢水/廢氣梯級利用、廢物用於生態修復等多產業銜接技術,形成園區廢物多產業循環利用技術模式。
2.冶煉廢渣規模化消納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鋼鐵冶金廢渣、有色冶金廢渣等典型金屬冶煉廢渣,將重點突破有價組分清潔提取、毒害性物質控制等共性技術與裝備,形成規模化消納與資源化利用集成技術體系,支撐典型選冶廢渣綜合利用率提高30%以上。
(2)技術重點
――赤泥低成本脫鹼與規模消納技術:重點研發氧化鋁赤泥低成本脫鹼技術與裝備,高鐵赤泥及赤泥鐵精礦深度選鐵技術,綜合回收赤泥多種有價組份技術,有害組分污染控制技術,脫鹼赤泥制環保建材及環境修復材料技術,脫鹼赤泥規模化處置技術等。
――鋼鐵廢渣與塵泥升值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廢渣熔態線上改質與餘熱回收技術,鋼渣高效細磨與深度選鐵裝備,鋼鐵廢渣製備環保建材升值利用技術,冶金塵泥多金屬協同提取技術,鐵合金廢渣錳鉻矽資源梯級利用技術等。
――典型重金屬廢渣清潔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典型重金屬廢渣中有價金屬清潔分離提取與高值利用技術,利用尾渣製備鐵精礦技術,重金屬無害化處理技術,貧化渣多產業協同消納技術等。
――鐵、銅選礦尾礦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尾礦金屬梯級提取技術,伴生非金屬資源製備高強度結構材料技術,新型尾礦充填膠結材料製備及採空區充填技術,尾礦製備耐火和保溫材料技術等。
――大型資源基地廢物多產業循環利用技術與示範:針對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有色金屬資源基地、稀土加工基地等大型資源基地,開展特色廢物資源原位協同利用技術、多產業連結共生利用技術等研發,形成大型資源基地廢物多產業循環利用技術集成示範與模式。
3. 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磷石膏、脫硫石膏、氟石膏、鈦白石膏等工業副產石膏,重點突破副產石膏規模化製備高端建材、硫鈣元素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開發具有較好市場前景的產品,為工業副產石膏大規模消納提供新途徑。
(2)技術重點
――脫硫石膏製備高端建材技術:重點研發脫硫石膏免煅燒制乾混砂漿技術,大比例摻和製備新型建材技術,低能耗煅燒製備高強型半水石膏技術等。
――磷石膏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利用磷石膏大規模化生產石膏板技術、磷石膏雜質預分離與低能耗煅燒技術,連續分解制酸及尾渣利用技術,磷石膏制硫酸鉀、硫銨、碳酸鈣等化工原料多聯產技術等。
――氟石膏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研發氟石膏脫鹼與有害雜質分離處置技術,專用含氟新型改性劑製備與固化技術,製備環境功能材料技術,大比例摻和製備新型建材技術等。
4. 工業生物質廢物轉化及燃氣化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食品、紡織、中醫藥殘渣等典型工業生物質廢物資源化利用,重點突破生物質廢物燃氣化利用、化學生物轉化利用等關鍵技術與設備,支撐工業生物質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2)技術重點
――工業生物質廢物燃氣利用技術:重點研發集中式工業生物質廢物和工農複合生物質廢物熱解氣化技術,乾法生物發酵技術,熱解氣化與生物發酵聯合燃氣化技術,燃氣淨化與存儲技術,燃氣分離和協同利用技術,沼液濃縮和腐植酸製備技術等。
――工業生物質廢物化學生物轉化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工業生物質廢物生物化學水解與膠原蛋白提取及衍生利用技術,釀造廢渣分級分離與微生物定向轉化利用技術等。
――食品加工廢物多元轉化技術:重點研發食品加工廢物蛋白提取和再利用技術,製取高活性生物製劑等高值產品技術,以及基於資源化產品生產、流通和利用全過程的健康風險控制技術等。
――工農複合基地廢物循環利用技術:重點針對典型工農複合基地,研發農業秸稈便捷處理配套設施,耗能低、壽命長的秸稈固化和炭化生產裝備,林業採伐、造材和加工剩餘物製備高端材料技術與裝備。

(三)垃圾與污泥能源化資源化技術

1.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城市生活垃圾(包括餐廚垃圾),重點突破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均質預處理、有機垃圾厭氧消化、填埋氣體提純與燃氣利用、垃圾高效能源轉化及二次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形成適合我國城市垃圾特點的能源化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
(2)技術重點
――垃圾生產生物質燃氣技術:重點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和再利用管理體系,分選與均質預處理技術與裝備,複雜物料聯合消化及熱化學轉化技術與裝備,粗燃氣淨化提純與儲存技術,線上監測與自動化控制儀器,發酵廢渣廢水無害化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等。
――垃圾填埋氣體回收利用技術:重點研發垃圾填埋氣集中回收與低成本提純利用技術,垃圾填埋氣燃燒熱能利用技術,垃圾填埋氣高效燃燒發電最佳化運行技術,垃圾滲透液膜處理與濃縮液處理處置技術等。
――餐廚垃圾資源化技術:重點研發餐廚垃圾源頭油水分離與線上監控技術、垃圾雜質分離技術,高效制沼氣與提純淨化技術及裝備,利用餐廚垃圾生產飼料無害化處理技術與裝備,餐廚廢油催化製備生物柴油深加工技術與裝備。
2.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廢混凝土、廢磚瓦、建築渣土等建築垃圾,重點突破建築廢物分類與再生、資源化利用、以及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等關鍵技術,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和產業化平台。
(2)技術重點
――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技術:重點研究建(構)築物的拆除技術、建築廢物的分類與再生骨料處理技術、建築廢物資源化再生關鍵裝備、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高品質化技術,形成建築廢物資源化再生成套工藝與設備,建立和完善先進的建築廢物回收、再生和利用管理體系。
――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重點研究再生混凝土及其製品製備關鍵技術、再生混凝土及其製品施工關鍵技術、再生無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套用關鍵技術、以及新型再生建築材料套用技術,形成有關產品標準、設計及施工規範等。
――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與利用技術:重點研究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製備技術、高性能再生混凝土套用技術;再生混凝土耐久性控制技術、再生混凝土的長期性能等。
3. 污泥處置與資源化技術
(1)發展目標
針對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和工業污泥無害化處置與資源化利用,將重點突破污泥低成本乾化脫水、高效厭氧消化、生物質能回收、有機質資源化利用、熱解能源回收、污泥協同處置等關鍵技術與裝備,形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泥資源化技術路線,大幅度提高污泥資源化利用率,合理降低建設運行成本。
(2)技術重點
――污水廠污泥厭氧消化技術:重點研發城鎮污泥厭氧消化強化產甲烷定向調控技術,城鎮有機廢物與污泥協同厭氧消化調控技術與裝備,高含固量高效厭氧消化技術與配套設備等。
――污水廠污泥好氧發酵技術:重點研發污泥好氧發酵制肥過程調控技術及工藝最佳化控制技術,研發污泥高低溫熱解技術、熱解產物高值化控制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及裝備。
――污水廠污泥協同處置技術:重點研發節能高效污泥乾化技術與設備,乾化污泥高效焚燒技術與裝備,乾化污泥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污泥制陶粒技術及裝備,處置過程毒害氣體及重金屬等污染控制技術等。
――工業污泥資源化技術:重點研發工業污泥製備生物碳、高性能吸附材料等高值利用技術,污泥有毒重金屬脫除技術,污泥製備複合輕質建築材料技術與裝備等。

(四)廢物資源化全過程控制技術

(1)發展目標
重點突破廢物資源化標準和再生產品標識構建技術,城市廢舊物資再生資源物聯網監測與信息化集成技術,支撐標準覆蓋率提高到30-50%,顯著提升廢物資源化管理和技術服務能力,實現全過程控制,支撐廢物回收網路的完善與最佳化升級。
(2)技術重點
――廢物資源化標準與標識構建技術:重點研發廢物資源化標準與再生產品標識分類方法及體系構建技術,資源化技術與裝備標準轉化技術,資源化產品與再製造產品的質量安全控制與評估技術,資源化技術標準套用效果綜合評價技術。
――廢物資源化過程監控技術:重點研發廢物追溯標識構建技術,廢物感測識別技術與設備,基於物聯網的城市廢物收運系統構建技術,區域廢物或副產品交換(交易)信息化技術,廢物資源化環境安全評估和風險控制技術。

(五)廢物清潔循環利用理論研究

(1)發展目標
重點研究廢舊金屬再生利用過程理論,廢舊機電產品再製造的壽命評價與性能控制理論,工業固廢多金屬清潔提取與協同利用理論,可燃固體廢物能源化高效清潔利用機理,形成廢物清潔利用的重大基礎理論體系,引領廢物資源化重大技術與產品創新。
(2)研發重點
――廢舊金屬清潔熔煉理論:重點研發廢舊金屬多組份快速識別原理與分選電磁特性,多金屬再生提取定向調控機理,冶煉過程雜質元素影響規律與二次污染控制機理。
――工業固廢多金屬協同利用理論:重點研究粉煤灰、冶金廢渣等固廢物相構效關係及調控規律,多金屬短流程清潔提取新介質設計和分離原理,重金屬及污染元素全過程遷移規律與控制理論。
――可燃固體廢物能源化利用機理:重點研究可燃固體廢物高值化預處理調質和源頭控污機理,熱轉化過程中二惡英與重金屬的全過程排放控制及關鍵污染物的協同脫除,可燃固體廢物高效能源化、產物高值利用機制,以及近零排放系統集成與最佳化理論。
――廢物資源化污染控制理論:重點研究礦物開採-轉化加工-消費使用-廢物再生的生命周期全過程物質流分析方法,廢物資源化全過程經濟效益與節能減排效益評價理論,國際廢物大循環穩定運行風險識別與污染轉移控制理論,廢物資源化產品的生態化設計與標準化方法。

(六)創新能力與人才隊伍建設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產學研合作機制,統籌推進廢物資源化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完善再生資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城市生物質燃氣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運行機制,加快重大技術聯合攻關,提升廢物資源化企業創新發展能力。
――創新團隊與領軍人才:推動廢物資源化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大力培養青年創新人才和工程技術人員,培養一批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團隊。
――技術創新服務平台:以廢物資源化技術轉化和成果套用為重點,建立開放式、多層面、網路化、綜合性的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為推動企業廢物資源化的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
――公共檢測平台:以產業化技術前期研發與再生產品質量檢測及評估服務為重點,推進廢物資源化開放式的公共檢測平台建設。

五、廢物資源化技術示範工程

(一)發展目標

落實專項規劃各優先領域的重點任務,充分利用現有支持渠道,最佳化國家科技資源配置,創新組織管理機制,發揮大型骨幹企業優勢,聯合高校與科研院所,實施100項左右廢物資源化技術示範工程,重點突破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再製造技術、廢舊高分子材料能源化利用技術、冶金固廢有價元素協同提取技術、生物質廢物製備生物質燃氣技術等重大技術,推動技術、裝備、產品、人才、基地、市場和管理等融合發展,完善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鏈,有效提高技術創新對廢物資源化的支撐引領作用。

(二)重點任務與布局

針對再生資源、工業固廢、垃圾與污泥等大宗廢物,以科技項目為牽引,開展廢物資源化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集成示範,建立和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鏈,形成一批技術創新基地。
――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示範工程:圍繞廢舊稀貴金屬及稀土產品、廢舊電子電器與機電產品、廢舊高分子材料等大宗社會消費類廢棄物,充分利用市場配置作用,發揮專業化企業和園區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重點突破廢舊稀土和貴重金屬分離提純利用、廢舊特種裝備零部件表面檢測與尺寸修復等核心技術,開發一批高品質資源化產品。
――大宗工業固廢資源化技術示範工程:圍繞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選冶廢渣、工業生物質廢物等大宗工業廢物,以大型骨幹企業為主體,強化產學研結合與多學科融合,注重多產業協同連結,形成工業固廢多金屬選擇性強化分離、工業生物質熱解氣化等核心技術,推進工業固廢清潔化與規模化消納。
――垃圾與污泥能源化資源化技術示範工程:圍繞城市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築垃圾、城市污泥等城市固廢,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推進廢物資源化第三方技術與運營服務,重點突破生物質厭氧消化、生物質燃氣利用、殘渣無害化處置等核心技術,開發成套設備,推進城市垃圾與污泥處置及能源化利用。

六、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與協調

落實《循環經濟促進法》,組織實施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建立由國家科技主管部門會同聯合發布部門組成的廢物資源化科技工作協調小組,推進技術創新與產業政策、管理措施的協調,共同推進規劃實施。組建由多學科、多領域高層專家參與的國家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為規劃實施提供戰略決策與技術諮詢。推動區域廢物資源化創新體系建設,鼓勵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將廢物資源化研究納入省級科技發展規劃,將廢物資源化列入科技部與有關地方、部門的工作會商議題,協調推進廢物資源化技術研發、示範、推廣與能力建設。

(二)拓展和創新科技投入機制

實施廢物資源化技術示範工程,建立國家廢物資源化科技項目庫,充分利用現有渠道支持廢物資源化相關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示範與技改推廣等技術創新鏈的關鍵環節,提高廢物資源化技術支撐水平。加強科技和金融結合,建立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推進智慧財產權與高新技術企業股權抵押融資工作,充分利用保險工具和科技風險投資支持廢物資源化高新技術企業,鼓勵支持廢物資源化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完善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產品認定體系,納入相關鼓勵政策範圍。

(三)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

轉變政府科技服務功能,加快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大型骨幹企業牽頭承擔國家及地方科技項目,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加大鼓勵自主創新政策的落實力度,重點扶持專業化企業創新發展。實施“百千科研人員進企業”鼓勵科技人才在企業、科研單位之間交流,引導科技人才向企業聚集,推動研發平台、技術轉化平台、科技公共服務機構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促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檢測平台向企業開放,提升企業持續創新能力。

(四)強化管理,提高效率

建立科技項目研究任務和經費使用的第三方監理機制,加強對計畫任務目標、時間節點、成果產出的管理和考核,加強對科技項目實施環境效應監測評估,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專項規劃中期評估與實施成效評估機制,建立科技項目、技術轉化與扶持產業化的綜合績效評估機制,推動廢物資源化技術創新產業化基地與創新團隊建設,統籌項目、人才、基地建設。

(五)健全技術創新服務體系

加強廢物資源化重點領域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技術創新服務平台等建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支持廢物排放控制標準、廢物回收機制及廢物資源化標準體系研究,編制廢物資源化先進技術目錄與技術標準目錄,推動社會化廢物資源化技術評估與轉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先進技術推廣與產業化套用。

(六)加強國際合作與宣傳

廣泛開展廢物資源化科技合作與交流,將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納入多邊、雙邊國際合作渠道,加大國際科技合作計畫等對廢物資源化的支持;營造良好的廢物資源化國際合作氛圍,積極引進、消化和再創新國際先進技術,鼓勵和支持國內廢物資源化先進技術在國外推廣套用,積極穩妥地參與國際廢物資源大循環體系建設,促進廢物資源化創新跨越發展。

(七)加強科技宣傳普及

加強廢物資源化科技宣傳普及工作,大力宣傳廢物資源化科技創新先進人物與實踐,將國家推動低碳、綠色發展的目標要求,轉變為每個公民自覺行動,積極參與廢物資源化活動,樹立可持續生產與可持續消費的社會風氣。
廢物資源化技術發展路線圖(略)

專業名詞與術語解釋

再生資源:主要指可從中回收鋼鐵、有色金屬、稀貴金屬、稀土、塑膠、橡膠等再生資源的廢舊機電、報廢汽車、廢舊電子電器產品、報廢鉛鋅電池、廢舊高分子產品等社會消費領域廢物。
工業固廢:主要指排放量大、環境污染重、資源化潛力突出的粉煤灰、煤矸石、氧化鋁赤泥、脫硫石膏、鋼鐵廢渣、重金屬冶煉廢渣、工業生物質廢物等工業固體廢物。
垃圾與污泥:主要指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等有機質含量豐富、能源化資源化潛力大的量大面廣的生物質廢物;同時也包括產生量巨大的建築垃圾。
再製造技術:廢舊機電與電子電器產品再製造是指將淘汰或達到使用壽命的產品零部件利用高新表面工程技術、快速成形技術等先進制造技術改造,使其套用到新產品上去,實現再製造產品質量達到或超過新品。與原生產品製造相比,再製造技術可大幅度節約資源、能源,降低環境污染。
煙化揮發法:屬金屬火法冶金領域,指將固體冷料連續地投入將熔煉揮發區和煙化揮發區連為一體的煙化爐,空氣和煤粉連續進入煙化爐,爐內的物料經煙化爐的熔煉揮發區和煙化揮發區後連續完成熔煉、吹煉、揮發工藝過程。
缺陷和應力無損測評技術:主要指發動機曲軸等關鍵部件表面和亞表面在長期使用後會出現缺陷、應力集中等,再製造過程需要對缺陷點、應力集中點進行檢測與評價,同時不能損壞部件表面,即無損檢測技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