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石社區

廟石社區

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800萬元,人均5302元。 清代康熙初年,道士劉信常重建,更名為凝真觀。 1951年在觀中辦國小,共9個班,整個石人河流域12個社區的子弟在此上學,名為“凝真觀國小”。

社區概況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北4.1公里處,嶗山的東北麓。該村三

廟石社區全貌
面環山,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2.5公里,占地面積3.25平方公里,由西山、村中心、村東樓區3個自然村組成。2004年有178戶,496人,高姓占90%。

社區沿革

廟石社區《高氏族譜》載:相傳明永樂年間,高氏先祖由小雲南(山西大同以南)先遷入即墨城東關住三年後,遷入即墨城東三官廟外楸樹園(常家社區河西崖)定居立村,到第三代有兄弟七人(稱七大支),明成化年間,第七支高文遷此立村。唐氏先祖也於明朝永樂年間由安徽省鳳陽府壽州縣鵲兒窩鄉遷入即墨岙山衛鎮定居立村,於康熙二十年遷至高家社區,後於康熙五十二年遷入廟石社區。隨後,常、李、劉、曲、張等姓氏居民遷入此地定居。社區有“進了廟石地,沾了兩腳泥,吃著地瓜乾,租種廟主地”的順口溜。

社區經濟

社區經濟原以農業為主,工副業以採石為主。有耕地319畝,山嵐2400畝,生態公益林2319畝,栽植黑松、蘋果、杏、桃、櫻桃、山楂等樹。該社區1993年又新辟了240餘畝茶園,後又新建田園春茶廠。田園春茶,清香醇厚、健胃提神,受到八方遊客的青睞,遠銷國內外和港澳地區。社區建起了叢幫石業公司,興建了容量5萬立方米的水庫,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社區居民幾百年來吃水難的問題。硬化進社區路1萬立方米,修建河壩300米、橋兩座。建起了社區辦公樓,社區居民安裝了有線電視和程控電話。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800萬元,人均5302元。

社區景點

社區周圍景觀甚多。東面有一“凝真觀”,其建於元代元統年間(1333~1335年)由全真道金山派道士創建,當時名為迎真觀或迎真宮。清代康熙初年,道士劉信常重建,更名為凝真觀。凝真觀建廟年代早而且規模大,在嶗山諸廟宇中享有盛譽,其木雕神像之多、精、雅,在嶗山諸廟宇中亦為罕見。此觀附屬太清宮,屬嶗山道流中的金山派。每年三月三日時逢廟會,屆時鞭炮齊鳴,香客如潮,還有地方戲曲專場、民間雜耍、嶗東秧歌等娛樂活動。解放前,唐家莊和廟石社區在此觀中借房辦私塾。1951年在觀中辦國小,共9個班,整個石人河流域12個社區的子弟在此上學,名為“凝真觀國小”。此觀於1956年列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塑像、文物全毀,房屋完好。根據史料記載,在1959年清秋傍晚時分,在凝真觀偏西方向,曾出現過“山市”奇觀,當時夕陽返照山間,峰巒皆為淺絳色,雖隔數十里望之,岩石花草樹木,歷歷在目,比“海市蜃樓”更為壯觀。由觀西北行1.5公里,有熟陽洞,洞深,敞如廈屋,因道士劉信常(號熟陽)在洞中習靜養真,洞故此名。由觀南行,過對兒山可至靈聖寺,寺建於清代後期,為華嚴寺之下院。清代平度文人白永修在此留有《凝真觀》詩。在社區周圍還有鴇鴿峰、乘涼樓、龍舌石、喜鵲樓等奇石秀峰,使人有著身臨仙境之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