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制考議

”《左氏傳》曰:“禘而致哀姜焉,非禮也。 ”《注》曰:“昭居左,穆居右,夾處東西。 ”又考《桓二年》:“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太廟。

古籍簡介

《廟制考議》(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明季本撰。

四庫提要

本有《易學四同》,已著錄。是書總論凡七義,附錄七十七圖。其中如謂天子五廟,周加文、武二世室乃七廟,其說主鄭康成《注》。惟《書·鹹有一德》稱“七世之廟可以觀德”,則似商以前已有七廟,無以為解。乃謂自太甲逆溯至相土為七世,所謂七世之廟專指相土。今考《魯語》曰:“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將觀列祖之德,何遠不及契,近不及湯,而獨舉相土?又考《殷本紀》,相土以下曰昌若、曰曹圉、曰冥、曰振、曰微、曰報丁、曰報乙、曰報丙、曰主壬、曰主癸、曰湯、曰太丁、曰太甲,自太甲逆溯至相土十四世。而本謂太甲上溯相土為七世,其說舛謬。蓋緣偽古文《尚書》之言七廟,致生穿鑿。不知《呂氏春秋》引《商書》實作“五世之廟”,無庸如是牽合也。本又謂禘非審諦昭穆,惟有功德而廟不毀者,則當禘於所出之祖廟,而以受命之祖配之。《長發》之《詩小序》曰:“大禘也”,而述契及相土以至於湯,是特審諦其賢君而以湯配也。今考《魯語》曰:“上甲微能帥契者,商人報焉。”《祭法》曰:“冥勤其官而水死,以死勤事則祀之。”是湯以上,惟微、冥得永列祀典,而未聞商人列諸不毀之廟。今本謂相土有功德而廟不毀,擬於三宗,殊為疏舛。況相土本在毀廟之列,而《長發》為大禘之詩,得及相土,則毀廟、未毀廟之主皆得與矣。此正可以折本之說,而本反引以為難乎?至謂公劉、太王、王季廟皆不當毀,不特文、武,則益不經矣。本又斥朱子考妣同祫之說,謂禘祫男主得入,女主不得入,故周公營洛邑,特立文、武廟,父子同廟,而其廟無妣主。今考《春秋·僖八年》:“秋七月,禘於太廟,用致夫人。”《左氏傳》曰:“禘而致哀姜焉,非禮也。凡夫人不薨於寢,不殯於廟,不赴於同盟,不祔於姑,則弗致也。”據此,則夫人薨於寢、殯於廟、赴於同盟、祔於姑者,皆得以禘致太廟矣,何得雲妣主不得與於禘祫乎?《祭統》:“鋪筵設同幾,為依神也。”鄭《注》:“同之為言也。祭者以其妃配,亦不特幾也。”據此,則凡祭皆有配明矣。《洛誥》:“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又曰:“王入太室,祼。”孔《傳》曰:“王賓異周公殺牲精意以享文、武,皆至其廟親告也。”據云皆至其廟,則祭文、武別廟可知。本何得雲父子同廟?《雝詩序》:“禘太祖也。”鄭《箋》:“太祖謂文王。”而其詩曰:“既右烈考,亦右文母。”則明以文母配也。本又何得謂洛邑之文廟獨無文母乎?本又謂七廟之制,太祖居中,昭不必居左,穆不必居右,古人以右為尊,當於太祖廟之東,平行以次而東為四親廟。今考廟以昭穆為左右,雖不見於經。然考《周禮·冢人》曰:“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注》曰:“昭居左,穆居右,夾處東西。”則昭穆分左右之明證也。故賈《疏》即以墓之昭穆推廟之昭穆。今本謂廟之昭穆皆在祖廟之中,又何以解於墓之昭穆別左右乎?又考《匠人》曰:“左祖右社。”賈《疏》引《祭義》注云:“周尚左。”又考《桓二年》:“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太廟。”何休云:“文家左宗廟,尚尊。”據此,則於王宮之外立祖廟與社稷既尚左,而立祖廟與群廟則又尚右,何同一地而所尚頓異耶?真無據之談也。本又謂禘祫在太廟,容主多,則太廟宜大。高祖以下群廟,僅容考妣足矣,故其制小。《周禮·祭仆》言“小喪復於小廟”,《隸仆》言“大喪復於小寢、大寢”是也。今考《閔二年》:“夏五月乙酉,吉禘於莊公。”《定八年》:“冬十月辛卯,禘於僖公。”則《春秋》禘祭有於群廟者矣,而未見群廟之不容多主,則亦未見群廟之必小於太廟也。《周禮》言小寢、大寢、小廟非以規制之大小言,特以尊卑言耳。故鄭《注》但云高祖以下,高祖以上。《考工記》曰:“廟門容大扃七個,於凡廟之門同。”可以知凡廟之室亦同矣,而何大小之別乎?本又不信商祖契、周祖后稷。今考《周語》明云:“我太祖后稷之所經緯也。”《祭法》明云:“祖契而宗湯。”而本不信之,尤荒經蔑古之甚矣。其論歷代廟制,若謂漢光武但當立高祖舂陵節侯以上四世廟,不當為宣、元、成、哀立廟,則明世宗《明倫大典》之說,時勢所牽,又當別論者也。前明三《禮》之學,本最著稱,後世儒者往往承其謬說,故舉其最誤者辨之,庶可得其是非之實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