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大偉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民主政治的創試》,《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 《辛亥革命與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史林》2002年第2期。 《上海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綜述》,《史林》2002年第4期,署名第一。

廖大偉研究員、教授

廖大偉,1961年1月出生。1989年至200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現任東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歷史研究所所長、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中山學社副社長,上海歷史學會理事,上海宋慶齡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黨史學會副秘書長,上海市地方史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太平天國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市太平天國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家清史工程“人物傳記”三級項目組專家,2008年台灣中華發展基金赴台講學學者。主要著作有《新世紀的曙光》(合撰,署名第一)、《辛亥革命與民初政治轉型》《上海大辭典》(常務編委)、 《民國名人之迷》(合撰)、《東南社會與中國近代化》(主編,署名第二)、《浴血雄師》(主編)、《清末民初藏事資料選編》(副主編)、《1912:初試共和》、《侵華日軍的自白:來自“一二八”、“八一三”淞滬戰爭》(主編)、《五四運動》(合著,署名第一)等。 研究方向:
中國近現代史、上海史
榮譽及獲獎情況:
1、《上海通史》(民國政治卷)榮獲第五屆國家圖書獎、上海市第五屆哲學社會科學一等獎
2、《上海工人運動史》榮獲上海市第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3、《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榮獲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1997年青年優秀成果獎
近幾年承擔的科研項目情況:
1、異質文化交織下的都市生活子項目“上海資本家生活”,國家社科規劃辦
2、“上海大辭典”人物卷主編,上海市社科規劃辦,2005年
3、“戰亂時期上海市民生活”,上海社科院,2004年
發表的論著情況:
中國在抗戰中的大國崛起及其歷史啟示》,《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0期
《從華界垃圾治理看上海城市的近代化(1927-1937)》,《史林》2010年第2期,
《抗戰爆發前後的宋美齡——〈宋美齡〉、〈蔣夫人言論選集〉中的呈現及其評價》,胡春惠、陳紅民主編:《宋美齡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9年。又載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編:《中國民族的抗爭與復興——第一、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團結出版社,2010年。
《宋耀如的經歷與宋慶齡的出生地》,海南省文昌市人民政府、海南省宋耀如宋慶齡研究會、上海宋慶齡研究會編:《宋耀如及其時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9年。
《中國旅行社的運行機制與管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1940年代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署名第一。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歷史根源和特殊背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孫中山的理想社會與新世紀新階段和諧社會構建》,秦量、馬克烈主編:《孫中山:歷史、現實、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7年。另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一個歷久彌新的學術話題——孫中山的〈建國方略〉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民國研究》第13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議事與環境:辛亥議和中的上海因素》,鄭起東、史建雲主編:《晚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上海與辛亥議和》,《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4輯,上海三聯出版社,2008年。
《徐樹錚與蒙古開發》,張海鵬、陳育寧主編:《歷史上的西部開發》,商務印書館,2007年。
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轉型”學術研討會綜述》,《史學月刊》 2007年第5期,與邢建榕合作,署名第一。
《南京召開“孫中山博愛思想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近代中國》第16輯,2006年。
《辛亥革命爆發後中國民主政治的創試》,《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另載辛亥革命史研究會、武昌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心編:《辛亥革命史研究叢刊》第13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國史研究室、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編著:《一九一○年代的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袁世凱不是“刺宋”主謀考析》,蘇智良等主編:《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中國》第16輯,2006年,署名第一。
《“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孫中山宋慶齡研究動態》2005年第4期,署名第一。
《民立報對臨時政府的建言和監督》,《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論民初幫會與社會的緊張——以共進會與刺宋案為中心》,《史林》2005年第1期。
《“紀念中國同盟會成立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2005年第11期,與戴鞍鋼合作,署名第二。
《國民意識與晚清革命進程》,《近代中國》第14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論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殺楊儆宋”:楊杏佛被刺問題中的一個誤解》,《安徽史學》2004年第7期。
《光復會百年祭》,《社會科學報》2004年6月18日,署名第二。
《光復會學術研討會綜述》,《學術月刊》2004年第8期,署名第二
《紀念黃埔軍校建校8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綜述》,《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新視角、新方法、新觀點――紀念光復會成立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近代中國》第14輯,與戴鞍鋼合作,署名第一。
《“九一八”前後的李烈鈞》,台灣《展望》2003年第1期。
《海內外學者聚會申城研討辛亥革命與東南社會思潮》,《孫中山宋慶齡研究動態》2003年第5期。
《辛亥革命與東南社會思潮》,《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第5期。
《略論“九一八”前後的李烈鈞》,《近代中國》第13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刺宋案與民初政治現代化嘗試的夭折》,《近代中國》第13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20-30年代華界陸上公交的發展與上海城市現代化的演進》,《檔案與史學》2003年第3期。另以韓文載裴京漢主編:《上海的近代性》,韓國新羅大學出版社,2006年。
世紀偉人孫中山》,石培華主編:《從林則徐到孫中山:近代中國歷史人物掃描》,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南京臨時政府的籌建及其民主模式的設定--試論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與南京臨時政府的關係》,台灣《國父紀念館館刊》2003年第12期。
辛亥革命與上海政治地位的提升》,《史林》2002年第2期。另載林啟彥、李金強、鮑紹霖主編:《孫中山、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香港浸會大學人文中國學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2005年。
《上海史青年學者國際研討會綜述》,《史林》2002年第4期,署名第一。
《紀念李烈鈞、馮玉祥等辛亥革命先賢誕辰120周年座談會綜述》,《浦江同舟》2002年第11期。
《亟待建立史學評論機制》,《社會科學報》2001年1月5日
《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歷史巨變》,《大江南北》2001年第10期。
《多變的手段與既定的國策——論1937年日本的華北分離政策與全面侵華》,《社會科學》2001年第3期。
《由一致擁蔣到反蔣獨裁:抗戰時期的中間黨派》,《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年第1期。
《辛亥議和的地點變動及其原因》,《史林》2000年第3期。
《論民初上海“政黨”》,《上海研究論叢》第12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述論》,《史林》1998年第3期。
《變被動為主動:八一三抗戰的爆發》,《史林》1997年第3期。
《從行乞兒到桂系首領—試析陸榮廷發跡的原因》,《史林》1996年第1期。
《論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劉泱泱主編:《辛亥革命新論》,湖南出版社,1996年。
《徐樹錚與皖系的興衰》,《史林》1994年第1期。
《抗戰期間桂系與cc系在安徽的矛盾和鬥爭》,《安徽史學》1993年第3期。
《桂蔣矛盾的歷史作用評析》,《史林》1992年第3期,與高紅霞合作,署名第二。
《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對華政策及其表現》,《史林》1992年第2期。
《關於袁世凱一奏摺的時間》,《史學月刊》1991年第3期。
《關於小刀會處置吳健彰問題的考析》,《安徽史學》1991年第3期。
《袁世凱與預備立憲》,《史林》1990年第3期。
《論抗戰時期中間黨派政治態度的轉變》,《安徽史學》1987年第3期。
《鴉片在華述事》,《歷史教學》1987年第12期。
《試談抗戰初期中間黨派的一致擁蔣及其原因》,《歷史教學問題》1986年第3期。
《試論嚴禁論者黃爵滋的歷史地位》,《上海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第3期。
《“李鴻章遺書保薦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辯誤》,《安徽史學》1985年第5期。
國際交流與合作:
1、2001年6月6日至9日出席香港浸會大學“二十世紀中國之再銓釋”國際研討會
2、2001年11月12日至14日出席香港浸會大學“辛亥革命、孫中山與二十一世紀中國”學術討論會
3、2002年9月隨上海社科院代表團出訪俄羅斯
4、2002年12月8日至16日出席韓國新羅大學“20世紀初上海社會與近代性”國際學術討論會
5、2004年4月12日至21日出席台灣國父紀念館“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國際研討會
6、2008年,台灣中華發展基金赴台講學學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