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抗清基地

廈門抗清基地是順治七年(1650)七月,鄭成功在廈門建立,自順治四年至七年(1647-1650),他率領海上義軍,連破福建的同安、海澄、漳浦、泉州及閩南沿海一帶地方,進據金門、廈門。鄭成功把廈門改名為思明州,成為抗清的政治中心和基地。

簡介

順治七年(1650)七月,鄭成功在廈門建立抗清基地。鄭成功,原名森,字大木,鄭芝龍子。年少聰穎,頗得隆武帝的賞識,賜姓朱,改名成功,因此被稱為“國姓爺”。鄭芝龍降清,成功苦諫不聽,於是在廣東南粵招兵買馬,打出“背父救國”的旗號,組織抗清義軍。順治四年正月,鄭成功自南粵募兵返回福建安平,會故臣將吏設明太祖帝位,矢盟恢復大明江山。他自稱“招討大將軍罪臣”,設官分領各軍,閩中舊將“多歸心”,勢力日漸強大。永曆稱帝後,鄭成功又奉永曆年號,先後被封為威遠候、延平候。自順治四年至七年(1647-1650),他率領海上義軍,連破福建的同安、海澄、漳浦、泉州及閩南沿海一帶地方,進據金門、廈門。鄭成功把廈門改名為思明州,成為抗清的政治中心和基地。他在廈門設立“六官”分理庶政,遣官在各地徵集糧餉和兵器,分其軍為左、右、前、後、中五軍,自領中軍。此後,金、廈地區的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社會經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抗清義軍不斷壯大,勢力擴大到廣東的潮州、潮陽、惠來、揭陽一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