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淵源於1921年建校初期的商學部。1949年以後,在廈門大學前校長、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先生的帶領和精心培育下,廈門大學經濟學科得到了迅速發展。1982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原廈門大學經濟系升格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這是中國大陸重點綜合性大學建立的第一所經濟學院。20多年來,該院一直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經濟學教學與科研基地之一。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學院簡介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成立於1982年5月,是全國重點綜合性大學中經教育部批准最早建立的學院。經濟學院淵源
?2014Baidu-Data?NavInfo&CenNavi&道道通
於1923年成立的經濟系。經濟學院現有經濟學系、計畫統計系、財政系、金融系、國際貿易系、經濟研究所、教學實驗中心等七個單位,並有特區經濟研究所、國民經濟與核算研究所、財政科學研究所、公共財政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證券研究所、國際經濟研究中心、澳大利亞研究中心、廈門大學興業銀行金融創新研究中心等。全院現有教職工19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34人,教授48人,副教授55人。

師資力量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經濟學院師資力量雄厚,前廈門大學校長,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精心培養了一批知名的經濟學家,成為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與套用經濟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經過多年的發展,經濟學院目前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結構比較合理的學術梯隊,既有享有盛譽的老一輩經濟學家,又有一批在學術界有影響的中青年學者。學院教師教書育人,教學效果優良,學術氣氛濃厚,科研成果豐碩。在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都處在全國同行領先地位,是廈門大學的重要支柱之一。
目前,學院擁有套用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
點,2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6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1個本科專業,1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套用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現有在校全日制學生3853人,其中博士生286人,碩士生555人,本科生3012人。學院積極開拓和發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康奈爾大學、阿凱迪亞大學、加拿大達爾豪西大學、聖瑪麗大學、法國巴黎商學院等建立院際協作關係。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羅馬尼亞、南斯拉夫、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及香港、台灣地區高校建立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

學科設定

概況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包含學科、專業名稱
專業代碼 學科、專業名稱



0201 理論經濟學 020101 政治經濟學
020102 經濟思想史
020103 經濟史
020104 西方經濟學
020105 世界經濟
020106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
0202 套用經濟學 020201 國民經濟學
020202 區域經濟學
020203 財政學(含:稅收學)
020204 金融學(含:保險學)
020205 產業經濟學
020206 國際貿易學
020207 勞動經濟學
020208 統計學
020209 數量經濟學
020210

經濟學系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創建於1923年,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經濟學系之一。建國後,在廈門大學前校長、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教授的帶領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中國化研究成就斐然,為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
改革開放後,廈門大學經濟學人銳意進取,學科建設迅速發展。建系至今85餘載,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從事經濟理論教學與研究以及政府、企事業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為經濟系和廈門大學贏得了很高的社會聲譽。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擁有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即一級學科涵蓋下的所有二級學科均可招收博士研究生,設有博士後流動站,並獲得理論經濟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稱號。下設二級學科碩士專業為: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西方經濟學、經濟史、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管理經濟學(自主設定專業)。經濟學系本科專業為經濟學,該專業是教育部選定“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之一,每年有30%—50%的畢業生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學位。
經濟學系現設政治經濟學、經濟思想史與經濟史、西方經濟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等教研室,設有“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中心。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專職教師26位,有博士學位的占90%,一半的教師有海外學習經歷。教師有來自英國、美國、日本的歸國博士,也有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和中國社科院等頂尖研究機構的優秀博士畢業生。近3年,先後承擔各級科研課題3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35本,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獲各級科研成果獎21項。
經濟學系學生培養模式特色鮮明,特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加強經濟基礎理論與方法的學習訓練下,一慣堅持組織學生開展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科研訓練,並取得豐碩成果。其中,經濟學基地班學生共完成30餘本論文集、400多篇科研論文,有170餘篇論文在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

財政學系

廈門大學財政系源於1928年的“銀行學系”,1951年設立了廈門大學財政金融系。1981年開始招收財政學碩士研究生,1984年開始招收財政學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立了廈門大學財政科學研究所。1987年成為全國首批惟一的財政學國家重點學科點,在2001年與2007年的評審中,再度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4年成立了廈門大學勞動經濟研究中心,2005年勞動經濟學科被評為福建省惟一的重點學科點。財政系設有財政學(含稅務)、公共經濟學、資產評估、勞動經濟學、網路經濟學和法律經濟學六個博士點和六個碩士點。財政系的本科專業有財政學、稅務和網路經濟學。在校學生規模840人,其中博士生60人,碩士生220人,本科生560人。現任系主任為童錦治教授。
財政系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健全。現有教學科研人員34人,其中教授12人(其中10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13人,講師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30人,占50歲以下教師的90%。這是一支年齡和知識結構合理,學術梯隊完整,群體優勢明顯的師資隊伍。老一輩的學術帶頭人鄧子基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財政經濟學家,在我國財政經濟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張馨教授是全國著名的中青年財政學專家,鄧力平教授、楊斌教授是全國著名的稅務專家。
財政系科學研究水平高、成果豐碩。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在財政基礎理論、稅收理論與政策、公共投資、公共經濟與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優勢,具有深厚的學術底蘊和紮實的理論基礎。現已成為我國研究財政理論與政策、培養財政經濟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也是我國高等學校財政學專業重要的具有骨幹和示範作用的教學、科研基地。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武書連的大學排行榜中,2005,2006,2007,2008連續四年,財政系均排名第一。近十年來完成省部級以上科學項目70項,出版專著60部、教材65部,發表了數百篇重要論文。獲國家級獎勵和省部級獎勵70多項,多項成果為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在教學改革、精品課程建設上也取得了相多豐富的成果。擁有財政學(含稅務)國家級教學團隊、財政學(含稅務)國家級特色專業;財政學、稅收學、網路經濟學、稅收籌劃國家級精品課程;福建省財政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已獲評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二等獎各1項;財政理論研究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

財政系人才培養數量質量並重、成效顯著。畢業生就業面廣泛,系友在財政金融界有廣泛的影響力。1987年至今已培養財政學博士300名,碩士650名,本科生2070名。

金融學系

廈門大學金融系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前身是1921年商學部下設的銀行科。從1928年銀行系的正式設立到今天,廈門大學金融系已經走過了83年輝煌的歷程。其間,於1983年和1986年,金融學專業先後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金融學專業與財政學專業聯合申請國家級重點學科,並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財政學(含金融學)重點學科。2001年在新一輪的重點學科評選中,金融系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2007年國家重點學科再次評選,我系以卓越表現繼續獲此殊榮。本學科點是中國東南沿海和經濟特區唯一的國家重點金融學科。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金融系始終堅持的建設目標是:建成國際先進、國內一流、並具有東南沿海和台港澳及東南亞區域特色和優勢的金融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金融研究中心。目前,金融系已成為以五大專業為支柱、以博士生導師為核心、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以優質教學科研質量為保證的國家級重點學科建設點,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金融系重點學科建設涵蓋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三個層次。本科培養設有金融學、金融工程學和保險學三個專業;碩士培養設金融學、國際金融學、金融工程學、保險學和投資學等五個專業;博士培養設金融學、金融工程學、保險學、投資學和國際金融學等五個專業。三個層次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投資和國際金融等領域。本重點學科現有教學和科研人員39人,其中教授18人(博導14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14人、助理教授7人,高職稱占比達82%。師資力量雄厚,成果豐碩,每年都出版系列專著、教材,並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大量的學術論文,其中以張亦春教授牽頭的兩項教學科研成果曾榮獲國家級一等獎。
為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儘快與國際接軌,金融系積極拓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現已具有穩定的國內外學術交流關係。先後與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麻薩諸塞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英國的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和艾塞克斯大學,加拿大的達爾豪西大學和聖瑪麗大學、法國巴黎商學院、日本東京大學、中央大學、立命館大學等建立了院系際關係,與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菲律賓、台港澳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開展了學術交流活動

統計系

廈門大學計畫統計系由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先生等創辦於1950年,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創業和不懈努力,現已發展成為國內具有相當影響的統計、信息、投資分析類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其學科和專業設定結構完整,包括:統計學、國民經濟學、數量經濟學和經濟信息管理學四個博士點(均可招收博士後)與四個碩士點,以及統計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兩個本科專業(其中,統計學專業包括經濟管理統計和投資決策分析兩個方向)。還有錢伯海先生創辦於1983年,國內最早建立的國民核算專門研究機構“廈門大學國民經濟與核算研究所”,以及2010年7月成立的“數據挖掘研究中心”和“統計調查與分析實驗室”。
廈門大學計畫統計系先後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科研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其他省部級科研項目,其有關研究成果曾獲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鑒於各方面的建設成就,其統計學科分別於1987年、2001年和2007年連續三次被國家教委和教育部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8年經教育部批准,廈門大學統計學教學團隊被教育部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統計學專業被評為國家級特色專業。2009年,國家統計局批准在廈門大學設立“國家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研究基地”。
全系現有教師29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7人,已取得博士學位的教師20人,碩士生導師16人,在讀博士2人。梯隊健全、實力雄厚。著名統計學家、經濟學家錢伯海教授和黃良文教授等是廈大計統系的老一輩學術帶頭人,在國內統計和經濟學界享有盛譽。而今,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也嶄露頭角,迅速成長為教學科研的骨幹力量。全系教師秉承嚴謹治學的優良傳統,通過長期探索和反覆實踐,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風格和辦學特色,積累了豐碩的科研和教學成果。在統計理論方法和國民經濟核算這兩個具有傳統優勢和創新能力的主要研究領域,成果尤為顯著。為適應新時期學科建設的需要,近年來,其教學科研正不斷向現代統計方法及其套用、可持續發展統計和環境經濟核算、經濟計量學、時間序列分析、實驗經濟學、投資決策分析、數據挖掘、空間統計學和經濟信息管理等前沿領域拓展。

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廈門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成立於2004年,是在原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和廈門大學經濟系世界經濟教研室基礎上整合而成的。國際經貿系前身廈門大學國際貿易系創辦於1947年,經濟系世界經濟教研室成立於1981年,均屬國內最早或較早建立的國際經濟貿易理論及套用學科教學科研單位。1955年,廈門大學財經學院改為經濟系,貿易系改為經濟系屬下的貿易經濟專業;1959年,貿易經濟專業在全國高校專業調整中停辦;1976年,國際貿易系在國家外貿部、福建省外貿局幫助下復辦。2004年11月經校長辦公會研究決定,由國際貿易系與經濟系世界經濟教研室合併組建廈門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系。
1981年,我校國際貿易學專業、世界經濟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獲準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新設服務貿易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2004年新增國際經濟學專業碩士、博士學位授予點。現擁有國際貿易學和世界經濟2個福建省重點學科。在2005年全國最新的專業學科排名中,廈門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科處於全國同類學科前列。
目前,國際經濟與貿易系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兩個本科專業,國際貿易學、世界經濟、服務貿易學、國際經濟學4個博士和碩士點;國際貿易、世界經濟、服務貿易、國際商務、商務英語等5個教研室;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中心、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美國康乃爾(Cornell)合作中心等專門研究機構;電子商貿與網路行銷多媒體實驗室(本科教學評優工程項目),多媒體視聽實驗室(211工程項目)。
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擁有一支教學與科研素質較高、年齡與學歷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共有教授12人,博士生導師7人,副教授13人,講師5人,其中60%以上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現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閩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中央直接聯繫掌握的高級專家2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同行評議專家1人;此外,聘請王洛林等國內外近20位著名專家為兼職或客座教授。本系教師在國際經貿理論與實務、經濟全球化與國際經濟關係、國際投資、國際金融、國別經濟與貿易(美日歐盟)、國際貨幣合作、世界貿易組織、國際市場行銷、中國對外貿易理論、服務貿易、商務英語及基礎英語等研究領域都有良好的學術建樹,尤其在世界經濟與貿易理論、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與稅收、國際貨幣關係、國際投資研究、歐盟研究、世界貿易組織的反傾銷規則、國際市場行銷、國際產業競爭力、服務貿易等方面的研究處於國內前沿。2003—2005年,國際經濟與貿易系教師共發表了學術論文20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含論著、教材、譯著)10多部,主持國家、省部級和橫向課題30多項,獲得省部級獎勵10多項。

組織機構

概況

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是當時經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校中第一個研究機構,第一任所長由校長王亞南先生親自兼任。現任所長為陳其林教授。經濟研究所歷史悠久,成果豐碩,特別是政治經濟學專業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和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為福建省重點學科。經濟制度及運行機制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在全國占據比較領先的地位。經濟研究所
本所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梯隊健全,現有教師18人,其中教授6人,博士生導師6人。副教授6人,講師4人,具有博士學位8人。本所設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二級學科碩士點3個:政治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本所把培養高素質人才作為重要目標,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意識,實行論文答辯末位淘汰制,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為高校、政府機構、金融機構及企事業單位輸送了大批高質量人才。

巨觀經濟研究中心

廈門大學巨觀經濟研究中心成立於2001年9月,是以廈門大學經濟學科為基礎而構建的一個具有綜合研究性質的實體性研究機構。2004年通過教育部組織的通訊評審及專家組實地考察,2005年2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為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
本中心緊扣“巨觀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和“中國巨觀經濟建模與預測”兩大主攻方向,整合優勢資源、緊密國際合作、創新科研體制、注重人才培養,從而形成了以“中國季度巨觀經濟模型(CQMM)”、“中國巨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廈門大學巨觀經濟研究叢書”等為標誌的一系列集成性研究成果,在服務國家巨觀經濟決策和地方經濟發展、促進經濟學研究現代化、國際化,現代經濟學本土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並迅速發展成為我國巨觀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領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巨觀經濟理論與政策、巨觀經濟數量分析、中國巨觀經濟分析與預測、轉型期巨觀經濟問題、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等。

教學環境

經濟學院具有優良的教學和科研條件,學院擁有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的"經濟樓",專供教學、科研、辦公、圖書閱覽等使用;院內設立經濟與管理圖書分館,館藏中外文圖書20多萬冊;設有教學實驗中心、財政金融信息系統模擬實驗室、統計調查分析實驗室、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多媒體教學實驗室、電子商務與網路行銷多媒體實驗室;學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中國經濟問題》是1958年經中宣部批准的公開發表經濟類核心刊物,學院主辦的《經濟資料譯叢》是專門翻譯國外經濟文獻的全國性刊物。

社會評價

經濟學院所培養的學生既有良好思想道德修養和堅實的理論業務基礎,又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多年來,經濟學院已為國內外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倍受社會各界青睞,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斐名中外的專家、學者和國家各級部門的領導,在學界、商界、政界做出了突出貢獻和顯著的成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