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第一實驗國小

廈門同安第一實驗國小

廈門同安第一實驗國小位於同安城東北。

基本信息

百年雙溪

一校史簡介

雙溪書院建成後就接納生徒肄業,官府撥學田作為書院產業。地方人士也有捐資置田獻給書院的。因而雙溪書院曾擁有田產二百多畝。蘇延王之孫蘇瑞書等人還捐資購置房產贈送書院。清末,雙溪書院擁有銅魚館、西門內、讀書巷道等處房產14間。田產房產收入作為書院經費。乾隆三十六年(1771)起,還給每月考課成績優良者發膏火費、獎賞錢。光緒年間(1875——1908),經常在雙溪書院肄業,參加考課的生童在二百五十名以上。
在雙溪書院掌教並卓有成效的有:雍正乙卯(1735)歲貢莊天能(社壇人)、嘉慶辛酉(1801)舉人葉瀾(卿木益人)、道光元年(1821)舉人葉翼飛(古坑人)、鹹豐壬子(1852)舉人陳騰鯤(感化里松田人)、已未(1859)舉人陳瑞霖(胡厝宅人)、同治庚午(1870)舉人葉王睿(美岐山人)。最後一任山長是光緒甲午(1894)舉人吳煌樞(縣城北門內人)。
清光緒三十年(1904),雙溪書院改成學堂。原書院院長吳煌樞(字炯堂,北門內人,光緒甲午舉人)任堂長。三十三年(1907)。吳離任,但仍主持設計,就書院後進改建新式教室一座。只是此後軍閥混戰,地方不靖,校長、教員經常變更,學校時辦時停,十年間沒有培養出一個畢業生。
1912年,縣知事馬徵祥(詔安人)重新組建“縣立學校”,任命他的同鄉林學洙(字紹庭,全閩兩級師範學校本科畢業),原任詔安縣勸學所長)為校長。自此,林學洙連任八年,學校較為穩定。1919年夏開始有首屆高小畢業生。新加波東南亞教育研究中心主席王秀南教授就是首屆的畢業生。
1921年,前清舉人洪國器任校長。地主紳士蘇萬靈等去上海募捐4200餘元,用於擴建教室、宿舍。
1922年,由洪國器的兒子、畢業於省立師範學校、任過同安縣勸學所所長、集美國小校長的洪紹勛任校長。時全校有國民(初小)四級,學生180人,高小一年級25人,高小三年級12人,共6個班,學生217人。經費除縣庫撥給外,並擁有原雙溪書院產業,包括銅魚館、西門內、讀書巷等處房產共14間。
1924年,校名改為縣立雙溪國小。1930年親建紅磚教室一座三間,還修建雨蓋操場。開設12個班級,學生近500人。1931年,吳煥三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教授、廈門大學副校長蔡啟瑞在校任教。
1935年初,同安縣開始實行中心小學區制。該校即為“同安縣第一中心國小”,陳漢承任校長。翌年9月,洗墨池國小併入,以原校址為分校。全校共13個班,學生492人,教師16人。縣庫每年撥款8160元。1937年2月,洗墨池國小獨立設校。
1940年更名城廂中心學校,1942年,洗墨池國小再度併入,1944年復行析出。總校名改為大同東北中心國民學校。1947年又易名大同第一中心國小,自此到1949年,共產黨地下組織曾在校開展革命活動。教師楊奕坂就是共產黨員,校長葉玉書,教員葉文行、葉文邦等也參加了領導下的革命活動。
1949年9月19日同安縣城解放。9月底11位教師到校清理環境,找學生排練節目。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學校就有節目上街。10月正式複課,有8個班,學生回校252人。
1950年初改名雙溪完全國小,仍由葉玉書任校長。1950年秋,葉玉書因晉江專署小教學習,由江高升任校長。
1951年秋改為雙溪中心國小,高江山任校長。
1952年秋,高江山進大學深造,由教導主任郭朝慶代理校務。隨著學生數的增加,在校內兩側新建平屋教室4間。
1953年楊清白任校長。縣成立國小教研室,亦在校內辦公,又因為學生增加,四年級兩個班遷到米市樓上課。
1954年秋該校成為“同縣實驗國小”。施教範圍包括城關鎮(除西溪街外)以及岳口、五甲、頂溪頭的高年級學生。全校共21個班,近千名學生,近50名教職工。
1956年調葉吟俊任校長,1956年9月校園遭遇洪水襲擊,圍牆倒塌。災後,中央水利部長傅作義、省水利廳長曹玉昆等到校視察,並撥款3萬元新建兩座8間石木結構教室。1957年縣撥款18000元建6間磚木結構的教室,米市樓分校撤消。
1958年,吳光閃任校長。學校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五甲村、朝元村共劃出水田六畝多,作為“學農基地”。校內還辦了畜牧場、木工場。同年搞“大練鋼鐵”,該校從高年級選出72名年齡較大的學生組成“紅領巾遠征隊”,由5名教師帶領,到汀溪的杉際山燒木碳。歷經45天,燒碳一千多斤。(1962年,水田歸還原村,畜牧場解散。)
1960年9月,廈門師範遷址同安。該校改為“廈門師範附屬國小”,歸廈門師範領導。實驗國小由東山國小接辦。本校發展到28個班,60名教職工。1962年,洪山嶺接任校長。
1963年,廈師規模縮小,附小也從每個年段各抽一個班到北門外新建的簡易教室(在今一中西隅)上課作為分校。1964年6月,以分校為廈門師範附屬國小,總校則改名為城關中心國小,陳順朝任校長。
1969年3月,教師“清理階級隊伍”結束,相當一部分骨幹教師被調到山區國小任教。留下來的教師和校產也調配到各街道分散辦學。校址包括:原廈師附小的北門外校舍、洗墨池的蘇祠堂、南門內原縣委黨校、溪邊的原財貿幹校。雙溪書院原址只留東溪街的學生,校名改為東紅國小。一學期後,北門外與南門內二處因校舍不宜,學生雙併入東紅國小。
1971年12月26日,同安食品廠經“支左”部隊同意占用了校舍,國小遷到原一中的孔廟邊校舍,校名“向陽國小”。至1973年學校發展到21個班,上千名學生,100多位教職工,江延榨、葉金贊、林水錦等人相繼主持學校工作。1973年葉金贊去世,這時領導班子不團結,教師也分為兩派。1975年縣派工作組進校整頓。
1976年2月,原領導班子成員調離,縣指派工作組成員葉金槍留校主持工作。此後雙繼續加強領導班子力量,充實教師隊伍,學校各項工作逐步走上正軌,恢復了生機。
1979年2月復辦實驗國小。縣政府任命葉金槍為校長兼黨支部書記。這時辦學規模已達29個班,1500名學生,教職工75名。是年縣撥款10.14萬元,建教師宿舍樓一幢,總建面積1259.67平方米。1986年又投資41萬元興建教學大樓4幢2421平方米,共有32間教室,8間年級辦公室。同年4月被定為省重點國小。
1981年10月莊恭炳接任校長,充實了領導班子,辦學規模陸續擴大到29個班,1500多名學生,75名教職工。1988年少先隊被評為全國紅旗大隊。1988年12月葉金槍退休。1989年9月,縣任命莊恭炳兼任黨支部書記。
1990年9月,呂秋寶接任校長,學校繼續得到發展。1990年5月翻建新綜合樓一座,面積1523平方米,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改善。是年出席省集資辦學現場會的劉金美副省長、國家教委計財司司長、省教委領導相繼來校視察。1992年11月學校被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4年2月被省委宣傳部、省教委授予省級文明學校的稱號,1996年3月被省教委確認為首批省級示範國小。
1997年8月,陳榮藝任校長。1999年8月,同安實驗國小更名為同安第一實驗國小,陳榮藝繼任校長。學校規模擴大到32、33個班,學生數達1760多個,在職教師90名。教師中大專學歷以上的占60%,特級教師2人,省市學科帶頭人2人,小中高2人,國小高級教師35人。學校各種專用教室配備齊全,教學儀器達到一類標準,已建立閉路電視網路,生均圖書占有量22冊。學校始終以培養高素質的未來人為宗旨,五育並舉,已基本形成“以美輔德、以美益智、以美健體、以美造美”的辦學特色。先後進行了“國小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嘗試教學”、“指導——自主學習”等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是全國“新課程與學習方式轉變”、“電化教學”、“體育發展研究”實驗基地,是省、市、區的課程改革實驗點。2002年8月,在學校原教師宿舍樓僑胞——陳美玲捐資興建福華樓一座,總建築面積為3200平方米,學校的辦學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學校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在省內外享有盛譽。1998年3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第六屆文明學校”稱號。1998年5月榮獲廈門市二次創業勞動競賽集體二等功。1998年獲得省社會健康教育先進單位,00年6月獲省少先隊工作先進校稱號,2001年5月獲省先進教工之家稱號。2004年5月榮獲省小公民道德建設先進集體。
2004年8月學校芸溪校區在芸溪小區落成並正式開辦,學校自此分為雙溪、芸溪兩個校區,陳榮藝繼任校長。芸溪校區總占地面積21451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000平方米,配有2500平方米的體育藝術館、200米的塑膠跑道,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電腦室、圖書室、演播室、多媒體電教室、語音室等專用教室備配齊全,學校最大辦學規模可達四十二個教學班,可容納兩千多名學生。芸溪校區第一年招收學生361人,教師22人。
2004年12月4日學校在芸溪校區舉行建校一百周年慶典活動,區人大副主任洪美霞、副區長李虹、政協副席朱藝芬等領導及各屆校友500多人出席了校慶典禮。同時還舉行了校慶師生書畫展、“歲月如歌雙溪會”大型文藝匯演等校慶系列活動。
2005年9月,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兩個校區共有46個教學班,2234名學生,教職工128名。2005年10月學校被評為福建省素質教育先進校,學校的發展再上新台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