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才當道

庸才當道

《庸才當道》,是周大江編著,由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庸才當道

兩種人的舞台,劉氏皇統的家風與國運“巨藤”王莽的興亡,都有儒家惹的禍。還有多少靈魂,在歷史的深處獨自憂傷?還有多少臉龐,在時間的河岸驚恐張望?

內容簡介

作者以“庸才當道”的獨特視角,清晰勾勒出西漢王朝落日孤煙的“敗亡路線圖”,通過捕捉正史細節,以思辨之力剝出塵封千年的真相,細膩再現帝國官場的夢想與陰謀,使歷史人物遠離道德化的“臉譜公式”,回歸鮮活的人性。

作者簡介

周大江,貴州遵義人,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廣泛涉獵西方哲學、管理學、思想史等人文科學及中國傳統古籍。曾著有《黨史商鑒》和《決勝紅海》(二書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大型企業採用為管理層必讀教材。

圖書目錄

首楔:兩種人的舞台

上篇:樹根藤苗——劉氏皇統的家風與國運

第1章 參天大樹

庸才當道庸才當道

天降大任

猛將周勃的膽戰心驚

首開“言論自由”的先河

英明天子的過錯

“取天下”和“守天下”

不是一條“道”

世代相隨的“魔咒”

第2章 平衡大師

先帝的“遺產”

道貌岸然的儒學宗師

宦官弄權”其實是皇上

精心布的局

“遠賢臣”是為防患於未然

“金屋失嬌”之痛

險些改寫帝國的歷史

“好色”並非原則問題

第3章 繡花枕頭

躊躇滿志的青澀新君

專權之路(一):自固營盤,鉗制對手

專權之路(二):制服宿敵,肅清障礙

被架空的皇帝

背後一刀

投錯胎

三面“旗幟”

蒙冤2000年的柱國良臣

使錯了對象的“宅心仁厚”

酒色是唯一的歸宿

深藏的陰謀

絕世美人趙昭儀究竟謀殺了幾個皇子?

第4章 斷袖之君

立志做明君

“惡霸”般的皇祖母

傅氏外戚集團的另類分子

陳聖劉太平皇帝

“同志”的拯救

下篇:藤居樹位——“巨藤”王莽的興亡

第5章 “體制”下的蛋

“傑出青年”

年輕的首輔

潛“龍”在淵

捲土重來

快刀斬亂麻

第6章 通“天”的大道

聖人周公不敵三隻“野雞”

犀牛,馬屎及其他

興建“經濟適用房”

狗血濺到門頭上

”美俗使者”與”猛人”何並

八人觀俗

尊貴的石頭

第7章 把“天”捅個大窟窿

有驚無險的“皇帝試用期“

江湖騙子批准“皇帝轉正”

捧著銅櫃坐皇位

“改制”不如蠶吐絲

空頭支票

黔驢技窮

尾議:都有儒家惹的禍

早熟的哲學與青澀的科技

“向後看齊”與文帝的委屈

後記

書摘插圖

上篇:樹根藤苗——劉氏皇統的家風與國運

第1章 參天大樹

天降大任

當太尉周勃等人派出的代表一路驅馳趕到偏遠的中都城,風塵僕僕地突然出現在代王府時,代王劉恆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些人竟然是來迎接自己去長安登基的。

事前一點兒徵兆也沒有。將信將疑的劉恆被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局弄得且喜且懼,一時真假莫辨,吉凶難測。

他迅速把代王國的核心臣僚們召集起來,共商應對之策。

中都城位於今天山西平遙古城的西部,是代王國的都城。中都與長安,兩地相距遙遠,即使在今天直來直去的鐵路交通,也有500多公里的路程。

代國臣僚們雖然對長安剛剛發生的政變——呂氏外戚集團被悉數誅殺——略有所知,但對朝局最新的具體情況卻並不十分了解,更不清楚周勃等人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藥。

更重要的是,此時控制帝國權力中樞的大臣,如周勃、陳平等人,都是一些當年隨劉邦出生入死的虎狼之輩。如今劉邦、呂雉已逝,權傾朝野的呂氏外戚集團悉數獲誅,已經沒有人能夠鎮得住他們了。

——萬一他們生出難測的禍心,首先遭難的便是劉氏宗室的子弟。作為劉邦的親兒子,劉恆更是首當其衝。

因此,以郞中令(負責王宮警衛)張武為代表的絕大多數臣僚一致認為此事凶多吉少。他們擔心在所謂“迎立新君”的背後,是“請君入甕”的陰謀,因此建議劉恆謹慎從事,假裝生病,拖延時日,以靜觀其變;一切要等到時局明朗之後再做計議。

但中尉(負責都城治安)宋昌獨以為“群臣之議皆非也”;他力陳如下六條理由,認為此事並無兇險:

其一,劉氏為天下之主,是大勢所歸、民心所向,是歷史的必然潮流,絕非少數幾個人就扭轉得了的。

其二,高祖當年所封諸位劉氏子弟的侯國,占據著帝國的各個關鍵區域,以“犬牙相制”之態,共同形成互為犄角而又互相制衡的局面。這樣的布局堅如磐石,即使發生異姓叛亂,也不容易被破解。

其三,漢興以來,“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劉氏政權已經深得人心。

其四,最說明問題的是,呂氏外戚雖然專弄朝政多年,但此次政變時,太尉周勃孤身持節驅入北軍(京師兩大衛戍部隊之一),高呼一聲,“為呂氏右袒,為劉氏左袒”,結果全軍將士悉數左袒,為劉氏而倒戈反對呂氏。這不僅再次印證了劉氏強大的“民心”基礎,更為朝中的開國元勛們提了一個醒——反叛劉氏不得人心。

其五,此次政變,內有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兩位宗室骨幹坐鎮中央,外有吳、楚、淮南、琅邪、齊、代等六王固守地方。此次政變對劉氏宗室來說,雖然表面上驚心動魄,實際上不可能節外生枝。

其六,劉氏皇統遭此大變,大臣們只有擁立高帝之子為新帝,才能控制得住天下的局面;而此時在世的高帝之子,只有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二人。代王年長,且“賢聖仁孝,聞於天下”。因此,大臣們“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沒有什麼陰謀或危險。

宋昌的分析雖然入木三分,無懈可擊,但事關生死存亡的安危大事,劉恆還是不敢掉以輕心。他去找母親薄太后商量,薄太后也拿不定主意。

劉恆便又找來精通占卜的“高人”燒灼龜甲以卜吉凶,其結果為“橫紋”。卜辭曰:“大橫庚庚,余為天王,夏啟以光”。意思是說,“橫紋”代表占卜對象將像夏啟繼承大禹那樣,繼承“天王”之位。

劉恆故意問卜者,我現在已經是“王”了,按卜辭所說,我還能做什麼“王”呢?

卜者答道,“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

劉恆心裡終於有了底。為謹慎起見,他派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長安去會見太尉周勃,了解時局的最新動態,以做到萬無一失。

周勃等人向薄昭詳細通報了政變始末及迎立代王的原因。

薄昭回到中都向劉恆復命。劉恆心裡的石頭這才算完全落了地,便笑著對宋昌說:“果如公言。”於是便派張武等6人駕駛“六乘傳”(六匹大馬拉的驛車)先期前往長安通報;自己則在宋昌的陪同下稍後啟程。

行至長安城附近的高陵縣(今陝西高陵縣)時,劉恆自己停了下來,派宋昌先行進入長安城,偵察時局是否有變。

宋昌到達鹹陽以東的渭橋時,正好遇到丞相陳平率朝中群臣在此迎候。他便馬上調頭回去向劉恆報告。

劉恆驅車至渭橋與群臣見面。群臣向劉恆“拜謁稱臣”,劉恆謙讓不敢當,遂以侯王之禮回拜。

太尉周勃一看劉恆不肯接受群臣的“拜謁稱臣”,便對他說:“請借一步說話。”

想必周勃此舉,是企圖私下告訴劉恆不必過於謙讓。

但機敏過人的宋昌卻攔著他說:如果太尉是談公事,就請當著大家的面公開講;如果是談私事,那么,王者無私事,還是請免開尊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