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俗唯物論

庸俗唯物論19世紀50年代流行於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它把唯物主義庸俗化,否認意識的特殊性,把物質和意識混為一談。

庸俗唯物論:是一種資產階級哲學思潮,其主要特徵是把唯物主義庸俗化,否認意識的特殊性,把物質和意識混為一談。庸俗唯物論19世紀50年代流行於德國和其他西歐國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畢希納(1824年一1899年)、福格特(1817年一1895年)、荷蘭的摩萊蕭特(1822年一1893年)等人。他們繼承法國生理學家卡巴尼斯(1757年一1808年)的學說,以一種膚淺的、庸俗的形式歪曲了17到18世紀英法等國的唯物主義。這些人雖然承認客觀世界的物質性,主張無神論,卻把意識等同於物質。例如:福格特認為“思想是腦的分泌物,正如同膽汁是肝臟的分泌物或尿是腎臟的分泌物一樣。”摩萊蕭特則把思想看成是腦髓質的位移,把思維看成是一個伸延性的過程。庸俗唯物論者混淆物質和意識的嚴格界限,取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在認識論上必然導致唯心主義,如摩萊蕭特就說“實物只因為對觀察者發生關係才存在”,這無疑是主觀唯心論的觀點。在社會政治方面,庸俗唯物論者擁護資本主義,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是資本主義的辯護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