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鬥彩瓷器

康雍鬥彩瓷器

清康雍鬥彩瓷器釉色 清康雍鬥彩瓷器紋飾 清康雍鬥彩瓷器款識

 鬥彩瓷器起源

鬥彩工藝始創於明成化時期,但“鬥彩”一詞卻成名於清代《南窯筆記》。關於此名來歷有兩種傳說,一是因為“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先在

康雍鬥彩瓷器康雍鬥彩瓷器
坯胎上用青料畫花鳥等圖案,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後再在留出的空白處用低溫彩料添繪、拚鬥,復又入窯烘烤而成,因為這項工藝創燒於江西景德鎮,按當地的方言“斗”就是“湊”的意思,比如說:“今天幾個朋友‘斗’錢出去吃飯”,也就是說朋友把錢“湊”在一起出去吃飯的意思,故而“鬥彩”由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爭奇鬥豔,互比美麗,各自不甘服輸而得名“鬥彩”。當然這僅僅是傳說而已,不管哪種說法有道理,用意還都是對“鬥彩”精美工藝的讚揚和肯定。這裡介紹廣東省汕頭市博物館珍藏的幾件清代康雍時期的鬥彩器物,和大家一起分享精美康雍鬥彩的獨特魅力。
清康雍鬥彩瓷器釉色

先談釉色。康熙器物的瓷釉和瓷胎結合緊密,釉面極其光潤,繪製精緻,色彩艷麗。康熙時開始使用以金為著色劑的“洋紅”,並迅速盛行,取代了礬紅,它釉汁細膩,光潤勻淨,色如胭脂,故名“胭脂紅”,從而使鬥彩顯得更加嬌艷。這個時期的鬥彩無論是器物的數量,還是色彩的種類都比較多,既有釉色淡雅清新的作品,如康熙鬥彩喜上眉梢紋盤,也有色彩深淺不同,再添加其他釉色,從而艷麗奪目的器物,如康熙鬥彩藍地紅綠彩雙龍戲珠碗。
雍正時期施釉工藝比康熙時期有很大的進步,彩料的提煉更為精細,並開始在鬥彩中使用渲染法(屬於比較簡單的渲染)。用彩方面,一般顏色都比以前略為淺淡,所以雍正時期的鬥彩色調柔和淡雅,同時此時鬥彩中還偶爾出現了點綴粉彩的情況(即鬥彩和粉彩合繪,但粉彩所占比例非常小),突破了過去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創造了釉下青花和釉上粉彩相結合的工藝。同時還十分講究釉上彩的多樣化,往往在圖飾的一朵花內添以黃、紫、綠、紅等多種顏色,使鬥彩顯得更加豐富艷麗。如雍正纏枝花碟就是使用了這種工藝。

清康雍鬥彩瓷器紋飾

再談紋飾。在圖案設計上,康熙鬥彩仍帶有以疏朗秀麗為特色的明代後期遺風,紋飾圖案往往布滿全器。如藍地紅綠彩碗就是這種風格的真實寫照。瓷匠首先在坯胎上用青料勾勒好龍紋、雲紋、蓮瓣紋等,罩上透明釉入窯焙燒,燒成後再在留出的空白處用大量的藍料塗地,用紅綠彩添龍紋,復又入窯烘烤而成,以繁縟緻密、色彩富麗的紋飾取勝。繪畫題材基本上脫離了以往的形式,不僅大量採用歷史人物故事一類的題材,此外還有草蟲、花鳥、禽獸、雲龍、山水等吉祥圖案,例如康熙鬥彩喜上眉梢盤的背面繪的是“歲寒三友”,康熙鬥彩團花壽桃紋盤正背面繪的都是吉祥圖案。
雍正時期的繪畫繼承了康熙晚期的風格,但比康熙繪畫更為精細,也比較注重章法。鬥彩紋飾的布局和添彩有獨到之處。這個時期釉下以青花勾線後,能把各色細潤的彩料準確地填在框線內,施彩薄而淺淡,添彩很少溢出青花輪廓,例如雍正鬥彩竹石盤(圖5)就是在青花線條內準確添彩的體現。圖案設計基本以花鳥為主,其中花卉品種最為豐富,常見有牡丹、桃花、海棠、菊、三秋、九秋、落花流水等等。花紋圖案規整,筆法精細纖柔且清秀典雅,裝飾以繪畫為主,各種畫面都有一定的特點,圖案工整精細,風格趨於清新淡雅。

清康雍鬥彩瓷器造型

在造型方面,康熙器物的瓷胎堅密,器物造型比明代晚期要考究,特別是碗盤類器物都非常精細、規整,多數的底足都製成光滑而滾圓的泥鰍背狀。
清康雍鬥彩瓷器
雍正時期的器型以線條秀美著稱於世,為後世仿製者所無法追摹。一般器物的轉折稜角處製作得自然柔和,不似康熙時期那樣挺拔生硬,所制器物的器壁一般要比康熙時期的薄一些,胎體迎光透視則瑩潤無瑕,有的略顯青色,所以器物的造型特別精緻秀巧。
清康雍鬥彩瓷器款識
在款識方面,康熙官窯比較重視年款,年款的種類很多,也有刻印款,但以書寫款為主。這種年款一般都置於器物底部。在書寫款中可分為青花款、釉里紅款、紫彩款、藍料款以及胭脂紅料等幾種款識,彩料年款又以青花款最為普遍。年款的寫法一般都為“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的形式,也有的是六字三行的。
清康雍鬥彩瓷器
雍正時期的瓷器款識比較普遍,也以青花書寫款最為常見,整個雍正時期瓷器年款筆畫規矩,橫平豎直,字型都比較工整秀麗。官窯年款一般常見的形式為“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加雙藍圈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加雙藍圈款的;還有個別不帶框線的年款,也是六字三行。另外在雍正初期個別器物上還有書“雍正年制”或“大清雍正年制”篆書款的,這種篆書款在雍正以後逐漸開始流行。除此之外,還有少量的匾橫年款。雍正年款的位置絕大多數也是在器物的底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