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事典

康熙事典

《康熙事典》是由王思治 ,馮爾康 ,陳捷先編寫, 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歷史書。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康熙事典》

康熙是清入關建立全國政權後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有清一代凡二百六十八年。康熙在位的時間,幾乎是清代歷史存在時間的近四分之一。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與開創者。

編輯推薦

《康熙事典》:清史事典

目錄

出版說明

主編的話/陳捷先

前言

凡例

康熙皇帝小傳

康熙皇帝事典

附錄

1.康熙皇帝后妃表

2.康熙皇帝諸子表(一)序齒皇子

3.康熙皇帝諸子表(二)未序齒皇子

4.康熙皇帝諸女表

5.年代對照表

6.辭條索引

7.譯名對照表

後記

序言

康熙是清入關建立全國政權後的第二代皇帝,在位六十一年。有清一代凡二百六十八年。康熙在位的時間.幾乎是清代歷史存在時間的近四分之一。

康熙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是“康乾盛世”的奠基人與開創者。

明末清初,由於長期戰亂與災荒,社會殘破,經濟極其凋敝。順治年間,湖廣道御史郝浴,巡按四川,他所見到的情景令人心愴:焚屠之後,一望丘墟,城廓內外茂草橫生,滿目荒涼。蜀民死於兵火災荒者十室九空,一邑不滿三十戶,三府一州二十九縣,共有民人僅九千三百五十餘口,生者長年乏食,血枯髓竭,鳩形鵠面。有可耕之田,無可耕田之民。即便是任職官員,因俸祿未給,只得以藿草野菜果腹,補綴鶉衣,“望而不知為官”。

康熙即位,面對“所在蕭條”的社會經濟狀況,親政後,雖軍務繁忙而又緊張,卻十分關注國計民生。他說:“自古國家長治久安之謨,莫不以足民為首務。”於是大力倡導獎廉去貪,重視吏治,實施墾荒等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的政策與措施。經過數十年的努力,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已然是“今天下戶口甚繁,地無棄土”。湖廣、陝西,人多地少,“百姓皆往四川開墾……今四川之荒田開墾甚多。”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省.山谷崎嶇之地,“已無棄土”。而“京師近地,民舍市廛曰以增多,略無空隙。”清王朝走向經濟繁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