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摩羅識

庵摩羅識,佛教辭彙,又作阿摩羅識、阿末羅識。譯曰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攝論九識”中的第九識。《金剛三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宗鏡錄》五十六曰:“庵摩羅,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舊譯家以阿賴耶識之外別有此識,而建立九識;新譯家謂此是阿賴耶識果上之名,不別立此識。《成唯識論》卷三舉第八識之異名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

佛教辭彙, 又作阿摩羅識、阿末羅識。譯曰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為“攝論九識”中的第九識。《金剛三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宗鏡錄》五十六曰:“庵摩羅,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舊譯家以阿賴耶識之外別有此識,而建立九識;新譯家謂此是阿賴耶識果上之名,不別立此識。《成唯識論》卷三舉第八識之異名曰:“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居士著】
(術語)又作阿摩羅識,阿末羅識。譯曰清淨識,無垢識,真如識等。九識中之第九。金剛三昧經曰:‘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輔行三之一曰:‘庵摩羅九識,名清淨識。’宗鏡錄五十六曰:‘阿摩羅,翻無垢識,體非一異,名真如識。’舊譯家以為阿賴耶識之外別有此識,而建立九識,新譯家謂此是阿賴耶識果上之名,不別立此識。唯識論三舉第八識之異名:‘或名無垢識,最極清淨。’云云((參見:阿賴耶))。以為八識之異名。是新譯家之說(此識名從譯為清淨識觀之,則為Amala而似非A^mra又非庵摩羅也)。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佛學“九識”解密

眾生的覺識,求樂而避苦、求安而避危,細說有九識:

1.眼識:眼觀色,喜美麗、厭醜陋。
2.耳識:耳聽聲,喜悅耳、厭刺耳。
3.鼻識:鼻聞香,喜香氣、厭臭氣。
4.舌識:舌嘗味,喜好吃、厭難吃。
5.身識:身感觸,喜舒適、厭難受。
6.意識:意緣法,喜順意、厭逆意。

7.分別識(末那):對前“六識”起分別而取捨,喜愛的則貪念、厭惡的則嗔恨。多數眾生奔波於此。

8.藏識(阿賴耶):對貪、嗔的貯藏記憶,即成“業”,業有善業、惡業,所謂“三尺頭上有神明”,是指善惡行為都由藏識記憶。眾生的習性由此生,也是輪迴的種子,所謂善惡有報,指藏識中善惡的種子在因緣成熟時會顯現,就象種子遇到合適的環境就會生根發芽。

9.清淨識(庵摩羅):覺識的本來面目,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是諸佛的境界,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後說: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眾生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回到清淨識,即是成佛。

《心經》中說:識即是空,空即是識。空是本體,識是眾生遇境起心動念產生的假象;如同水是本體,波是水動盪起伏產生的假象。識是假象,所以不要執著。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