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谷義谷錫谷道

庫谷義谷錫谷道,古代長安、金州(治所西城縣即今安康市)之間,為秦嶺阻隔,沒有捷近的驛路相通。錫谷、義谷、庫谷為長安城東南側秦嶺北麓的幾個山谷。 錫谷東側的義谷,源出秦嶺的光禿山,循谷北流,注入河。 庫谷即今河支流庫峪河由秦嶺北麓大石窯北注所經的山谷。 唐以後路線經地有所變化,錫谷、義谷道是長安至乾祜縣間的捷徑。古代由終南山直穿秦嶺至金州的捷徑,在乾祐、鎮安以北為三條谷道,在鎮安以南合為一條沿溪路線經洵陽至金州。

簡介

古代長安、金州(治所西城縣即今安康市)之間,為秦嶺阻隔,沒有捷近的驛路相通。秦漢以來,秦嶺南北鑿修多條棧道,但沒有一條直接通往金州。終南山東端的藍田·武關道,主要是通往南陽郡宛縣、鄧州、南郡江陵。但唐代在商州、上津縣間開闢上津道後,由上津折西南行,循漢江水道或漢江北側的陸路經洵陽可達金州,路線呈彎弓形,路程迂遠。子午道的主要作用在經過漢中通往四川,但由石泉縣沿漢江北側通道東去,可直抵金州,這是一條較捷近的路線,類似當代的西(安)萬(源)公路至石泉後轉漢(中)白(河)公路至安康。子午道廢塞時,長安、金州間慣行的路線是褒斜道、散關·鳳州·褒城道及嘉陵道(故道)。這三條路線均呈馬蹄形(“U”形)彎向秦嶺西端,較之藍田·商州·上津·金州道迂遠一倍以上。因此,隋唐以後一般商販行旅均不取上列幾條驛路,而另闢錫谷、義谷、庫谷道。
錫谷、義谷、庫谷為長安城東南側秦嶺北麓的幾個山谷。錫谷即今小峪谷。義谷為今大峪谷,亦稱大義谷、大峪口。庫谷為今庫峪河源出之山谷,距長安城60里左右。錫谷道和義谷道分別沿二谷越秦嶺後,並為一路,沿乾祐河南下至唐安業縣(即宋乾祐縣,清孝義廳,今柞水縣)。由安業縣復沿乾祐河谷道南下,經今鎮安縣境,至洵陽縣兩河關後,又循洵河谷道至洵陽縣。再由洵陽沿漢江北岸通道或漢江水道達於金州[167]。據《續高僧傳·靜藹傳》記,北周武帝時(561~578),釋靜藹以為佛法當滅;曾由此谷道潛遁。說明在此以前,此谷道已為人們踩踏出來。
錫谷東側的義谷,源出秦嶺的光禿山,循谷北流,注入河。由長安城沿瀘水側畔南行,即入義谷。據《庾子山集注·終南山義谷銘》記,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曾加以拓鑿,其目的主要是運送終南山上的木材[168]。唐乾寧二年(895),昭宗為李茂貞、王行瑜等逼迫,曾出奔南山莎城鎮,“京師士庶從幸者數十萬,比至南山谷口,暍(中暑,受暴熱)死者三之一”[169]。辛德勇博士據此認為莎城與谷口為一地,即莎城鎮應即義谷鎮本名。昭宗此次赴莎城鎮途中曾憩於華嚴寺。華嚴寺在今長安縣韋曲鎮東南朱坡村。唐時由長安城去義谷,當先至朱坡,再沿今河轉向東南至大峪河、小峪河交匯處轉而入谷道。元代曾開闢義谷道,取捷徑至金州。《南山谷口考》稱:“由大峪口至孝義,其正南通興安(即金州),其西南通漢中,與古路(子午道)合。唯山路峻峭,較棧道尤險。”《鹹寧縣誌》記述明、清時期由西安府人義谷道的途程為:“由西安省城南行二十五里曰鮑坡,又二十里引駕回,又十五里大峪口,又二十五里槍風鋪,又二十里板廟子,又三十里秦嶺(入孝義廳界),又五十里爐子石,又三十里大山岔(孝義老城),又三十里藥王堂,又二十里孝義廳城,計程二百七十里。大峪口逼近省垣,為孝義赴西安孔道。”“進大峪口上下七十里,山勢穹窿,一徑羊腸,蟠折於叢林懸岩之間,稍不戒,則人馬墜深澗。大山岔在秦嶺南,地稍平夷。又南則孝義廳城,乃南山扼要之處,不可忽也。”
庫谷即今河支流庫峪河由秦嶺北麓大石窯北注所經的山谷。庫谷道是唐代由長安去洵陽、金州的要道之一,北口置庫谷關,南口置洵關,駐兵戍守。庫谷口與義谷口、錫谷口有東、西大道相連通,唐昭宗曾由義谷口莎城鎮東移石門。石門谷在庫谷以東,谷有溫泉,即今湯峪,說明有道傍山東行。另《舊唐書·吐蕃傳上》記,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兵攻長安,“郭子儀引三十騎自御宿川循山而東”,至於牛心谷,並東經藍田、玉山人倒回谷,至商州。御宿川為今河,郭子儀所行路線與唐昭宗奔莎城鎮所行路線完全一致,可見錫谷以東諸道均由山前大道東西相貫,沿河北通長安。終南山前的東、西大道“東出藍田”,“西連子午”,信非虛語[170]。則唐玄宗天寶年間“荔枝道”(漢子午道)長安、子午谷口一段道路,可用以由長安至子午谷口,再折東沿終南山山前大道達於錫谷、義谷、庫谷、石門谷。
唐以後路線經地有所變化,清代《三省邊防道路考》記,由鎮安縣北至西安府的途程為:“由鎮安縣東行五里曰舊寺;又十里表德鋪;又十五里攔馬河;又三十里黃龍鋪;又三十里岩屋河;又十里大坪;又三十里石灣鋪;又三十里鳳凰嘴;又二十里黃家店;又二十里采玉腦;又五十里閻王溝;又二十里沙嶺;又十八里陰溝口;又十八里小嶺;又二十里(翻越)秦嶺,又二十里(翻大山)苦峪口(即庫谷口);又九十里沿山西行至引駕回;又四十里西安省城,此為鎮安達西安之間道。”
錫谷、義谷道是長安至乾祜縣間的捷徑。由乾祐縣西行,與子午道合,西達漢中。由乾祐縣南行,至鎮安縣後與庫谷道合,沿乾祐河而下,達洵陽、金州。《長安志》記:“錫谷東南有路至舊歸安鎮。歸安鎮在乾韋占縣南一百二十里。”舊歸安鎮在今鎮安縣附近。所以,古代由終南山直穿秦嶺至金州的捷徑,在乾祐、鎮安以北為三條谷道,在鎮安以南合為一條沿溪路線經洵陽至金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