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斯科兵器廣場

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省會。城中精美的石砌牆垣和太陽廟遺址等古印加文明的痕跡比比皆是。庫斯科位於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魯人稱其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搖籃”。

簡介

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省會。城中精美的石砌牆垣和太陽廟遺址等古印加文明的痕跡比比皆是。庫斯科位於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魯人稱其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庫斯科城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文化歷史

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傳說遠古時代,古代印第安人民在這裡披荊斬棘,締造家園,感動了太陽神,

庫斯科兵器廣場庫斯科兵器廣場

贈給他們一柄金斧。公元1200年前後,國王曼科·卡帕克遵循他父親太陽神的指示,從的的喀喀湖遷都這裡,建成雄偉華麗的庫斯科城,並以這裡為中心,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印加意為“太陽的子孫”),創造了印加文化,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將財寶文物洗劫一空,後又經幾次地震和二百多年的拉鋸戰,城市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內有些印加帝國時代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仍留存至今,後西班牙殖民者又修建了大批屋舍,兩種建築風格融合,被譽為西班牙一印加的獨特建築方式。

廣場特點

中心是武裝部隊廣場,正中聳立著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幾條狹窄的石鋪街道呈放射形通向四周,街道兩旁仍矗立著用土坯建造的尖頂茅屋,其中許多石頭房基還是古印加帝國的遺物。

廣場東北,有五間大廳的太陽廟建於高聳的金字塔頂。還有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廣場東南,有對峙的太陽女神大廈和

雨後的庫斯科兵器廣場雨後的庫斯科兵器廣場

蛇神殿的牆壁遺蹟。

廣場西南方,有一較小的歡慶廣場,印加人昔稱為“庫西帕塔”,是歡慶帝國軍隊凱鏇歸來的場所。

兩個廣場附近有考古博物館。展出印加帝國時期遺留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
距庫斯科城1.5公里的300米高處,有世界的聞名的舉行“太陽祭”的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以古堡為起點。印加人修築了漫長的古道,全長二、三千公里,是秘魯古代一條主要交通幹線。從古堡東行可至肯科遺蹟。據考證,這裡是古墓地和宗教祭祀中心,留有神廟和圓形的鬥技場的遺蹟。場中央有一巨石雕鑿的祭台。距城9公里處的塔姆博馬柴有溫泉和瀑布。

建造過程

庫斯科城中心是兵器廣場,這裡曾是印加帝國時期舉行慶典的場所。廣場正中聳立著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幾條狹窄的石鋪街道呈放射狀通向四周,街道兩旁仍矗立著許多用土坯建造的尖頂茅屋,其中很多石塊房基還是印加帝國的遺物。現在倖存下來的一些宮殿、廟宇和房屋,大多是從90公里外的安第斯山上採集的巨石堆砌成的。在勝利大街的印加羅加宮牆上,有一塊著名的十二角形巨石,鑲嵌之精巧令人稱絕。在這些巨石建築面前,還能感到幾分印加帝國時

庫斯科兵器廣場夜景庫斯科兵器廣場夜景

代的遺風。

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國故都的廢墟上建立起今天的庫斯科城。廣場北側的庫斯科大教堂始建於1560年,前後花費了100年才建成。這座教堂融會了文藝復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其頂端的福音鐘樓上懸掛著一口重達130噸的巨鍾,據說它是南美大陸最大的鐘,鐘聲能傳到40千米之外。
教堂內有高大的鍍銀祭壇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壇。
廣場東側的拉孔帕尼亞教堂建成於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教堂牆壁飾有絢麗多彩的繪畫,還有精雕細刻的祭壇。然而,它是在印加人建造的太陽神廟的基礎上建造的。當庫斯科還未被西班牙摧毀之前,城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座極為富麗堂皇的神廟,神廟裡供奉的是創造印加民族的太陽神維拉科查。那尊用大理石雕鑿而成的維拉科查塑像,就矗立在太陽神廟的內殿。因此,這座神廟也成了印加人心目中的聖地。據說,當年的整棟廟宇覆蓋著700多片黃金(每片重達2公斤),寬闊的庭院栽種著好幾畦黃金打造的玉米。
考古研究表明,印加帝國是通過征服周圍其他部落而不斷擴大版圖的。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統治,印加帝國統治者不但組織修建了固若金湯的城池,而且建造了四通八達的大道。凡是到庫斯科旅遊的人,都不得不對印加帝國那寬闊的道路網深感驚訝,這種大道幾乎囊括了印加帝國所有廣袤的疆域,印加大道穿山越嶺,橫穿所有各式各樣的地形。沙漠地區,大道兩邊都建著防護牆,深山峽谷,大道上都鑿出了蜿蜒的石階。高原上,大路兩旁有石牆防護。而在沼

庫斯科城雕像庫斯科城雕像

澤地區,高高的土堤使人們能順利通行。在山區的河流和峽谷上,如果跨度短
,他們就簡單地用木頭或木塊搭橋,如果跨越寬且深的大河或者峽谷,他們就架設牢固的橋樑。通過這一套浩大的工程,他們成功地建立了全國性的有效的交通道路網路。
為了拱衛首都,印加人又在庫斯科城周圍建起了許多巨石堡壘,其中以薩克塞華曼古堡最為有名。“薩克塞華曼”在奇楚阿語中是“山鷹”的意思,它位於庫斯科北面的1.5公里的300米高處,是印加帝國最重要的城堡,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帝國遺蹟之一。
薩克塞華曼城堡占地約4平方公里,主體由里外三層圍牆組成。這些圍牆全用巨型石塊堆砌,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圍牆全長達540米,而且牆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鋸齒狀,共有66個突出的銳角形牆垛,牆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這種陣地交叉投擲標槍,射殺來犯的敵人。
整個城堡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萬塊石料,全部都是重達數十甚至數百噸的巨石。在這些精心雕鑿的巨石中,其中最大的石塊高達9米,寬5米,約361噸重。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笨重的巨型石塊被精細地雕鑿成多角形,然後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塊上不僅鑿有台階和斜坡,而且刻著螺鏇形的洞眼,以便與別的石塊吻合。雕琢的手法極為輕巧流暢,縫隙之處細如髮絲,連手指也摸不出來。為了整體的堅固,有些巨大無比的石塊竟然倒著安放。薩克塞華曼城堡經歷了無數歲月的風風雨雨,至今巍然屹立。印加人還以這座古堡為起點,修築了漫長的棧道,全長23000公里,是秘魯古代一條主要交通幹線。
1950年,庫斯科地區發生強烈地震,許多西班牙時期的建築轟然倒塌,而薩克塞華曼城堡卻安然無恙,令世人嘆為觀

庫斯科城之石庫斯科城之石

止。
一位西方史學家在目睹了薩克塞華曼城堡之後,曾萬分驚訝地寫到“只有你親眼目睹城堡時,才會發現它在整個設計建造上可謂鬼斧神工,使人不得不懷疑它是全能者的傑作,而絕非出自人類之手!”的確,面絕這些無比巨大的石塊組成的建築,現代人除了驚嘆,更多的是困惑:當初這些建造者是採用什麼方法,將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並精確地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呢?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見到這些巨大建築的歐洲人一直想當然地認為,這些人間奇蹟全部是印加帝國的子民創造的。可是考古研究發現,即使在印加帝國鼎盛時代,印加人也沒有發明鐵制工具和帶輪子的交通工具。他們也沒有大牲畜,能在安第斯山區飼養的最大家畜是南美洲的羊駝,這種動物體形太小,即使一隻大羊駝最多也只能馱運不到20公斤的貨物,所以,當時的大部分貨物都靠印加男人用人力背送的。他們靠什麼來加工和搬運這些巨大的石塊呢?
而且,薩克塞華曼城堡中最大的石塊重達300噸,不要說當時的印加人,就是在今天,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恐怕也都找不到搬運重達300噸的石塊的巨型車輛。要想把重達二三百噸的巨石運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壘砌成密不透風的石牆,確實是難以想像的。建造者們用什麼辦法建成了這座巨石古堡,實在是一個難解之謎。
據秘魯史料記載,曾有一位印加君王,試圖效法修建薩克塞華曼城堡的先人,從數公里外運來一塊巨石,想要豎立在城堡中,以增加他的光彩。“兩萬餘名印第安人牽引著這塊大圓石,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進發……途中石頭忽然墜落懸崖,壓死3000多名工人。”這段記載說明,印加人似乎並不具備這種非凡的建築技術。
所以,有的專家不同意薩克塞華曼古堡是印加帝國鼎盛時期建成的這一結論。他們認為,根據古堡的建築風格和技巧,應當是印加人來到此地之前的某個不知名的民族,用一種現在已經失傳了的高難度技術建成的。
而且,當地的印加人自己對此也另有一種說法。他們說,根據一個古老的傳說,這些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和這座宏大的

庫斯科城之石庫斯科城之石

巨石建築早在印加時代出現前就已經存在,它們都是很久之前由一個名叫維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們建造的。而他們只是這些巨石建築的使用者與南美古老文化傳統的最後守護者。這位大神維拉科查,也就是庫斯科太陽神廟未被毀滅之前供奉的主神。
印加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發明文字。印加人的記錄系統叫“奎普”,這是一種用來記錄重要官方信息的繩結語(結繩記事)。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抄寫員才懂得“奎普”,它可能用來記錄貨物的數量和人數,也可能還記錄歷史事件。但不幸的是,隨著西班牙人的入侵,這種“奎普”也早已消亡。

文明古蹟

秘魯南部著名古城,古印加帝國首都,現為庫斯科省省會。旅遊勝地,以印加古蹟聞名。“庫斯科”在克丘亞語中意為“世界的中心”。位於比爾加諾塔河上游,安第斯山高原盆地,海拔3,410米。居高臨下,四周皆崇山峻岭,林木蔥

庫斯科城庫斯科城

郁,氣候涼爽,秘魯人稱它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

庫斯科城是燦爛的古印加文化的搖籃。傳說遠古時代,古代印第安人民在這裡披荊斬棘,締造家園,感動了太陽神,贈給他們一柄金斧。

公元1200年前後,國王曼科·卡帕克遵循他父親太陽神的指示,從的的喀喀湖遷都這裡,建成雄偉華麗的庫斯科城,並以這裡為中心,建立了龐大的印加帝國(印加意為“太陽的子孫”),創造了印加文化,成為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的最高峰。

經歷的戰爭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將財寶文物洗劫一空,後又經幾次地震和二百多年的拉鋸戰,城市受到很大破壞;但城內有些印加帝國時代街道、宮殿、廟宇和房屋建築,仍留存至今,後西班牙殖民者又修建了大批屋舍,兩種建築風格融

兵器廣場旁邊的教堂兵器廣場旁邊的教堂

合,被譽為西班牙一印加的獨特建築方式。中心是武裝部隊廣場,正中聳立著一位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四周有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幾條狹窄的石鋪街道呈放射形通向四周,街道兩旁仍矗立著用土坯建造的尖頂茅屋,其中許多石頭房基還是古印加帝國的遺物。

廣場東北,有五間大廳的太陽廟建於高聳的金字塔頂。還有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廣場東南,有對峙的太陽女神大廈和蛇神殿的牆壁遺蹟。廣場西南方,有一較小的歡慶廣場,印加人昔稱為“庫西帕塔”,是歡慶帝國軍隊凱鏇歸來的場所。兩個廣場附近有考古博物館。展出印加帝國時期遺留的陶器、紡織品、金銀器皿和雕刻碎片等。城中還有1692年建立的大學。距庫斯科城1.5公里的300米高處,有世界的聞名的舉行“太陽祭”的薩克薩瓦曼圓形古堡。以古堡為起點。印加人修築了漫長的古道,全長二、三千公里,是秘魯古代一條主要交通幹線。從古堡東行可至肯科遺蹟。據考證,這裡是古墓地和宗教祭祀中心,留有神廟和圓形的鬥技場的遺蹟。場中央有一巨石雕鑿的祭台。距城9公里處的塔姆博馬柴有溫泉瀑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