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村[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幸福村]

幸福村[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幸福村]

幸福村位於餘姚市東首20公里,寧波市西首30公里,屬餘姚市東大門。距鎮駐地0.5公里,村民委員會駐地舊宅,在1955年下半年建立高級社,由雲山區區長董泰榮提名為幸福高級社,此名延續至今。幸福村東接勝利村,南至祝家渡村,西接姚東村,北接三七市村。

村情風貌

幸福村 幸福村

幸福村位於餘姚市東首20公里,寧波市西首30公里,屬餘姚市東大門。距鎮駐地0.5公里,村民委員會駐地舊宅,在1955年下半年建立高級社,由雲山區區長董泰榮提名為幸福高級社,此名延續至今。幸福村東接勝利村,南至祝家渡村,西接姚東村,北接三七市村。境內總面積9平方公里,有耕田4606畝,其中自留地448.7畝,山林1410.5畝,32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1671戶,常住人口4317人,屬餘姚市大村。2005年社會總產值3.07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7680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581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1400萬元,註冊企業95家,年銷售額2.82億元,年利潤2240萬元。村於2002年設立黨總支,下轄3個支部161名黨員,先後榮獲寧波市文明村、寧波市園林式村莊、“四星”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村境屬姚東平原,地形平坦,北有山林,江河交叉縱橫,內有吳澤浦、彭王浦、官橋浦為支柱,氣候溫暖多雨,屬亞熱帶季風區,平均氣溫16.3度,降水量1364毫米,平均日照2044小時,無霜期為248天。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幸福、上新橋、季家三個行政村合併,仍稱幸福村。1949年廢保改村,原幸福1949年屬慈谿縣三七市鄉四、五保,1950年為新橋鄉四、五村,1954年劃歸為餘姚縣,1956年為幸福高級社,1956年上新橋五星高級社併入幸福高級社,1961年為新橋公社後新屋、新宅、堰頭三個大隊,1966年三個大隊合併幸福大隊,1978年為解決上下流水利糾紛,新橋公社併入三七市公社,為三七市公社幸福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幸福村民委員會。原上新橋1949年初為慈谿縣三七市鄉二保,1950年為新橋鄉二村,1955年為新橋鄉五星高級社, 1961年為新橋公社上新橋大隊,1983年屬三七市鄉上新橋村民委員會,1986年為三七市鎮上新橋村民委員會。原季家村1949年為慈谿縣祝江鄉一保,50年為祝江鄉一村,1954年劃歸為餘姚縣,1956年為新橋鄉紅旗高級社,1961年為新橋公社季家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季家村民委員會,1986年為三七市鎮季家村民委員會。

產業經濟

幸福村 幸福村

農業以水稻為主。調整產業結構後率先種植藺草、茭白、田藕、香椿等作物。水稻引進加化1號優良高產品種,畝產1100-1200斤。興辦統一年糕生產廠,遠銷全國各地,成為寧波市名牌產品。幾年來,村共投資400餘萬元,實施農業農田基礎設施改造和土地整理工程,使農田標準化率達96%,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加強,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1980年以前,村民靠種田為生。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積極引導和鼓勵商業人士來村建設投資,推動第三產業發展,利用銷售人員信息廣、點子多的優勢,把村的年糕、雷筍、香椿、楊梅等產品推銷到各級市場,進一步搞活村級經濟。同時,積極引導村民發展建築裝潢、運輸及餐飲服務業。從事二、三產業的人數已達1000多人,占勞動力的45%以上。我們始終堅持以工富村的戰略目標,從1985年前村集體企業6家發展到今的註冊企業95家。

社會事業

1949年前村內有董家下義莊私塾。解放後,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1950年設立幸福國小,1970年在上新橋開設中學、國小,1980年建立幸福、上新橋兩所幼稚園,民眾文化不斷發展,上世紀五十年代村民自願組織廟會,六十年代建立革命文藝宣傳隊,八十年代建立村圖書室,2001年創辦餘姚市首批村落文化宮。1968年設立村合作醫療站,1982年開辦村衛生室,97%以上的村民辦理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

村鎮建設

解放前村民居住系木結構二樓平房和草舍屋,1972年建造村大會堂,1999年建造村辦公大樓2屋7間,建築面積560平方米,先後兩次規劃村莊建設,人口與用地發展規劃。隨著形勢的發展,2004年新建三樓9間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的村辦公大樓。到目前為止,村民

居住系二至三層樓房。2001年建造一期聯體別墅,現正在籌建第二期聯體別墅。村主要建築有村辦公大樓,村落文化宮,占地10畝的農民公園、文體廣場。3.5米以上水泥路通各自然村,實施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工程。建立長效保潔隊伍,做到垃圾日產日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