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渡村

祝家渡村

祝家渡村隸屬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祝家渡村位於鎮西南首,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與幸福村季家相接,南至慈江,西與丈亭鎮潺子浦交界,北與姚東村相接,有耕田3330畝,山林1061畝,7自然村,34個村民小組,855戶,常住人口2300人。

基本信息

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祝家渡村

【村情風貌】祝家渡村位於鎮西南首,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與幸福村季家相接,南至慈江,西與丈亭鎮潺子浦交界,北與姚東村相接,村域總面積3.55平方公里,有耕田3330畝,山林1061畝,7自然村,34個村民小組,855戶,常住人口2300人,2005年社會總產值1.2億元,村民年人均收入6380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210萬元,集體資產總額510萬元,註冊登記企業40家,年銷售額1.19億元,年利潤960萬元。村於2004年設立黨總支,下轄3個支部84個黨員。村先後榮獲:餘姚市文明村、“三星”級民主法治村、五好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村境內屬姚東河網平原,地形平坦,河流交錯,以潺子浦、彭王浦為主,氣候溫暖多雨屬亞熱帶季風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16.2度,年平均降水量1245毫米,平均日照2050小時,無霜期為250天。祝家渡陸路交通便捷,村莊中部的旅遊專線南北方向穿越全村。
【村史沿革】2001年4月行政村拆並,祝東、祝江、祝西、翁家墩四個行政村合併,仍稱祝家渡村。自1949年廢保甲制改為村,原屬慈谿縣竹江鄉,季家為一保,祝東為二保,祝江為三保,祝西為四保,翁家為五保,50年改村為季家是竹江鄉的一村,祝東為二村,祝江為三村,祝西為四村,翁家為五保,季家在2001年併入幸福村,1954年劃歸餘姚縣,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新橋人民公社,各村設為生產大隊,公社設址設在祝家渡祝江,公社化期間合併為紅旗核算單位,至1961年分開為生產大隊,1983年為三七市鄉祝東村民委員會、祝江村民委員會、祝西村民委員會、翁家墩村民委員會。
【產業經濟】農業以水稻為主,調整產業結構後種植藺草、茭白、香椿等農作物,在品種上,水稻引進加花1號優良高產品種,並改傳統手插農作方式,單季直播為主,畝產達1000-1200市斤。幾年來,村共投資300餘萬元,實施農業農田基礎設施改造,建造三面光渠道,機耕路網路化,土地整理,標準農田達到80%。
1980年以前,農民靠種田為主,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第二、第三產業,有一個飛躍的發展,招商引資、投資辦廠、開店、餐飲、服務、運輸、建築、裝潢,目前有65%勞動力已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我們堅持以工富村的戰略目標,企業從1985年以前的4家,發展到目前註冊登記的40多家。
【社會事業】解放前,祝家渡村內有世德堂私塾。解放後,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設立祝家渡國小,1970年將祝家渡國小改為新橋公社紅旗國小。國小先建在祝江村,後擇址建在祝西村,成為現在的祝家渡國小。同時開辦幼稚園,進行學前教育。原祝家渡有私營醫院,公私合營後,祝家渡醫院開設李巨觀牙科、楊時青傷科、內科等,醫技精湛,遠近聞名,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原小村都建立合作醫療衛生室,現在祝家渡衛生院一個,醫療衛生室二個,80%以上村民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
【村鎮建設】解放前,居民住宅多為木結構樓房及平房。改革開放後,開始新建現代的單戶獨居2~3層樓房,並逐年增多式樣,形成祝東、祝江新村。投入了大量資金改善環境整治,使村內道路硬化,特別自2001年旅遊公路的開通,更加快了祝家渡的建設。在公路邊創建了祝家渡工業小區,2003年建造祝家渡村辦公大樓,現準備籌建村落文化宮,農民公園,垃圾實現桶裝化,做到日產日清,配備了專職的衛生公廁、垃圾、道路打掃保潔員。在解放前形成的每逢農曆二、四、六、九集市的一條老街,現在新建了一個農貿市場,每天都進行交易,方便店、超市、連鎖店遍及全村。
【一村一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優勢特點,在三河旅遊公路兩側,將已批准的祝家渡工業小區擴大發展,增加村級經濟穩定收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