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力

福力是持續發展的動力
文/楊海濤
關鍵字:幸福力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邊沁認為,國民最大化幸福與快樂是人類的終極關懷,是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不丹國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於1972年首先提出,把“幸福指數”引進治國理念,其國王認為:“政策應該關注幸福,並以實現幸福為目標。”法國總統薩科齊最近多次呼籲:要對現有的國民經濟核算方式進行改革,將代表國民幸福程度的一些指標納入衡量經濟表現的指標體系。為此,他提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NH),取代“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幸福與快樂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近年來,美國、英國、荷蘭、日本、中國等國家都開始了幸福指數的研究,並創設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數。
員工幸福是企業發展的動力。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營造和諧的氛圍,讓員工保持快樂,提升員工的幸福指數,是新思想管理當中重要的衡量因素,這直接影響著工作效率和企業的持續發展。“為全體員工謀幸福,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是京瓷公司創業初期設定的的追求目標,並成為公司共同的使命。阿里巴巴10周年慶典時,馬雲表示在2010年我們設計、打造阿里人員工的幸福指數。台灣奇美電子是全球三大液晶電視平版供應商,之所以能在電子產業取得現今的卓越成績,主要源於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企業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奇美的企業目標是要追求世界第一“幸福的人”。經調查研究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員工幸福指數越高,忠誠度就越高,發揮著自己的潛力和能量就越大,進而推動著企業健康持續地成長。
幸福是人類行為的終極目的和行為動機的真正本質。21世紀已成為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世紀,追求幸福生活才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活品質提升的智慧結晶。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說:“一切的學問,都要努力向著人民的幸福瞄準。”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詹姆斯·威廉說:“如果要問,人最主要關心什麼?其中一個回答就是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這源於人趨樂避苦的本能,幸福也永遠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追求,幸福是一種感覺,幸福是一種信仰,幸福更是一種生活方式。
新思想運動倡導者、潛能訓練導師楊海濤表示,財富力、健康力、情感力、學習力,最後交織而成的就是幸福力。幸福就是享受此刻的感受,幸福就是持續發展的過程。人類所有的動力就在於追求幸福,為了滿足這一需要,就會成為國家持續發展,企業持續成長,人類持續進步。

《幸福力:積極心理學的新理念》

幸福力是一個全新的心理概念,是積極心理學界2011年倡導的最新理念。

幸福包括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幸福需要感覺,更需要能力,幸福是可以學習的。幸福力是幸福人生的原動力,是經過長期積累的、內在的心理修煉,是獲得幸福的一種能力。

幸福力包括情感力、認知力、健康力、抗挫力、意志力、微笑力和財富力。通過學習幸福的能力,可以獲得一種長久的、堅定的幸福感,而不是一種短暫的情緒體驗。每個人都有獲得幸福的能力,都有能力敲開屬於自己的幸福大門

摘自王薇華博士《幸福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