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舊八景

平谷舊八景包括1一、盤陰積雪二、石室清風三、鼓頂朝雲四、泃水晚渡五、峨嵋聳翠六、峰台夕照八、靈泉漱玉八、獨樂晴波。


平谷舊八景
清康熙六年任平谷縣訓導的曲陽李柱明有題八景詩一首:
盤陰積雪四時堅,泃水回舟擁暮煙。
石室清風分皓月,峨嵋山翠插青天。
晴波獨樂金銀眩,鼓嶺同雲雨露鮮。
更羨峰台宜返照,靈泉漱玉滿前川。

一、盤陰積雪

盤山乃中國十五大名山之一,碧峰凌空高近千米,層巒疊障周百餘里,位於平谷、薊縣交界處,薊縣居山之陽,平谷居山之陰。盤山三勝:上盤石勝,奇石競秀;中盤松勝,如雲蔽日;下盤水勝,泉流如練。尤其冬春交替之季,景色更奇:山陽已是春花吐艷,草長鶯飛,山陰依然冰雪封山,冷似嚴冬。天氣晴朗時,山陰積雪如銀河奔瀉,似玉蟒翻騰,奇光異彩,美不勝收,百里之內,盡皆可觀。清帝乾隆游罷此山後,曾賦詩感嘆:早知有盤山,何必去江南。身處盤陰平谷,沐浴於融融春色之中,遠眺盤陰積雪,實乃一大樂事。故盤陰積雪位列平谷八景之首。清代關中人劉愛詩曰:
半山殘雪永難消,三月桃花尚未嬌。
每到清霄閒眺望,月明玉壘倚雲霄。
清代長白人樂克山詩曰:
皎潔盤陰雪,春深尚未消。
三冬積曙久,六出結花牢。
白日光難到,紅塵勢已遙。
窮年茅宇下,相對步青霄。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詩曰:
誰卸玉龍甲,盤陰凝結牢。
光生八石映,色高玉峰高。
積冷林猿避,深寒穴虎逃。
會當舒望眼,背嶺絕塵囂。

二、石室清風

平谷城東五十里有一山,四周聳峙,中廣如城,故名城山。山壁上有一石室,僅容一人棲臥。每到夏暑時,有山風徐徐入室,清涼爽神,甚為愜意,有遠隔人寰之感。相傳唐孫真人潛修於此。清代關中人劉愛以《石室清風》為題賦詩曰:
鑿開混沌紫雲瑛,兩腋涼生爽氣清。
流火不煩紈扇動,瑤台月殿敢相併。
清代長白人樂克山賦詩曰:
一龕鑿太古,日挹萬山風。
獨立囂塵外,誰留秘宇中。
樵夫夾杳靄,天籟動高空。
羨殺歸棲鳥,冷然御不窮。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賦詩曰:
清風生石室,天籟響鴻蒙。
草嫩搖新綠,桃飛掃落紅。
眠雲穿窈窕,延月入虛空。
我欲盈襟袖,陶然憩此中。

三、鼓頂朝雲

平谷城南十五里有氣鼓山,其形如鼓,山頂有孔,冬春季之清晨,有雲氣自孔中湧出,翻卷蒸騰,浮罩山頂,氣象萬千。俗有白龍臥潭之說。清代關中人劉愛賦詩曰:
石竇誰知有蟄龍,朝來噓氣映山容。
遐陬每有雲霓望,不比巫山十二峰。
清代長白人樂克山賦詩曰:
翠嶺形如鼓,朝雲頂上封。
光生旭日影,勢變寒山容。
高隱沖霄鶴,依依偃蓋松。
不勞楚子楚,久矣薄巫峰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賦詩曰:
鼓頂憑誰辟,朝雲幾段濃。
雷門空作想,巫女若為容。
有色迷殘夢,無聲伴早鍾。
欲將桐木擊,催去直從龍。

四、泃水晚渡

泃水源源出河北興隆,南下過黃崖關,至薊縣王莊折而向西,入平谷東境,蜿蜒百轉,合多水,收眾泉,至前芮營又與洳河(錯河)交匯,再東南流經三河、寶坻,過寧河、漢沽入渤海,全長三百多里。泃河平谷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有過悠久的水運歷史。有唐李清雲《泃河渡》一詩為證,詩云:泃河流古今,雲帆漫水來。鳥沖魚兒遁,波涌堤岸拍。軍糧積如山,車馬運征埃。邊關用武地,供給亦勞哉。明葛明亦有詩云:邊關戍守軍營,漕運輜餉供應。艤泊舳艫蔽水,卸裝風起雲湧。遺谷遍撒途中。嗟乎,糧帛如泃水!異乎,官裕黎民窮!至清末民初,泃河水運仍很繁忙。三十年代《三河縣誌》載:(泃河水路)“北自平谷,南達天津。舟船 往來,絡繹不絕。商民輸出輸入貨物,鹹取道於茲焉……”同時期《平谷縣誌》也有記載:“縣治南寺渠為泊船之所……凡薊縣、密雲、平谷山中出產之核桃、果品等類,均由此處用船運往天津、唐山各地……”除文字記載外,還有志中所刊照片為證。當時,寺渠橋處曾是水運碼頭,每到傍晚,水運船隻停泊在這裡,運貨人馬車輛絡繹不絕,船上炊煙繚繞,觀眾熙熙攘攘,甚為熱鬧,故為一景。清代關中劉愛有《泃水晚渡》詩一首:
泃水清漣魚泳時,牛羊向夕更歸遲。
溪頭爭渡誰家子,深淺從來要自知。
清代長白人樂克山亦有同題詩:
泃水傍京國,頻經晚渡來。
日移崩岸回,沙行片帆升。
歸鳥飛還止,征人往復回。
況當村落近,我馬未虺隤。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亦有詩詠此景:
泃水流今古,扁舟晚渡開。
鳥沖煙靄滅,人帶夕陽來。
車馬通幽薊,樵耕跨草萊。
片帆新月上,淼淼隔征埃。

五、峨嵋聳翠

平谷城東北二十里有一山,層巒疊秀,雙峨如畫,故名峨嵋山。此山不僅風光秀麗,且綠樹蔭中掩映著千年古寺,明英宗朱祁鎮賜名為“興善寺”。明隆慶進士楊兆與好友徐學古同遊興善峪寺,看滿山春花爭艷,萬木森森,明溪如練,令人心曠神怡,詩興大發,一唱一合,各留律詩兩首,並刻石立碑。楊兆詩一:“寺門瑤草繞垂楊,勝日登臨煙水長。風伯忽鳷鵲出,山靈徐涌玉虬狂。人間棟宇浮天渚,坐上夔龍賦石樑。燕塞相看同濟巨,好將塵袍浣滄浪。”詩二:“出入蒹葭帶夕陽,石壇花氣晝生涼。萬山回合崑崙近,一水環流琬琰長。赤羽頻年荒稼穡,天書此日淨池潢。碧空雲盡月如練,夜夜清光照佛堂。”徐學古詩一:“祉園積翠散斜陽,危闕排空笑語涼。白鳥青天泉一曲,吟風背日木千章。梅檀清接霜威近,雲錦明生舍利光。夫子登臨多勝事,應知蘭若有鱔堂。”詩二:“蒼藤古木幾僧房,寺宇人傳自憲皇。勝地隔塵連石瀨,靈花簇雨拂禪床。朱幡搖映山青破,綠水流分灑碧香。漫說天驕歸禹貢,指揮人是舊南陽。”每年陰曆四月十八日興善寺廟會,遊人如織。清代關中人劉愛以《峨嵋聳翠》為題賦詩曰:
巉岩秀麗翠如洗,高入雲間碧玉浮。
遊客騷人時賞玩,只疑瑟瑟在山頭。
清代長白人人樂克山賦詩曰:
是山多翠色,此嶺獨超群。
碧草留春雨,青松冠夏雲。
難容張敞畫,應許漢宮聞。
傳道峨嵋月,清光早共分。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賦詩曰:
共道三峨峻,此峰真與群。
勢懸千里月,高入九霄雲。
雨洗嵐光月,霞明黛色分。
蠶叢標勝跡,垂老恨空聞。

六、峰台夕照

平谷縣城東北十八里有峰台莊。村西原有一台,高數丈,日落許久再登此台西眺,仍可見紅日懸於西山之巔,別有豐彩。據說在台東做活的人已收工回家,而在台西幹活的人還在忙於勞動,因為太陽還未落下,確為一古。清代關中劉愛賦詩曰:
高台突兀倚晴空,遠近霞連草舍紅。
返照平林鋪錦繡,行人常在畫圖中。
清代長白人人樂克山賦詩曰:
落日峰台上,登臨暮景收。
牛羊歸遠陌,煙藹滿空州。
岫隱餘光在,林深亂彩窗。
驀瞻東嶺月,一嘯萬山秋。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賦詩曰:
峰台凝暮靄,煙鳥向林投。
夕照留荒野,歸雲帶戍樓。
蟾孤燕塞遠,霞散太空收。
古寺鐘聲急,乘風度隴頭。

八、靈泉漱玉

平谷城北二十里有一靈泉山,山麓下有座龍王廟,在龍王的神座下有一泉名靈泉。靈泉沿著山路逶迤西行,閃露在野草山花間,如詩如幻。路中有一斷崖,約1米寬,不知是誰巧思妙設,將條石鑿成凹槽,槽底鑿有一孔,然後鋪在斷崖之上,槽中走水,兩旁行人。這就是令多少聽景之人迷惑不解的峨嵋山一奇景:“人在橋上走,水在橋上流”。更妙的是,水流經凹槽時,一股水從槽孔漏下,飛珠噴玉,聲若驟雨,此又是一景,名為“漏橋垂瀑”。流過石橋的水繼續西行,流入寺內。寺西廚房裡有一方井,深約0.6米,泉水流經井底。將一木盤放入井中,酒肴置其上,任其隨水流行。三、二好友可於寺西溪邊靜坐,待木盤流至面前,取出享用。故宮乾隆花園、京西潭柘寺的曲水流觴,哪有水峪寺的明溪傳餚更奇絕有味呢?清代關中劉愛賦詩曰:
野寺雲根驟起瀾,龍宮噴出碧琳琅。
清涼遠得天潢液,唇齒忽生六月寒。
清代長白人人樂克山賦詩曰:
靈泉噴碎玉,一曲傍山泉。
處處供遊客,年年送落花。
清音雲外和,哀響澗中嘩。
到海須時日,安流且莫夸。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賦詩曰:
靈泉通萬流,玉漱潤千家。
勢亞瞿塘瀉,高翻雪浪花。
灌秈遺厚利,浸草注深窪。
終作朝宗思,蓬瀛路未賒。

八、獨樂晴波

平谷東部有一條河,發源於北寨,從南、北獨樂河村之間穿過,匯入泃河。這條河原名渡漏河。相傳唐朝大將白袍薛禮跨海征東時,路過這裡,正趕上連雨天,河水挺大,又沒處去找船,軍馬沒法渡過。白袍站在河沿兒直發愁,說了一句:"這水要是都漏下去就好了。"話剛說完,河水真的就漏了下去,露出了沙石河底。軍馬順利過去了。後來,人們嫌名字不雅,便改稱為獨樂河,河北之村為北獨樂河村,南之村為南獨樂河村。每當夏季雨水多時,可見清清的河水泛起層層的波紋,燦爛的陽光照在水面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輝,青青的水草葉子隨水而漂動,幾隻水鳥鳧在水面自由戲游,尤其是晚霞照射水面映出的美景更為壯觀。清代關中人劉愛以《獨樂晴波》為題賦詩曰:
獨樂嘉名自古傳,況逢紅日正中天。
澄波渺渺清還淨,網罟不驚歐鷺眠。
清代長白人人樂克山賦詩曰:
山城傳獨樂,清絕野航稀。
一水陶然泄,群鷗知所歸。
高涵雲影淨,遠映曙煙微。
共泛晴波上,長吟送落暉。
清代平穀人馬一驥賦詩曰:
天光水色合,風動練花飛。
窟淨蛟龍睡,機忘鷗鷺肥。
翠灣浮荇葉,香渚卸蓮衣。
獨樂晴波晚,漁舟載月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