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補平瀉

平補平瀉,針灸手法之一。是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手法。又稱稱為單式手法,進地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捻轉後即可出針。

基本信息

簡介

①針刺手法分類名。與大補大瀉相對,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法。《針灸大成》卷四:“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意指以中等強度的捻轉、提插達到氣調即可。
②指進針得氣後不分補瀉的針刺手法。又稱平針法或調氣法。詳平針法條。
③指先瀉後補的針刺方法。《神應經》:“……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

具體定義

定義1

“平補平瀉”是指手法較輕、刺激量較小的補瀉手法,而“大補大瀉”則是手法較重,刺激量較大的補瀉手法.本研究中由於考慮到化療後腫瘤患者身體虧虛,對強刺激的承受力大為下降,故採用了平補平瀉手法
源自:針灸足三里對抗化療嘔吐反應臨床研究《中國針灸》2001年沈國偉,肖揚,高雍康
來源文章摘要:目的:比較不同針灸方法對抗化療嘔吐的作用特點,為臨床上根據不同的病人採用不同的針灸療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據,

方法:選取足三里穴,分別使用溫針灸、針刺和艾灸三種不同的治療方法,以嘔吐症狀的積分為主要臨床觀察指標,以觀察針灸足三里穴對抗化療嘔吐反應的臨床療效。結果:不同的針灸方法,其即時止嘔效應和持續止嘔效應不盡相同,針刺的即時止嘔效應優於溫針灸和艾灸,而溫針灸的持續止嘔效應優於針刺和艾灸。

定義2

平補平瀉是指均勻提插捻轉的一種簡單複式手法,其手法柔和,深透有力,均勻協調易引導紊亂之氣而促谷氣至邪氣去
源自:針刺補瀉淺析《中國針灸》2002年孟雲鳳,馮濤
來源文章摘要:補瀉方法的運用是為了達到理想的補瀉效應,對於針刺補瀉法的探求,應重視發揮針灸的無副作用、痛苦小的優勢,應重視理、法、方、穴的套用,重視留針得氣,手法倡用平補平瀉以補虛瀉實;不應片面強求補瀉手法對機體的作用,當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遠道刺法、輸刺法、巨刺法及瀉南補北法、刺井瀉滎法等具體的辨證補瀉配穴法。以平補平瀉法刺之而“輔針導氣,邪得淫溢,真氣得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