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路

平江路

平江路是中國江蘇省蘇州古城東部平江區的一條臨河(平江河)的古老街道,青石板路面。以蘇州在宋元時期的名稱命名。是蘇州古城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區域,堪稱古城縮影。對照南宋《平江圖》及明末《蘇州府城內水道總圖》,平江路基本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坊格局,並至今保持著活力。800年來,平江路保持了河路並行的格局、街道的寬度,以及兩側房屋的風格、體量,兩側幾乎都是純粹的居住區,相當安靜。

基本信息

簡介

平江路平江路
平江路實在是非常美好的一條古道,在蘇州最古老的城市地圖宋代《平江圖》上,就有平江路這條街道,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幹道,800年來,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並行的格局、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平江路兩邊小巷特別是東邊,還較好地保留了多條水巷,是今天蘇州古城最有水城原味的一處古街區。

平江路南起干將東路,北越白塔東路和東北街相接,古名叫做“十泉里”,較早出現了1834年的《吳門表隱》中,說道:“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華陽橋南一,奚家橋南一,苑橋北一”,很詳盡。平江路是沿河的路,這條路我去走的時候,看看地圖,全長是1606米,也就是三里路長,兩側的橫街窄巷就多了,比如獅子寺巷、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懸橋巷等等。

歷史

平江路夜景平江路夜景
講到平江路,很容易聯繫到兩個名人,住在平蘇州平江路上面的懸橋巷27號,是清代的人,一個是洪鈞洪狀元,同治七年高中狀元,從翰林院修撰慢慢升官至兵部左侍郎,官大自然出名,不過後來的浪漫婚姻更是讓他出了大名,那就是他在1886年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把年方二八的“秦淮河名妓”賽金花娶到了洪家,做他的第三房姨太太。

一個大才子和高官,居然看上一個紅粉佳人,本身就充滿了浪漫的味道,據說洪鈞是在返鄉奔喪的路上,看到了在秦淮河上賣唱的賽金花,這一看就此看出一段“梨花海棠”的歷史來。那時,他三天兩頭讓賽金花為他彈唱。再後來,在朋友的慫恿之下,這段姻緣又得到了大夫人和二夫人的同意。於是在第二年桂花飄香的季節,美女賽金花走進了懸橋巷27號。洪大人還專門給賽金花造了房子,就是洪家大院的“第七進”房。在江南的水氣氤氳中,賽金花悠閒而滋潤地在27號的院落里舒展著,她時常會在飯後或閒暇在大院裡聽評彈唱崑曲,還有京戲。在下人的眼裡,她是個溫和善良的人。大奶有點看不起她是一個妾,但是總的來說,這段婚姻還是非常精彩的。

1890年盛夏,洪鈞作為清朝政府的公使從西方四國“載譽”歸來,帶著賽金花,這時候的賽金花已經能夠講一口好外語了,在社交圈裡翻雲覆雨,自然成了中國第一代的“交際花”。他們還是回到蘇州,回到平江路,住進了懸橋巷29號,還帶回來一架鋼琴。不過,僅僅兩個月後,洪鈞謝世而去,方才55歲,實在太早了。留下年輕貌美的賽金花,無限感慨地離開懸橋巷29號,去了上海,開始了真正屬於她的“名妓”生活。算算時間,賽金花住在平江路旁邊的懸橋巷洪家大院的時間只有半年,屬於洪鈞的時間也不過七載,懸橋巷27號和29號卻成了一段永遠的佳話,在這裡走走,好像有時候還會覺得那街角會走出那個風韻優雅的賽金花來呢!

街巷

平江路街巷平江路街巷
與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諸多狹小的街巷,獅林寺巷蘇州平江路、傳芳巷、東花橋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中張家巷、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可能有著長長的故事。巷子一徑是高高的垣牆夾著曲折的街巷,頗有些曲徑通幽的意境。不知高牆內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園,園林講究市園相隔,俗者屏之,然而這也顯出了蘇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與清修別院從來便是互為表里,共為蘇州文化空間的魂魄,清雅高遠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煉了蘇州的精神氣蘊,而“大隱於市”的美學體味卻也需要人間煙火來成全。

晚清近代即有不少名士寓居在這些窄巷深宅之中,懸橋巷中有書痴黃丕烈的“士禮居”舊址,傳是其藏書所在。同一巷子中還有清代狀元洪鈞故居,他與賽金花便曾寓於此。此外名醫錢伯煊、歷史學家顧頡剛的顧氏花園都可在此尋覓到鴻爪片影。只是舊時王謝堂,已作百姓家,或許故居正廳的形貌還在,雕花窗欞也尚可見舊日氣派,只是高牆早已擋不住市井生活的侵近,偶作一番歷史的憑弔,也只有付與窗欞木樑、潺潺流水,留與形容難辨的石墩了。或許只有曲水人家的灑掃忙碌,吳儂軟語的家長里短才是蘇州文化中最綿長久遠的記憶,炊煙、書香一併混雜在記憶中,講述著蘇州當年的風華。

特色

平江路特色平江路特色
平江路是一條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園,南眺雙塔。全長1606米,卻是蘇州一條歷史攸久的經典水巷。早在南宋的蘇州地圖《平江圖》上,平江路即清晰可辨,是當時蘇州東半城的主幹道。800多年來,不但平江路的河流形態、街道建制與原先基本相仿,而且還分明地保留著“水路並行,河街相鄰”的水鄉格局。平江路算是蘇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與觀前街一巷之隔,但其清靜古樸的生活氣息與咫尺外的鼎沸喧嘩迥然兩個世界。
平江路雖是作為歷史文化街巷進行了保護改造,但主打的卻是修舊如舊的牌。沿街不少老宅實已充作酒吧、會所,只是外表並不張揚,悄悄掩隱在木製門板之下,乍看起來與普通民居並無二致,只有從格外精緻的雕花門廊上可以窺出些端倪。與同是蘇州老街的山塘街相比,平江路少了份商業氣,保住了市巷舊貌,更大限度地留住了民情風貌。平江路周遭保留了大批老式民宅,遠望也難得不見高樓鋼筋。河道西面的民居多依河而建,上了年紀的老房子,白牆青瓦,木柵花窗,木料多用棕紅或棕黑色,清淡分明。外牆多已斑駁,卻如丹青淡剝。牆面剝落處又攀生出許多的藤蘿蔓草,隨風搖曳,神采靈動。江南的匠人的心思玲瓏,把園林美學發揮到了日常住宅,幽靜的河道便與粉牆黛瓦的房屋、樓閣、小橋、花木之間彼此借景,宛如一幅長卷畫。偶然一枝柳樹斜斜地倚到河面上,頗有拂波之意。河道窄處兩岸似乎援手可握,寬處可容一船周轉裕如,也不過隔水可呼。從平江路向南,走幾步便能聽到古琴悠揚,是一琴館,據稱請了吳派傳人來講授琴藝。取道中張家巷,不幾步,又是一種江南絲竹之聲,喜氣熱鬧。循聲向前,是一處評彈博物館,繞過前廳展設,後院即是書場。趕得巧,花上幾塊門票,聽上一段彈詞,看台上人說噱彈唱,也不由人聽得神采飛揚。從書場轉出,再往巷子深處走,又見一處崑曲博物館。崇脊筒瓦,牌匾顯赫,還掛著大紅燈籠,似與一般傳統的建築相似,乍一看也沒覺得什麼稀奇,事實上要走進去才覺得好。庭院裡寬暢,石板鋪地,兩邊是廂樓,北為朝南的大廳,南面正中是一個古戲台。
此處博物館的原址大有來頭,正是當年的全晉會館,由清末寓居蘇州的山西商人所建,還不專為生意洽談,仿佛邊喝茶聽戲、邊交流商情才是正經。戲台也要走近看才知分明,天花板上不辭繁複地用藻紋裝飾出窟窿形頂,狀凹如井,頂端置一枚大銅鏡,周圍數百隻淺雕黑色蝙蝠與數百朵金黃色雲頭圓雕相依相繞,色澤鮮麗異常,蝙蝠與祥雲盤鏇而上,直送到那銅鏡片上去。藻井的設計卻別有妙用,它仿佛一個共鳴箱,演出時,能使演員發出的聲音向上聚集,聲音頓時變得洪亮圓潤,餘音更能繞樑不絕。余秋雨曾在《抱愧山西》中提及這個“連貝聿銘這樣的國際建築大師都視為奇蹟”的“精妙絕倫的戲台”,也要驚嘆“說起來蘇州也算富庶繁華的了,沒想到山西人輕輕鬆鬆來此蓋了一個會館就把風光占盡”。走平江路,會注意到一個好像條船一樣的房子,叫做“船屋”。去年上海一個建築院的設計師陪我看他們在平江路的一棟古建築的修復改建工程,我們順著平江路走,建築院的幾個設計師指給我看一棟形式象船的房子,就是路上著名的“船屋”了。這“船屋”坐落在一座有200年歷史的老宅子裡。在平江路鈕家巷33號,這座面積700多平方米、建於清朝嘉慶年間的庭院深深的老宅,至今還保存著完好的雕花門窗、木質地板。老宅內一幢形狀宛如一艘船的屋子,就是“船屋”了。由於歷史價值高,蘇州文管會給老宅掛上了編號147號的“控制保護古建築”牌。

發展

蘇州下了大力氣來保護這條800年的古巷,從2002年至2004年,蘇蘇州平江路州市平江區政府實施平江路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通過拆除違章建築、10類管線入地、鋪設石板路、疏浚河道、維修老房子等,共耗資1億多元,使平江路從北塔東路到干將路的主要部分(全長1090米)再現原來的面貌,這個保護工作做得很出色,因而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05年度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會對該區保護規劃的評價是:“該項目是城市復興的一個範例,在歷史風貌保護、社會結構維護、實施操作模式等方面的突出表現,證明了歷史街區是可以走向永繼發展的。”

交通信息

地圖地圖
交通:緊鄰蘇州博物館、拙政園。可步行約10分鐘即到。拙政園可乘游1、游2、游5線,202路(原2路)、313路(原3路)、923路(原23路)、529路(原29路)、40路、78路拙政園站下。

位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北隅

地址:江蘇省蘇州市觀前街東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