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教育

每一個社團小組有一名或者兩名該專業領域的輔導員,他們和李響一樣,都是工友之家的教學志願者。 後來,張亮又報名參加了管理行銷班,認識了這裡的高老師和邱老師,也了解了工友之家的平民教育理想。 因為擔當者行動的介紹,她來到了工友之家擔任英語班的教學志願者。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其確切含義是什麼?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黃金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談及一個更好的世界時,我們的確切含義是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這是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陽初民國時代曾經說過的話。

歷史上的平民教育,可以參考晏陽初和平民教育運動這兩個詞條。

新時期的平民教育才剛剛起步,具體要怎么來走?尚在摸索中。於2007年成立的廈門國仁工友夜校可以算是新時期平民教育的開山者之一,其舉辦單位即是北京晏陽初平民教育發展中心。我們不妨先透過國仁工人夜校的工作,來稍稍探一探新時期平民教育的脈搏。

參考閱讀:

目錄:

前言

平民教育要以平民的需求為依歸

使無力者有力,有力者有愛

今天中國,城市化大步邁進的過程中,有兩億多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進城打工,他們其中大部分是國中、高中畢業後從中高考獨木橋擠下來而又不願意固守父輩“臉朝黃土背朝天”生活的農村青年。今天,在中國東部沿海任何一個城市的工業區,每天清晨或者傍晚,各個工廠生產車間上班的打工人群潮水般傾瀉而出,看著這一張張年輕、疲倦、迷惘的臉龐,你會驚訝於這個群體的龐大,也許你也會感嘆他們這么年輕卻無從發展自己,除了固守工廠流水線上機械重複的動作。這個龐大的群體如何融入城市,化成市民;或者回到鄉村,成為新式的農民,顯然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巨大問題。
在廈門市,據統計外來務工人員已達100餘萬人,占廈門市總人口的51%,其中70%左右為國中畢業生,68%年齡在16-24歲之間,65%為女性。這一年輕的打工群體有強烈的渴望,希望能在工作之餘通過學習提升自己,從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狀況。但現有的教育系統並沒有條件完全覆蓋到這部分人群的需求,他們中只有很少部分人可以支付得起高昂的費用接受繼續教育,大部分人在此青春年華卻處在無教育狀態,工廠流水線消耗著他們的青春,卻不能使其得到進一步發展的知識儲備。
以工友的地點為地點,以工友的時間為時間
廈門機場附近的安兜社,在行政上隸屬湖裡區枋湖村委會,位於廈門火炬高新技術開發區和戴爾、聯想等工廠之間,是典型的“城中村”,周邊工廠的工友多居住於此。該社區原來是農村,工業發展大量征地,原來的居民已無地可耕,於是在原有宅基地的基礎上蓋起了密密麻麻的出租屋,靠出租房屋謀生。大部分的出租房一般有房間30-50間,工友一般兩人合租一間,原來一千人左右的城中村,現在的人口密度則在5-6萬之間。這些地方除了原有的農村祠堂外,基本上沒有其他的公共活動場所,更沒有文化設施。
國仁工友之家就設立在安兜社菜市場對面一棟民房二樓裡面,樓梯入口處豎立著一個大幅燈箱廣告“下班以後何處去,工友之家充充電”,緊挨著工友之家廣告牌底下也是一個大幅的燈箱廣告“北京爆烤鴨”。
工友之家和菜市場迎面相對,位於安兜社三條狹長街道交叉處拐角裡面。這裡,一天中,各種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從清晨四點多可以持續到次日凌晨一、兩點鐘。每天工廠下班期間,三條狹長的小街,菜市場,人群便擁擠得水泄不通,因為這么小小的一個地方要容納下5、6萬工友每天的生活和消費,加上眾多經營低廉生活用品、日常消費品的商販也抓住商機蜂湧而進,其擁擠便可想而知了。人與人之間只能在人縫裡面穿行而過,一如春運期間火車的硬臥車廂。
有個比喻說這種地方是城市的“膿瘡”,各種欺騙在這裡蔓延,城市中精明的人在這裡尋找商機,打工者的單純成就著若干騙子們的商業夢想,包括一些職業培訓機構。
邱建生及其平民教育同仁認為,工友社區平民教育服務的地點應該選擇在工友工作的工業區附近或其居住的地方,步行路程在十五分鐘以內為宜。工友上班本來就很累了,還要他們走很遠的路去聽課學習是不現實的。一下班,帶著滿身的疲倦,工友們都習慣立即離開廠區,回到住宿處所在工友聚居區,那裡是一個獨立於城市的工友生活體系,獨立於所在城市系統的小社會。他們在那裡消費和生活,消解一天的疲勞,也打發無聊的時光。工友社區平民教育學校建立在工友社區裡面,能真正地融進工友的生活空間,成為工友的鄰家學習機構,便於工友前來學習。同時,把教育機構搬進工友社區,平民教育的同仁們期待,對於改善工友社區的社會生態,彌合社會斷裂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在工友之家的入口處,陶行知“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兩句話被作為對聯貼在兩側,橫幅是“工友學堂”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上得樓梯到第二層,迎面是“知識增添力量,學習創造未來”的兩行標語,再往裡走,看到的是工友之家的前台接待區,牆上張貼著“使無力者有力,有力者有愛”,底下擺放著一張圓形的玻璃桌,桌上擺放著一盆君子蘭和一小幅帶立體畫框的畫畫,主題是“播種希望”。這個180平方米的地方,從外往裡走,錯落有致地被劃分為前台接待區、辦公室、沙龍活動區、電腦室、國仁講壇大廳、小教室、圖書室等幾個地方,每個區域都相對獨立,但空間有限。從人聲鼎沸的街道驟然來到這么一個處所,會讓你一下子有恍若隔世之感
工友之家的開放時間是每天下午三點到夜間11點,課程都在晚間進行,這和以往的工人夜校是一樣的。對於邱建生及其他的同仁來說,工友下班的時間就是他們工作的時間。
工友們的工作有的在工地,有的在工廠流水線上,有的在服務場所,通常的上班時間,不是公務員的朝九晚五,而是朝七晚七或朝八晚九等等,他們“法定”的工作時間通常都要超過十二個小時,而且還沒有周末的概念,正常的至多星期天休息一下。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他們的教育服務就只能在他們的下班時間進行,開放時間甚至要到晚上的十二點。
模組式、啟智式的教學
夜幕時分,開始有手裡拿著書和筆記本的工友陸陸續續地走進工友之家。
每周周一晚上是工友之家的人文素養課。按照工友之家的教學設計,該課程以《世界文明史》為切入點,把歷史、地理、文學等基本知識和當下社會結合起來,分專題講授。
李響是這門課的志願者老師,今年剛從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畢業。一開始,李響就發現,幾乎每次課他面對的學生都是不同的,今天是這幾個,下次課又換幾個陌生的面孔,只有其中四、五個固定參與。
這是由於每個工友的時間都是不定的,他們不可能同時有一個集中的時間進行學習,可能今天是這個人有時間,明天則是另一個人有時間。因此教學就不能像正式的學校一樣,而應該是模組式的,每一次的課程與前一次的課程沒有必然的聯繫,工友隨到隨學,可以很自然地接上,工友是主動地學習,而非被動地跟著課程走。
除了幾個固定的班級教學外,在國仁的教學設計中有很大一塊是以社團小組的方式來開展。社團小組的教學是互動交流式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教學,老師上面講,學生下面聽,而是參與式的教學,老師更多地是扮演了一個啟發者的角色,類似於柏拉圖的學院,也可以說是啟智式的教學。
周末晚上,工友之家沙龍討論區。社團小組的成員們就圍成一圈,圍繞一個預先設定的話題開展討論。每一個社團小組有一名或者兩名該專業領域的輔導員,他們和李響一樣,都是工友之家的教學志願者。輔導員引導工友們開展討論,啟發工友對問題進行思考,也在討論中為工友學員答疑解惑。每次的小組討論,都由一名工友當主持人,一名工友負責記錄。這些社團小組的組織工作很大一部分由工友自身完成,每個小組由三、四位工友組成一個事務組,負責小組學習和活動的組織工作。
使無力者有力
張亮,最大的特點是愛笑,活躍而爽朗。一有陌生工友來到工友之家,他就熱情地介紹著工友之家和平民教育。那些第一次來到工友之家的工友們往往被張亮的熱情爽朗所感染,好奇地問著各種問題。
在工友之家,要么見張亮抱著一本書在圖書室里學習,要么在前台工友接待區忙碌著,服務其它工友。張亮是工友之家第一屆義工班副班長,顯然他已經很熟悉這裡,很多學員已經成為他的好朋友。
2001年國中畢業後,家裡還有三個弟妹在上學,張亮理解父親,這個家庭顯然已經無法支持他繼續讀書。和村裡的許多年輕人一樣,張亮渴望離開這個閉塞落後的小山村,到外面的世界闖一片天。張亮就在這個時候離開湖北農村老家,到廣州一家汽車維護中心當學徒。廣州那幾年,張亮心裡就一個想法,無論多苦,無論有多少委屈,忍下來,學好技術,將來當一名技術工人,賺錢供弟妹讀書。
2005年張亮離開廣州,到廈門的一家汽車維護中心上班,這時候他已經是中心的技術工人。剛出來的時候,心思還比較簡單,就只想著學好技術,可是打工幾年,現在張亮卻更加迷茫和無助了,他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那裡,他不知道自己一年又一年的打工漂泊為的是什麼,內心被一股巨大的無力感和悲哀感占據著。
下班以後,張亮經常為不知道該做些什麼而無所適從,陷入空虛和無聊之中。後來,他慢慢學會了打牌、喝酒、泡網咖,也會和其他工友在安兜社區的那些黑影吧中混個整夜,這樣能逃避無聊,逃避那種看不到未來的絕望。
後來,張亮告訴我們,在那段日子裡,他曾經多次從工友之家“工友學堂”那個大門口經過,但從來沒有想過要爬上這段樓梯看看,因為每次匆匆而過,他沒有想過,工友之家會和安兜社區那些大大小小的商業培訓機構有不同之處。直到有一天,接到了工友之家工作人員的傳單,他動了好奇之心,決定上來看看,反正無聊著。
來到工友之家後,張亮顯然被這裡的氛圍感染了。那天接待他的是工友之家的費久松老師。聽完了費久松的介紹後,張亮當場報名參加了電腦文秘班。因為學費才66元,張亮懷著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
後來,張亮又報名參加了管理行銷班,認識了這裡的高老師和邱老師,也了解了工友之家的平民教育理想。工友之家除了電腦課象徵性收費外,其它課程和講座均是免費,而且很多大學生志願者來這裡義務教課,這讓張亮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慢慢理解了機構所秉承的平民教育理想後,張亮開始覺得很感動。不知不覺地,他也被這裡那種向上和積極的氛圍所吸引。
張亮開始改變自己,他不再去影吧和網咖,也不再找工友出去混跡喝酒,每天晚上,堅持來這裡學電腦、聽課、讀讀書,也嘗試著帶其他工友一起來工友之家。加入工友之家義工班後,張亮經常來工友之家參加義工服務,在服務工友中,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鄧燕、友慶、乾齊-----,他們都是那么的樂觀上進,擺放在工友之家前台接待區的那幅“播種希望”的畫就是鄧燕所作。他喜歡工友之家的那句話“使無力者有力,有力者有愛”,給人一種向上的力量。
現在,張亮有了一個明確的事業目標,準備將來自主創業,結合自身的專業優勢開一家汽車維護中心。他報名參加了工友之家的管理行銷班、英語班,為將來創業準備必要的職業技能積累;而且報名參加工友之家的自學考試輔導班,參加自考,打算用兩年的時間拿下大專文憑,彌補沒能上大學的缺憾。
使有力者有愛
吳雄海,經濟學博士,供職於廈門市某銀行,現在是國仁工友之家管理行銷班志願者老師。
大學時代,吳雄海有過很好的服務社會的理想,熱衷於與同學們探討各種人生理想和社會改革。博士畢業進入銀行業後,每天奔忙於公司和家庭之間,然後是各種很表面的應酬與交際,生活陷於瑣碎之中。
某一天,吳雄海習慣性地打開電腦收發電子郵件,一封一位圈內朋友轉發過來的招募平民教育教學志願者的電子郵件引起了他的興趣。正是這封郵件使吳雄海成為工友之家的教學志願者。從此以後,吳雄海的生活中多出了一個內容,每周周二,他都會來到安兜社區的工友之家為工友講授管理和行銷知識。他把學院理論和實際工作中的思考、案例結合起來,講得通俗易懂,很受工友歡迎。
最讓吳雄海感動的是工友們的上進心。有一次上課中途停電,期間沒有一個工友離開教室回家,大家都在靜靜地等電來。半個多小時後,電來了,大家繼續上課。
每周一次的志願者教學打破了吳雄海原來既定的生活軌跡,在服務他人中,收穫了一份簡單的快樂和成就感。他開始接觸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也思考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改良之路,感覺找到了學生時代那個激情飛揚的自我,生活開始變得充盈和富有意義。
林艷雙,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大四學生,同時也是民間公益組織擔當者行動的成員。因為擔當者行動的介紹,她來到了工友之家擔任英語班的教學志願者。擔當者行動是一個以“真誠、純粹、專業”為理念的民間組織,從個人角度倡導主動擔當公民責任,促進社會進步。
每周周五,她都會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從廈門大學趕到城中村安兜社工友之家為英語班的工友講授《新概念英語》。每次下課後,班上的工友們總是堅持一路把她送到路口的公車站,直到看著她上了公車離去。在工友之家,她說,她獲得的最大收穫是愛、友誼和感動。工友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雙雙老師”。在這之前,她並不完全理解擔當者所倡導的真誠和純粹的含義,直到這時候,她完全理解了。
林艷雙感覺遺憾的是,直到大四的時候才參與這樣的活動,而不是大三或者更早。每周五晚上,坐在公車上,往返於廈大和工友之家之間,雖然有點累,但她總會覺得自己原本沉悶單調的大學生活因此而充滿著光亮的色彩。這時候,對著公車窗外夜晚中城市移動的街燈,她的嘴角浮出一絲驕傲的微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