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一中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的歷史可上溯到1902年創建的“知務中學”,百年名校,人才輩出,其中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革命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教育家、軍事家、企業家。平度”,青島市的一個縣級市,原本無名,但隨著平度第一中學的崛起,這個小城已蜚聲全國。在山東大省,這個小小的縣城中學連續四年創造了高考神話。

平度一中

山東省平度第一中學的歷史可上溯到1902年創建的“知務中學”,百年名校,人才輩出,其中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革命家、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教育家、軍事家、企業家。如: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家劉謙初,當代著名語言學家、《辭海》常務副主編、《漢語大詞典》主編羅竹風,被譽為全國四小名旦之一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許翰英,著名畫家姜寶林,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李炳安,著名地球物理學家和科普作家位夢華,著名作家辛顯令,女子競走世界冠軍李素傑等。今天的平度一中,是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東省重點中學、山東省首批規範化學校、山東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電化教育示範校、青島市德育特色學校、青島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國家級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子課題《平度一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容和途徑的研究》已通過專家鑑定。中央電視台、《中國青年報》、《教育現代化》、《現代中國小教育》等國家級報刊對該校實施素質教育均作了長篇報導。目前,占地近四百畝、投資一個億、設施建設與配備均按全國示範高中標準的新校於2001年10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平度”,青島市的一個縣級市,原本無名,但隨著平度第一中學的崛起,這個小城已蜚聲全國。在山東大省,這個小小的縣城中學連續四年創造了高考神話!2002年以來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和全國各地的參觀交流者多達11200餘人次,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爭相報導。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廣東人大代表在中央電視台的“三八”訪談節目中說,她北上千里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青島郊區的一所中學讀書,學校冬天連暖氣都沒有,那裡的教育模式與眾不同!“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是流著淚走的……”

記者帶著好奇和疑問,趕往青島採訪。抵青島所到之處得到的結果驚人的相似:這樣的學校很多,大多在青島的郊縣,我們青島人稱此為“農村包圍城市”,我們都努力把孩子送到那裡的學校去上學呢。聽說那裡的學校條件艱苦,管理嚴格,學生們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跑步;有的讓學生坐在長板上上課;還有的吃飯時沒有椅子只能站著……其中數平度一中最典型。

記者決定採訪這個被青島人稱作“魔鬼學校”的平度一中。

當記者顧不得7個小時的舟車疲勞又一次驅車百公里趕到平度市,終於見到了這所傳說中的學校,這所建於1902年縣城中學,如今占地460餘畝,建築面積10萬餘平方米,整個校區為現代化的紅色建築。

作息嚴格每天五點半起床

這是一所寄宿學校,共有學生5000多人,他們來自平度本地及青島市以及北京、上海、東北三省、寧夏、新疆、雲南等省市。

這個學校最大的不同是,所有學生包括高三臨近高考的學生,每天21:50全部熄燈就寢。而每天5:35必須起床跑步,鈴響至跑操只有五分鐘的時間,跑操以班為單位,每天2000米,365天風雨無阻,每到冬天學校還要把上午的課間操時間也作為跑步時間;5:55開始早自習;6:40,早飯;7:35開始第一堂正課,上午四節課後即11:25,所有學生進入食堂以班級為單位共進午餐,學生需自己打飯、自己清洗餐具(學校再統一消毒清理),12:05回到宿舍進行1小時35分鐘的午睡:13:40起床鈴響,13:55開始下午課的學習;兩節課後是所有學生的體育活動時間,共40分鐘;此後的16:20至17:50是學生一天中相對自由的以個人為單位活動的時間,可以處理自己的內務:洗衣服、打電話,甚至進入校園網咖了解新聞信息或給父母發郵件,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活動。17:50晚餐,18:45至21:25晚自習;21:50全校熄燈休息。

學校規定的作息時間學生無一例外只有執行。3月15日12:30記者從學校最前沿的辦公區貫穿整個校園至學生公寓,果然見不到一個學生,整個校園靜悄悄,學生們在午睡。

學生宿舍由統一人員管理,學生如在規定的非休息時間進入宿舍,必須有老師的假條。

學校有極少一部分學生因離校近或家庭困難等原因不能住校,但必須在早自習前到校,21:25晚自習結束後回家。

當被問到如此嚴格的作息制度能不能令學生適應的時候,一位學生告訴我們:“剛入校的時候,確實有些不習慣,但由於來之前就知道平度一中的制度嚴格而且只有執行,因此時間不長也就習慣了。

入學教育種下規範的種子

學校在每年秋季招收新生後將對新生進行7天的入學教育。前三天是單純的軍事化訓練,幫助新生建立組織性和紀律性,軍訓對於每個學生的每一個動作要求到位橫平豎直,用青島市民的話說“那腿踢得得用尺子量啊”;第四天一整天,由生活老師詳細為學生講解和教給獨立生活的技能,如怎樣洗衣服,從上衣到褲子等一一講解,甚至還要教給怎樣打飯、怎樣洗碗,怎樣購買校園“一卡通”消費等所有生活細節;最後三天,學校對所有新生進行規章制度的講解和告知,讓所有學生清楚這些被告知的規章制度就是紀律,只有絲毫不差地執行,不可能有半點的僥倖和逾越。比如:學生公寓由學校統一聘用的專門服務人員看守,任何學生在非規定時間內進入公寓必須出示所在班級老師的文字假條,否則絕不放行;規定的用餐時間很短,因此打鈴後所有學生必須快速有序按班級坐好打飯用餐、清洗餐具放回原處,從而有充裕的時間進入下一個環節。

學生每月回家一次;每生每月在校一日三餐一伙食費共需120元;宿舍沒有電視、電腦,學生們只有在教室內收看由學校統一播放的電影、電視及各種宣傳片。校園有網咖,但所有網站都已經過學校技術處理,學生上網只能瀏覽新聞,查找資料或者給家人寫信。

令人稱奇的是面對平度一中如此嚴格的作息時間和嚴明的校風校紀,學生中的絕大多數都能夠順利地適應,而只有極少一部分同學出現不適應,但經過老師的再培訓也不超過一個月就能夠完全適應。聽說,現高三男生邴某某,當年新生入校後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只要一聽到校園響起鈴聲他就立刻出現腹部痙攣,疼痛難忍,後經醫生檢查,該生的“病症”實際是對嚴格的生活折射出的一種心理恐懼。

不用手機與不穿校服

在所有學校和家長對學生使用手機感到擔憂、指責學生使用手機耽誤時間干擾學習的今天,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規定學生不準帶手機入校,但事實是這一規定大多是一紙空文,學生課上課下互發簡訊,課餘時間電話聊天等現象屢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平度一中卻做到了“禁止”,原來學校曾針對學生在校使用手機問題在師生中開展過大型討論,充分徵求意見的結果是大多數的學生認為手機對學習弊大於利,沒有手機其實不會影響到自己正常的生活。於是學校又多了一條紀律:學生不能在校內使用手機。一旦違規,第一次發現,由老師收回,學生回家交給家長;第二次發現,由學校教務處收回直至交給家長;第三次發現,由學校保管直至學生畢業離校。如今不帶手機已經成為學生們的一種習慣。同時每個學生宿舍樓下都配有IC電話,每位老師也都配備手機以保證學生任何時間出現任何問題都能及時與家長聯繫。

在平度一中採訪還發現:學生不穿校服。原來這個學校從來沒有自己的校服。這也是學校徵集學生意見的結果:農村的學生不願意穿校服是因為家庭生活貧苦,城市學生不願意穿校服是想追求美和個性化。於是,學校尊重同學們的意見。在學校的紀律中,只規定學生在校期間不許穿奇裝異服,卻從沒有統一定製和穿著校服的規定。用平度一中師生的話說:“在我們學校只有比素質、比學習,擺闊比富是沒有市場的。”

嚴格中鼓勵個性

一位學生寫給母校的詩:

有這樣一扇門,似乎它本身就充滿了神奇的色彩。

門外是匆匆擦肩而過的人群,門內是相互關愛共同進步的師生。

門外更多的是交易,門內更多的是互助。

門外有份自由,自由中卻感到拘束;門內有份拘束,拘束中卻有它的自由!

平度一中的軍事化管理是讓學生科學地使用時間,讓制度約束行為讓行為變成習慣。向24小時要效率,絕不代表學校埋沒學生個性。學校上上下下有一個共識:社會競爭是殘酷的,社會需要的是精英,而精英一定是高素質且具有鮮明個性的人。學校因材施教,絕不把學生培養成千人一面的學習機器。學校為學生配備了4個鋼琴室、古箏室等,實驗室24小時開放,在這個學校凡是有學生的地方就一定有老師值班服務,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時都能得到老師的專業指導。學校組織學生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如:各學科的奧賽興趣小組;《紅樓夢》研究性閱讀小組;時事政治研究小組等等。每一個學生在這裡都能夠實現個性的發展。

2004屆的畢業生王君亦是這樣一個女孩,她能用古箏熟練地彈奏《漁舟唱晚》等古典名曲,在奧林匹克競賽中一舉奪得五項大獎。但她怎么也無法適應早上5點多起床早操,甚至早起的結果會影響她全天的學習。學校在全面分析了解她的特點和學習成績後,不僅對她進行特批,免掉早操和早自習的要求,甚至也不要求她交作業……王君亦因為學校的理解而更加努力,高一開始,她自學了大學物理,化學和高等數學等課程,進入高三後,原本擁有國家八級鋼琴水平的她又練起琴來,每天一個課間操加上一節課外活動課,順利通過了全國鋼琴十級考試,而兩天后的全市統考中,又漂漂亮亮地拿了個全市第一名。2004年,她以出眾的成績,全面的素質,在高考之前叩開了北大的校門,成為青島市2004年唯一一名保送北大的學生。不僅如此,在進入北大不久,她又憑藉出色的才華競爭成為北京大學多個校級晚會的主持人。

從不搞說服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學習好未必優秀,真正的優秀是人格的完美。如果說一中為高等學府輸送了大批人才令人佩服,那么他們為競爭社會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人就更令人尊敬。“為社會負責,為學生終身發展負責”是它的辦學理念,嚴謹、高效、規範是它的辦學特色。

教育不等於說教,自主不等於放任。平度一中面對高中生這個思維活躍的群體,它採用國際最先進的“體驗式”方法進行德育教育。著名的“一中論壇”即是一個創新。該論壇平均每半月舉辦一次,由學生自己將自己發現的共性和最感興趣的國內外熱點、焦點問題上報學校,學校依據學生提出的名單邀請相關的社會人士、校友以及校領導、老師和家長作為嘉賓,利用學校現代化的多媒體演播室和網際網路等先進的教學手段現場直播,各班凡自願報名參加的學生將被安排在主會場直接與嘉賓交流,其餘學生在各自的教室收看。所有嘉賓被要求只能採取現身說法的方式與同學們分享他們遇到類似問題的親身經歷而非說教,讓學生們從成年人的經歷中學習方法。如《中日關係解析》、《青少年上網利弊談》等。一名高一新生網癮很厲害,無論吃飯拿餐具還是上課拿書本的樣子,都似在按鍵盤滑鼠,自己十分苦惱,就把感受寫到了網上論壇。一石激起千層浪,跟帖的同學越來越多,學生把帖子總結起來,邀請了老師、家長和心理專家。一位老師講述他幫助一名同學戒除網癮的經歷:了解中發現了那個學生的英語天賦,鼓勵他參加英語的興趣活動,經過努力這名學生在比賽中獲得了喜人的成績,漸漸地,那個學生的興趣出現轉移,對網路虛擬世界的興趣開始變淡,那個發起論壇的同學明白了注意力轉移問題,重拾往日的興趣,變網路大俠為現實生活的大俠!

曾幾何時“再苦不能苦孩子”成為眾多家長無條件為孩子做一切事情的信念。久之,孩子們面對家長的付出開始麻木甚至認為理所當然,沒了感恩,忘了回報。對此平度一中精心邀請家長來校講“故事”:一對貧困學生的家長是農民,起初很不願意來,感覺下地種田的生活沒的可講,老師耐心勸說,他們走進了校演播室,講述2003年因為嚴重洪澇,辛苦播種的花生全部被洪水埋在泥漿里難以收穫,為了他們唯一的生活指望,夫妻二人整日泡在泥漿中硬是把所有花生全都摳了出來,結果夫妻二人雙手的十個指甲全都摳掉了……多媒體電視下的全校師生被深深震撼,自己的孩子泣不成聲“從不知道爸爸媽媽這么不容易!”城裡的“大款家長”講述他們當年創業時的艱辛,同樣令他們的孩子第一次知道大款爸媽的背後也是眼淚和汗水。一位父親欣喜地告訴老師:“我的孩子長大了!寒假回家時,我們帶他到青島的一家五星級酒店吃飯,過去每次都是欣然前往而且不以為然,這次卻拒絕了‘太奢侈了,這樣一桌飯夠我農村同學全家過好幾個月。’”

平度一中現象發人深思

不同的信念、不同的管理模式令平度一中產生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高考上線率,連續四年蟬聯青島市第一,青島市的高考狀元,也連續三年產生於這所學校。

無論是老校長於元寶,還是現任校長劉晟,他們所領導的平度一中始終在向社會昭示著一中精神,那就是:規範、嚴謹、責任。如今平度一中已經從有爭議被質疑演變成焦點、熱門學校。

面對已開發國家“再富不能富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我們國家“再窮不能窮教育”的響亮口號,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面對平度一中現象,不知能否獲得一點點啟發,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素質教育?弄明白富孩子與窮教育的關係?

歡迎廣大讀者,尤其是學生、家長、老師、學校來信來電錶達心聲。
平度一中平度一中平度一中平度一中

平度一中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