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征[導演]

常征[導演]

常征,男,河南人,是中國第七代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主要作品有電影《馬文的戰爭》 。2004年執導的賀歲片《笑里逃生》入圍大學生電影節;2005年自編自導的數字電影《水之北》獲得百合獎最佳影片提名。

基本信息

人生選擇

常征的整個少年時代都很迷惘,成長在山明水秀的工業城市信陽,父母對他的寄望就是當一名工程師,後來他也如父母所願考到洛陽學工程。在這一切看似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里,他茫茫然就到了大三:“那年的冬天,我看到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我突然開始考慮到前途問題,我發現自己不喜歡工程,不願意做工程師!”常征強調自己不是矯情,有時候那些決定人生的念頭就是這樣一瞬間被擊中。
之後,常征看到了北電的招生簡章,衝動地去報名,結果因為洛陽這邊的書沒讀完,被退了回來,大學畢業之後,他一邊在信陽電業局工作,一邊繼續備考,終於考上了北電導演系研究生班。而這段在電業局工作的短暫經歷,成為他進校後想拍青春題材電影的理由。
“做電線工的這一段經歷,不管是當時我身處的時代還是我接觸的人,都無比真實,我只想通過這段經歷講一個少年面對生命的迷惘。”後來因為拉不到投資,常征只能作罷。其實,在這一代出來的年輕導演里,都會有這種通過記錄青春來抒發情懷的想法,只是他們面對的市場環境比當年的王小帥、賈樟柯更嚴苛,所以只能放棄。

拍小成本作品

2001年從電影學院畢業之後,常征早已放下當初想拍殘酷青春時的意氣風發,同學們都認為自己趕上了中國電影的一個低谷,常征考慮得更多的也是未來的艱難,但他明白,真正的艱難並不來自於這個不太穩定的大環境,而是來自於內心,尤其是創作時應該如何面對真實的內心。後來他回學校給師弟們做講座時,還會用八個字提醒他們客觀面對這個電影圈: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中國可能需要10萬個工程師,但不需要10萬個導演,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快樹立自己的風格,通過作品實現自己的價值,殺出重圍才能活下來。”於是,他開始做一些小成本的作品,畢業那年執導的短片《春暖花開》獲得香港電影神話基金優異獎,併入圍加拿大多倫多、香港國際電影節等競賽單元;2004年執導的賀歲片《笑里逃生》入圍大學生電影節;2005年自編自導的數字電影《水之北》獲得百合獎最佳影片提名。

常征的戰爭

常征說他的同學裡“貧富分化”很嚴重,大家將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幾年甚至十幾年都耗在這個影視圈裡了,只是有人選擇為藝術獻身,有人選擇為生活低頭,一旦做出選擇,大多都很難再回頭。而他自己從2001年開始拍出來的短片、數字電影很快就悄無聲息,直到2006年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亂拍了,他想到了葉兆言的那本小說《馬文的戰爭》。
為了證明自己的再創業思路,常征找了一部分錢運作,包括買下著作權,可是過程比他想像的還要艱難。他到處說服投資人。從2006到2009這三年里,他除了偶爾接幾個廣告,將全部身心都投到《馬文的戰爭》里,在這過程里,電視版已經火了。在壓力最大的時候,常征越來越相信,一部電影的背後永遠都是有股勢力在推動著它前進,《馬文的戰爭》這部個人化獨立製作就是證明,所有創作者不計成本地去拼就形成了這股勢力:影片在拍攝階段,劇組經費有限,王姬等演員偶爾會自己掏腰包、翻衣櫃為劇組省錢。
帶著這種感動拍完《馬文的戰爭》,常征有種高考結束的感覺,儘管影片入圍了首屆澳門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今年的電影頻道傳媒大獎,但他已沒有力氣再去關心市場的打分,他只知道自己從此是真正開始拍電影了:“‘馬文’的上映,讓我相信,艱難的總會過去,下一個十年會更精彩。”

解讀《馬文的戰爭》

導演常征導演常征

《馬文的戰爭》的首映觀影會上,影片詼諧幽默的風格以及導演著力描寫的“蝸婚族”生存現狀,均獲得了觀眾的高度認可,百名觀眾給《馬文的戰爭》打出的了高達85分的平均分,遠遠超過《奪命手機》《決戰豪門》、《舞出我人生2》等外國影片。近七成觀眾在看電影后,用“黑色幽默”對影片進行了評價,而該片最精彩看點依次為:“犀利經典的幽默台詞”(32%)、“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36%)、“真實反映了‘蝸婚族’現狀”(21%)。影片中最令觀眾印象深刻的是“馬文兩度跳城樓”和“四主角打麻將含沙射影”兩個經典片段,而觀影過程中不時爆發的笑聲更是對影片獨特喜劇風格的最大肯定。

在整部電影的場面調度和畫面構圖上,導演的這一意圖貫徹得非常徹底,大量的中近景讓畫面充滿了壓迫感,而影片中的場景隨時會出現門框、窗框,或者是城牆、圍欄桿,讓觀眾更感受到空間的狹窄與人物內心的焦灼,使影片更具有戰爭的火藥味。“生活本來就是瑣碎的,如果你的生活像槍戰片、警匪片總是充滿離奇的情節和緊張的衝突,那么這就不是真實的生活而是傳奇了。我要表現的就是身邊的小人物,它與電視劇反映的中產階層相比,顯然不是寫杜拉拉那樣的生活,電影版更體現人物現實的心酸,馬文的戰爭,是每個人的戰爭,自覺不自覺的你都會參戰。”導演常征對於電影情節安排進行了如此闡釋。

提及觀眾不解馬文第二次跳城牆居然沒死的結局,導演常征給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理由:“你覺得死就一定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如果我們用死去逃避問題,那么你的生活就永遠得不到真正想要的答案。其實讓馬文死很簡單,開放性的結局大家更容易接受,四個人的生活也不再糾結了,但是你仍然不知道你真的想要什麼。我要馬文活著就是希望大家看完電影都能夠有個思考:我們到底為什麼在折騰著過日子,這個電影給我們每個人一個對情感反省的機會,包括我自己在內。”
在被問及期待的票房時,常征顯示出了第七代導演所具有的銳氣,“之前我曾經說過,如果這樣的電影票房失敗,那就說明現在的電影市場的不道德!作為導演、作為團隊,我們是年輕的,但從我們的影片中你已經能看到我們的誠意和對生活成熟的思考。沒有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其實是電影迷的一個缺失。看馬文,就是看生活中的你自己。”

中國導演新勢力

昔日的張揚、陸川、寧浩、伍仕賢,今日的楊樹鵬、楊慶、丁晟、李蔚然,其實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青年導演,今天的新,也許還會成為明天的舊,而這些新人也許並非都能堅持到最後,我們專題的人選同樣不能涵蓋青年導演群落的全貌,但無論如何請記住這一刻,他們為了心愛的電影慷慨激昂、汗流浹背的樣子。青春永遠不過時,人和電影都一樣。

楊慶[導演]| 劉江[導演]| 張江南| 常征[導演]| 非行| 傅華陽| 李蔚然| 王岳倫| 鄭重[導演]| 丁晟| 孔令晨| 李大為| 楊樹鵬| 莊宇新| 張猛[導演]| 盧正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