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天寧寺源流勘誤

今人關於常州天寧寺緣起的敘述,多據《重修天寧寺記》、《天寧寺志》等所載不確信息以訛傳訛,造成社會大眾普遍的認識錯誤。

本文作者深入史籍,通過仔細對比《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元史》、《新元史》、《明史》、《續資治通鑑》等官方信史,《續高僧傳》、《景德傳燈錄》、《宋高僧傳》、《佛祖統紀》、《大明高僧傳》、《補續高僧傳》、《禪林僧寶傳》、《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天聖廣燈錄》、《五燈會元》、《建中靖國續燈錄》、《五燈全書》、《傳法正宗記》等權威僧傳,對於舊說中不確之處一一予以澄清;雖然未能做到還歷史本來面目,但也已起到一定“勘誤”作用。

全篇原文

今人關於常州天寧寺緣起的敘述,多據民國三十年濮一乘《天寧寺志·建制·沿革》所載“唐貞觀、永徽間,金陵牛頭山法融禪師以山中僧侶乏食,恆下山募糧。常州乃其故鄉,故築室十數楹,是為天寧寺之肇始……天福間,有僧名維亢者道經常州……感法融舊事,建寺名曰廣福。楊行密據淮南,更名之曰齊雲寺……宋熙寧三年詔天下州郡建崇寧寺,因改齊云為崇寧……政和元年又詔改崇寧為天寧……紹興間又改曰報恩廣孝,尋又改曰光孝……元至元間乃復其名曰天寧,至今仍之。其法派始終為禪宗門庭”等說。然而查諸史籍,此論真偽參半,大有可商榷處。
關於法融的記載首見唐道宣《續高僧傳·習禪·潤州牛頭釋法融傳》:“釋法融,姓韋;潤州延陵人。”按《舊唐書·地理·江南道》、《新唐書·地理·江南道》載:潤州領延陵縣,常州所轄並無延陵;據此可知法融籍貫“潤州延陵”屬今鎮江,《天寧寺志》所謂“常州乃其故鄉”之說無法成立。《續高僧傳》又云:“貞觀十七年,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岩下別立茅茨禪室。”另宋道原《景德傳燈錄·道信旁出法嗣·金陵牛頭六祖·第一世法融》載道信於貞觀年間在牛頭山與法融深談後謂:“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此後法融門下大盛,世稱“牛頭法融”;又云:“永徽中徒眾乏糧,師往丹陽緣化……朝往暮還,供僧三百,二時不闕。”即《天寧寺志》所謂“以山中僧侶乏食,恆下山募糧”,但從牛頭山赴丹陽無需途經常州,“朝往暮還”也未必有閒暇轉道常州“築室十數楹”。
“維亢”何人,《續高僧傳》、《景德傳燈錄》、宋贊寧《宋高僧傳》、志磐《佛祖統紀》皆未見記載;“廣福寺”之名首見《宋高僧傳·譯經篇·唐洛陽廣福寺金剛智傳》,此外書中言及廣福寺尚有長安和靈州兩座,並無常州的記載。按《舊五代史·僣偽列傳》載唐昭宗乾寧二年授楊行密以“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新五代史·吳世家》載唐昭宗景福元年“拜行密淮南節度使”;據此,維亢“道經常州”至早則在唐昭宗景福元年、最晚也當在乾寧二年之前。然而唐朝二十一帝從未使用“天福”年號,唐昭宗曾在乾寧五年改元“光化”後又四年,以“天復”為號;天福作為年號首見《舊五代史·晉書·高祖紀》載後晉高祖“改長興七年為天福元年”,又《新五代史·晉本紀》載天福元年“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此事在唐昭宗龍馭上賓三十年後。據此,維亢究竟何時“道經常州”,實在難下定論。又按《舊唐書·地理》、《新唐書·地理》載淮南道所轄十二州並無常州,江南道所轄五十一州有常州;楊行密雖身為淮南節度,卻未必可以越權“更名”江南道內寺。
《宋史·神宗本紀》載宋神宗在位十八年內並無“詔天下州郡建崇寧寺”事,《續資治通鑑·宋紀·神宗皇帝》也無關於詔建崇寧寺的記載,若宋神宗果曾詔天下州郡建寺,史館編纂萬無將此舉國盛事隱而不彰之理;又按《宋史·徽宗本紀》、《續資治通鑑·宋紀·徽宗皇帝》載宋徽宗崇寧二年九月“令天下郡皆建崇寧寺”,政和年間則並無“詔改崇寧為天寧”事。常州即使真曾“建崇寧寺”或改舊寺名為“崇寧”,最早也在宋徽宗崇寧二年。
據《宋史·高宗本紀》、《續資治通鑑·宋紀·高宗皇帝》載宋高宗在位三十六年,紹興年間並無“改曰報恩廣孝,尋又改曰光孝”事。蒙人奄有華夏,“至元”作為年號先後由元世祖、元順帝使用,按《元史·世祖本紀》、《新元史·世祖本紀》載元世祖在位三十五年,至元年間無“復其名曰天寧”事;《元史·順帝本紀》、《新元史·順帝本紀》載元順帝在位三十七年,至元年間也無“復其名曰天寧”事。《天寧寺志》所載先後更名之事即便屬實,也當是民間自發行為,今日已無從考證真偽,只能姑妄從其說。
按《宋高僧傳·習禪篇·唐新吳百丈山懷海傳》、《景德傳燈錄·馬祖法嗣·洪州懷海》載懷海於唐貞元年間駐錫新吳,因為“禪客無遠不至,堂室隘矣”,於是在大雄山百丈岩“創意不循律制,別立禪居”,是即中國禪寺肇始;此時距貞觀、永徽年間已有一百三十餘年之久,《天寧寺志》所謂“法派始終為禪宗門庭”,純屬浮誇不實之辭。
今人評價天寧寺,又多因襲明徐問《重修天寧寺記》中“天寧寺據三吳上游之勝,創巨觀傑構,屹為東南第一叢林”的記載;按《明史·徐問列傳》載徐問為武進人,歷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好學不倦、粹然深造,為士類所宗”;由是常州天寧寺“第一叢林”之名遂成定論。
然而查諸《宋高僧傳》以後收錄全面而影響甚大的系統類僧傳如明如惺《大明高僧傳》、明河《補續高僧傳》以及禪門權威燈錄如慧洪《禪林僧寶傳》、悟明《聯燈會要》、正受《嘉泰普燈錄》、李遵勖《天聖廣燈錄》、普濟《五燈會元》,提及常州寺院頗多,但是全無關於廣福、齊雲、崇寧、報恩廣孝、光孝或天寧的記載;只有惟白《建中靖國續燈錄》、清超永《五燈全書》曾寥寥幾句提到常州廣福寺“曇章法照禪師”,《景德傳燈錄》、宋契嵩《傳法正宗記》也有言及常州齊雲寺“雲慧禪師”,字裡行間語焉不詳。佛門自晚唐至明末千餘年間代有人才出,禪林更是先後衍生五宗七派大盛天下;常州天寧寺僧可考諸史籍者僅有兩位,言行記錄尚且雲山霧罩,據此徑稱“東南第一叢林”,當真有些不知所謂。以徐問“粹然深造”的治學態度,似不該有此錯訛;《重修天寧寺記》是其為幫襯鄉里而作溢美之辭,亦或修寺者冒用其名拉大旗作虎皮,箇中緣由頗可玩味。

作者簡介

淨海蓮風,男,江南常州人。
西元二〇〇四年起混跡於各大網路文學站點,先後任不死鳥原創文學網站“詩風詞韻”欄目責任編輯、諸子原創文學網站“讀書”欄目責任主編、諸子原創文學論壇“詩風詞韻”版塊版主等職;工作之餘時有作品發表並廣受文友好評,體裁涵蓋近體詩、詞、漢俳、散文、雜文、小說等,西元二〇〇八年夏曾結集為《竹雲樓文存》,凡五卷、都三十六萬字。
《常州天寧寺源流勘誤》作於二〇一〇年春,後收入《竹雲樓文存》二版卷四《筆錄》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