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中國歷史]

師範[中國歷史]

現代“師範”(英文名:Normal school)一詞,成為培養監視教師的學校,儘管名稱不同,級別有異,意義仍是指培養“堪為人師而模範之”的人才的,由此可見,“師範”一詞的深義,古今無異。正如胡錦濤主席指出的:“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尊重教師是重視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具體體現。”

基本信息

發展

在我國古典文獻中,"師範"最早出現於漢朝揚雄編著的《揚子法言》:"師者,人之模範也。"戊戌變法前夕,梁啓超在《京師大學堂章程》中就提出設立"師範齋"的構想,並疾呼:"欲革舊習,興智學,必以立師範學堂為第一義。"1902年,管學大臣張百熙繼承和發展了梁啓超的師範教育思想,強調"辦理學堂首重師範",創設了含"師範館"在內的"京師大學堂"(1902年12月17日)。1923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正式改名為"北京師範大學"。

晚清

成立於1902年的京師大學堂師範館(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1902年籌建的三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前身)等一批師範學堂、館,是中國近代高等師範教育的起點,也是我國後來許多著名大學的前身。它們的建設歷程見證了我國高等師範教育的歷史發展。在此,以北京師範大學的發展歷程為例,闡述我國師範教育的發展歷史。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清末甲午科狀元、我國近代著名政治活動家、實業家、教育家張謇(1853-1926)在南通創立了我國第一所獨立設定的中等師範學校。

大學建立

1898年京師大學堂建立-中華民國建立,師範教育萌發期 首先要提起的還是成立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大學堂因大清新學制興辦,後因庚子之亂撤辦。1902年1月10日清廷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下設仕學館和師範館。1904年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改為優級師範科,至1908年又改設獨立的京師優級師範學堂,京師大學堂師範館前後實際存在了7年之久。共培養學生300多人。 1898年-1908年期間因新學制的推動,國內興起很多師範學堂、館。

1904年1月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把師範教育單列系統,專門制定了初級、優級師範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辦學宗旨、學科分類、課程設定、入學要求、畢業效力義務、附屬學堂等。京師優級師範學堂首先照章辦理,並根據當時實際情況編制了課程,引進國外現代教育課程,如教育學、心理學及各種自然科學,編纂了各種教材,包括一部分中學教材。這些章程規制的確立,初步奠定了我國師範教育的基礎。

民國建立後

大學區制推行,師範教育曲折發展整合期

中華民國建立後,京師優級師範學堂改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到20世紀20年代,開始一系列的改造:延長修業年限、擴充學科專業、建立研究所、延聘優秀教師。1922年11月教育部批准籌備北京師範大學,並於1923年正式成立。於是一所師範教育的最高學府終於在中華大地上矗起。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師範教育經過一番曲折。除北京高師外,其他五所高師或與普通大學合併,或停辦。北京高師堅持師範教育方向,積極探討高等師範教育發展的道路,充分論述了師範教育的專業價值,為北京高師升格為北京師範大學作好了準備。但是到1927年,北洋政府竟然藉口經費困難將北京9所大學合併為國立京師大學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大學區制,又將北京9所國立大學及河北大學、天津法政專門學校、北洋大學等合併為北平大學。北師大與女師大師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護校運動。經過艱苦的鬥爭,終於1929年恢復獨立。 在此時期,國內許多院校也經歷了整合、挫折,國內高等教育及師範教育發展艱難,留洋求學是為風尚。

1928年南京政府-1949年左右,師範教育新探索期國民黨執政20餘年各類教育幾經周折,但是由於一大批國外求學有志之士的加入和實踐,我國的教育還是保存了一定的實力,國內湧現一批大師級人才。我國師範教育在已有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並成體系,加強教育。

解放後

師範教育的大步提升與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師範教育。

1949年底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了改革北京師範大學的方案,1950年5月19日正式頒布了《北京師範大學暫行規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方面頒布的第一個法令性檔案。《規程》全面規定了北師大的辦學宗旨、教學原則、學生、教學組織、行政組織等問題,是全面改革高等師範教育的重要檔案。

1951年,教育部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師範教育會議。大會確定:每一大行政區至少建立一所健全的師範學院,由大行政區教育部直接領導;現有的師範學院要加以整頓和鞏固;大學中的師範學院或教育學院以獨立設定為原則。會議討論通過了《高等師範學校的規定(草案)》,並於1952年7月16日公布試行。

1952年起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在這次調整中,高等師範教育在總體上得到了加強,輔仁大學併入北師大,北大教育系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教研室與北師大教育系合併,但北師大也受到不小的損失。不少系科被調出單獨設院,如音樂系成為中國音樂學院的基礎,體育系成為中央體育學院的前身,美工系擴建為藝術師範學校,英語專業歸併入北大,還有不少著名的教師被調到中科院及其他高等院校。

1953年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師範教育會議。會議討論了高等師範教育的方針、任務、學校設定和發展的五年計畫;討論了師範學校的教學計畫、師資培訓和編譯教材。

1953年-1959年,模仿蘇聯模式期,對我國師範教育有一定影響。

停滯期

1960年-1977年,國內師範教育停滯期。

發展期

1978年-至今,我國恢復高考,從1978年到2008年,中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約1.28億,錄取人數約5386萬。師範院校和非師範院校為祖國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我國教師隊伍猛增。其中: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第一次把教育提高到現代化建設戰略重點之一的地位。

1983年,鄧小平同志景山中學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198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了《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探討把教育改革納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設計之中。

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中國廣大的城市鄉村教育戰線,急需大量的師範類人才,我國師範教育成為比較關鍵的人才輸送環節。

1987年,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1992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四大上提出:"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這也是江澤民同志首次確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的重要表述,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條件下教育發展道路的準確定位,對近十多年來教育發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祖國的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為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培養和造就全面的高素質人才,一些師範大學已經或正在向更高層次的綜合性大學轉型。在90年代,師範教育開始逐步由免費教育轉向收費教育。

1993年,黨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教育發展,是把我國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我國師範教育承載著更多的夢想與希望。

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指出:"繼續堅持好、落實好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的方針,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並且提出了"以更大的決心、更多的財力支持教育事業,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要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要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要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的具體要求。部分師範大學逐步試行了免費的師範教育,師範教育再現她無窮的魅力與風采。

如今,我國已經有師範逾百所,各類高校開設師範專業的亦以千百計。師範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基礎,必將展現其更大的前途。

清朝官員

人物生平

師範(1751——1811),字端人,號荔扉,又號金華山樵。官至望江縣知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廾九日生於大理趙州(今彌渡縣寅街鎮)莘野村,嘉慶十六年(1811年)卒於安徽望江旅次。

師範少即博學,下筆千言立就。年二十一,以中該省鄉試第二名入都,諸先達巨公雖鹹嘆為國士,卒不獲遇。便挑補劍川學博。後以軍功保授望江縣知縣。時值西南用兵,軍事繁劇,州郡承應,恆懼不給,而先生以閒曹受當時知,委理州事,措施裕如,且出奇策濟餉,一時賴之。及蒞任,察奸靖匿,務除民害;復志在整飭風俗,敦禮節,興學校。士有長者,譽之如恐不及,歲損數百金資書院諸生,而時考其學之進退,親為講論辨析,勤勤不倦。並搜刻望江先輩遺文,籍風后進。城內三十年未有通籍者,至是且相繼登選。惜以疾去官,未盡展其才,士民哀之。

師範平慷慨有大節,重然諾。自幼倜儻多能,凡有關民生國計者,莫不考求實用。尤熟於水利邊防事宜,指陳古今,悉中利害。晚成《滇系》百卷,固為研究西南輿地所必不可少之書,更睠睠於表章遺逸,多足訂補史乘,蓋合亭林、梨洲兩先生之才識為一,非徒推方誌善本已也。餘詩文集尚若干卷。

著作

《滇系》

師荔扉的一生,雖經歷坎坷但飽覽經史,遍歷全國、又博聞強記,勤於著述。他的宏篇巨帙《滇系》等大量著述,是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他的詩是一部詩人成長史,南北交通史、社會生活史,而他的歷史著作又恰似一部雲南家鄉的讚美詩。

《滇系》一書,共分十二系(類),40冊,約45萬字,全面、詳盡載述有清嘉慶以前雲南一省疆域、職官、事略、賦產、山川、人物、典故、藝文、土司、屬類、旅途、雜載等。該書於1806年開始編纂,嘉慶13年(1808年)成書,計40冊,約45萬字,記述雲南的歷史、典故、藝文等內容。

《滇系》一書有許多精闢的論斷,其中《滇南經費略論》、《滇省利弊》、《論錢法》、《緬事述略》、《征安南紀略》、《金沙江議》等篇,已收入《皇朝經世文編》中。此書在安徽望江縣刻板印刷,姚鼐稱此書為“撰論古今之是非,綜核形勢之利病,兼采文物,博考故實,此史氏一家之美。”《滇系》是研究雲南歷史的寶貴文獻,已收入《雲南叢書》。

墓葬

師範墓葬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壩下川東山寅街鎮蔡家地村與乾海子之間,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學士谷西阿題碑文,舉人張登瀛作傳。可惜在“文革”期間皆被徹底毀壞,墓碑全無。1991年,經師範後裔去台同胞師惇先生出資1萬餘元,重新修復了師範墓。墓高、寬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東,聳立於青松叢林之中。1983年,經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立於彌渡縣東山師氏祖塋的師範碑,即《師荔扉先生傳》碑,記述了南詔大理區域的興衰。碑云:“夫滇胎(始)於皇初,萌折於三代,立於秦,步於漢,蹣跚於魏晉南北朝間,翔於唐,而鏇痹終痹於五季與宋,蘇於元,趨於明,而極舞蹈之節於中國家。”文中的“翔於唐,而鏇痹終痹於五季與宋,蘇於元”對元代大理區域社會生活的復甦是肯定的,因而聚焦三月街人們盛裝華服,結隊相攜,信仰自由,買賣昌盛的和諧社會,正是詩人用意歌頌元代的反映。

師範墓聯

賢里義鄉留宦績;

青山碧樹葬詩人。

——題雲南彌渡師範墓

由雲龍(1877-?),字夔舉,號定庵。雲南姚安人。清舉人。畢業於京師大學堂。辛亥革命後,被舉為大理等五府一廳自治總理,鏇又署理水昌府知府。後任雲南都督府秘書長、雲南教育司司長、政務廳長,並一度代理雲南省長。1927年清史館聘為名譽協修。雅好聯對,著有《楹聯錄存》、《定庵楹聯》等書。

教育現狀

教育成果

經過建國後五十餘年勵精圖治,師範教育已是碩果纍纍。1999年至2006年,高師本科院校由87所增加到94所;師專由110所減少到48所;中師由683所減少到199所;師範本科畢業生由5.3萬增加到24.0萬。

各級各類師範學校為中國小培養、培訓了數以千萬計的教師。2006年,全國普通中國小專任教師1043.8萬人,其中國小教師558.8萬、國中教師346.3萬、高中教師138.7萬。小學生師比下降到19.2∶1;國中生師比下降到17.4∶1;高中生師比18.1:1。城鄉分布上,城市教師190.9萬人;縣鎮338.2萬人;農村514.7萬人;縣鎮以下農村中國小教師占到81.7%。

1997年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師院校14所,專業點125個;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師院校37所,專業點869個。1997年高師在校研究生1.19萬人。

2006年全國普通國小、國中、高中具有高級職務的教師分別為0.5%(中高級45.8%)、7.7%、20.4%,比上年分別提高0.1、1.1、1.1個百分點。農村國小、國中、高中具有高級職務的教師分別達到0.3%、4.6%、12.1%。農村學校具有高級職務教師的比例有較大提高,與城鎮教師高級職務比例的差距逐步減小。一大批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正在迅速成長。

華南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

師範教育是教育事業的工作母機,中國的師範教育支撐著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基礎教育,她的改革和發展必將有力地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必將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出更大的貢獻。

師範大學

國內高校

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6所)

北京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

華東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高校)

東北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高校)

華中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高校)

陝西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高校)

西南大學 (國家"211"工程高校)

省屬重點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高校)

湖南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高校)

華南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高校)

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市屬重點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市屬重點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西北師範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江西師範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安徽師範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山東師範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雲南師範大學(省部共建高校)

遼寧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西華師範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重慶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江蘇師範大學

內蒙古師範大學

貴州師範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

長春師範學院

吉林師範大學

新疆師範大學

青海師範大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