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諱名

帝王諱名

對帝王的名字要避諱,這從周朝開始便有了,然而只是在本宗廟中避諱罷了。“克昌厥後,駿發爾私。”這是周成王時所作的詩。昌、發並不被文王(名姬昌)、武王(名姬發)避諱。周宣王名字叫誦而當時就有“吉甫作誦”的詩句,正在宣王時代。

原文

帝王諱名,自周世始有此制,然只避之於本廟中①耳。“克昌厥後,駿發爾私。”成王時所作詩。昌、發不為文、武諱也。宣王名誦而“吉甫作誦”之句,正在其時。厲王名胡,而“胡也虺蜴”、“胡然厲矣”之句,在其孫幽王時。小國曰胡,亦自若也。襄王名鄭,而鄭不改封。至於出居其國②,使者告於秦、晉曰:“鄙在鄭地。”受晉文公朝,而鄭伯傅王。唯秦始皇以父莊襄王名楚,稱楚曰荊,其名曰政,自避其嫌,以正月為一月。蓋已非周禮矣。漢代所謂邦之字曰國,盈之字曰滿,徹之字曰通,雖但諱本字,而吏民犯者有刑。唐太宗名世民,在位之日不偏諱③。故戴胄、唐儉為民部尚書,虞世南、李世績在朝。至於高宗、始改民部為戶部,世績但為績。韓公《諱辨》云:“今上書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惟宦官宮妾,乃不敢言喻及機,以為觸犯。”此數者皆其先世嫌名也。本朝尚文之習大盛,故禮官討論,每欲其多,廟諱遂有五十字者。舉場試卷,小涉疑似,士人輒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④。方州科舉尤甚,此風殆不可革。然太祖諱下字內有從木從勻者,《廣韻》於進字中亦收。張魏公以名其子,而音為進。太宗諱字內有從耳從火者,又有梗音,今為人姓如故。高宗諱內從勹從口者亦然。真宗諱從心從亘,音胡登切。若缺其一畫,則為,遂並字不敢用,而易為常矣 。

注釋

①廟中:宗族。

②出居其國:出國在外。

③不偏諱:不避忌諱。

④黜落:取消資格。

譯文

對帝王的名字要避諱,這從周朝開始便有了,然而只是在本宗廟中避諱罷了。“克昌厥後,駿發爾私。”這是周成王時所作的詩。昌、發並不被文王(名姬昌)、武王(名姬發)避諱。周宣王名字叫誦而當時就有“吉甫作誦”的詩句,正在宣王時代。周厲王名字叫胡,然而“胡也虺蜴”、“胡然厲矣”的句子,是在其孫周幽王的時代。小國叫胡,也是自此時而起。周襄王名字叫鄭,而鄭地不改封呈。至於出國在外,使者對秦國、晉國說:“鄙人在鄭地。”接受晉文公朝拜時,鄭伯任傅王。只有到了秦始皇時因其父莊襄王名字叫楚,才稱楚地為荊。秦始皇自己的名字叫政,為了自避其嫌,才改正月為一月。這大概已經不是周朝的禮節了。漢代所謂邦字叫國,盈字叫滿,徹字叫通,雖只避諱本字,而官吏百姓違犯了就要判刑。唐太宗名叫世民,他在位期間不搞避諱。所以戴胄、唐儉為民部尚書,虞世南、李世績在朝做官。到了唐高宗時,開始把民部改為戶部,把李世績改為李績。韓愈在《諱辨》中說:“如今下級官員上書以及皇上詔書,沒有聽說有對滸、勢、秉、機的避諱。只有宦官宮妾,才不敢說喻和機等字,以免犯了避諱。”這幾個字都是唐代皇室先輩的名字中的字或音。宋朝崇尚文章的風俗大盛,所以禮官討論,每次都想多些,避諱的字就有五十個。科舉考場的試卷,只要有稍微涉及避諱的字,士人們就不敢用,一旦有人觸犯,往往會被偷偷取消資格。國內科舉制度更為加強了,這種避諱風大概不可能革掉。然而宋太祖名字內有從木從勻的字需要避諱,《廣韻》中在進字中收入了。張魏公給兒子起名,音為進。宋太宗諱字內有從耳從火的字,又有梗音,現在成為人的姓氏就是這個緣故。宋高宗的名字諱從勹從口的字也是這樣。宋真宗的名字諱從心從亘的字,讀為胡登切。恆字如少一畫就成了,於是字也不必再用,而改為常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